赫哲族“嫁令阔”的时代变迁与重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dfafs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作为人口较少且无文字的赫哲族,传统文化处于渐渐消退或弱化的境地,但通过变迁与重建仍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概览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这一音乐事象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活态资源的存在、变迁与重建,体味“嫁令阔”音乐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关键词:嫁令阔  变迁  重建
  中图分类号:J605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对“嫁令阔”的解释,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是小唱、小曲的意思,类似汉族的民歌。对不同的少数民族民歌的界定,要比汉族民歌更复杂或更宽泛,从“局内人”的角度诠释“嫁令阔”的界定有两层含义,一是传统流传下来的本民族原始歌曲,二是不离开原始民歌固定的曲调,演唱者可以即兴填词、旋律特征明显;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且有“赫哲族风”的改编和创作歌曲。所以“嫁令阔”除了有赫哲族民间歌曲的含义,还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赫哲人认可的、自古流传的本民族原始歌曲。第二,是创作歌曲必须有赫哲族民歌中“不变的形”。第三,必须有代表性特征,就是所谓的赫哲族风(撒网式旋律、衬词、男女分腔等)。第四,歌词必须是歌唱本民族主题,并能用赫哲语演唱的。
   赫哲族是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渔猎民族,也是我国唯一的渔文化民族。赫哲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据《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载:“从赫哲现在所居住的地域上考察,隋唐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族的远祖”。《金史》中提到的“兀的改诸野人”,《元文类》中提到的“兀的哥”,还有后来的“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曾经都是对赫哲族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赫哲族,意思是居住在东方及松花江下游的人们。他们曾经沿河流迁徙,居无定所,随迁随建造尖顶窝棚“撮罗昂库”(撮罗子),建造在半地下的“胡如布”(地窨子),夏天行船扑鱼,冬天打猎,冬天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拖日气”(狗拉爬犁)。
   嫁令阔是赫哲人用赫哲语以口头传唱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漫长的社会环境及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现代的赫哲人在交流时多用汉语,而演唱“嫁令阔”时都是用赫哲语。因为赫哲族“嫁令阔”的音调除了与生活有联系,和语言音调也是分不开的。从“嫁令阔”中出现的特殊语言词汇说明了这一现象,如:咋(怎么)、芒莫(江)、毕拉(河)、特么特(船)、他勒克(生鱼)、见天(每天)、下晚(傍晚)、受屈(委屈)、巴(天)、划子(划船)、赫雷赫呢哪、赫来赫尼那、给跟等,这无疑是赫哲民族风格最重要的体现。对于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史志的民族,歌唱可以说是一部民族发展史,承载着社会变迁的痕迹。
  一、传统“嫁令阔”是吟唱着的民族发展史
  “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生产、形成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环境对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特色有着深刻的影响,起着一种强烈的渲染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族过着沿河流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究竟居住在哪里,没有文字记载,传统嫁令阔《迁徙歌》中描绘了赫哲人世代居住的地理位置:“长白山天池里的水,流下来就是松嘎路(松花江);萨哈林(黑龙江)的水和她汇合到一块,流到三江口,变成了金色的混同江。蓝色的乌苏里麻木(乌苏里江),翻滚着浪花从南流淌下来,三条大江世代流淌,日日夜夜流向远方,注入那广阔无垠的俄伊里克拉姆(东海)”。
   夏天捕鱼,冬天打猎是赫哲人原始的主要生存方式,他们也经历过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抵抗沙俄的入侵、九一八事變参加抗联等历史事件,过着鱼皮裹腹,鱼肉为食的生活,作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备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饱受欺凌。在同江县流传着一首“嫁令阔”《回想起从前的生活》中唱到:回想起我们的从前,死牛马的生活多么艰难,穿的是那个鱼皮衣衫,吃的是那野菜拌饭……苦难的生活总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倾诉的欲望,赫哲人用歌声诉说着这一切。还有一首“嫁令阔”叫《过去的痛苦》,歌中唱的是每天都吃鱼的“痛苦”,“赫尼那那赫尼那……吃的是那老头鱼,吃的是哪草东青”,这是赫哲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上述几首“嫁令阔”中能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变迁的时间链。将赫哲族传唱的“嫁令阔”还原于其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它鲜明的动态呈现出历史的特征。音乐历史同语言历史一同记录了早期人类发展的活动,在对“嫁令阔”的观察中,每一个歌者的表演都是独特的,带有“口述”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二、传统“嫁令阔”与礼俗共存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生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嫁令阔”在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遍及所有的民俗事象、礼仪、婚俗、信仰等。从赫哲族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印证,捕鱼是他们主要的物质生活来源,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狩猎仅是用来交换其他物品的一种手段,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嫁令阔”是描写打鱼的。
   赫哲人在长期捕鱼活动中摸索出鱼的种种动态,《渔歌》中唱到 “起浮的鱼”“咬汛的鱼”“顶水的鱼”,由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捕鱼方法。歌唱赫哲人捕鱼文化的:“鲤鱼哲罗和白鲢”(种类繁多)、“肥的你就炒鱼毛,瘦的把它晒鱼干”(吃法)、“鱼皮留着做件衣”(用法),彰显鱼在赫哲人生活中的种种功用。类似的“嫁令阔”还有传授冬季捕鱼知识的《打冬网歌》,秋季是捕大马哈鱼最好时机的《捕大马哈鱼歌》,随着季节变化从事不同渔业生产劳动的《节气歌》等。
   与礼俗共存的“嫁令阔”仍然是以即兴编词为主,没有复杂的诗歌韵律,但是讲究韵脚的使用,注重押尾韵。旋律相对简单,波浪形旋律线是核心,节奏也是滑动型的,渔业文化特色明显。单乐段结构,音域不宽,因为看见什么唱什么,在旋律结构上也是比较丰富的,但无论曲调长短,曲调多变,都离不开赫哲语招牌式的衬词赫尼哪,这个衬词它具有起兴的作用,给人一种微波粼粼、仿佛置身于荡漾的江面上一样,具有很深厚的民俗内涵。正是这些民歌的曲调多样化又朗朗上口,在音乐文化变迁中,被运用的最多。这些“嫁令阔”不是今天舞台上的民歌,它属于河流和乡野,是赫哲人的畅喊和低吟,用歌声表达和宣泄着内心的情感,是触动心灵和久违的感动,有着很强的自娱自乐和随意性。   三、“嫁令阔”的时代变迁与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改变了赫哲族濒临灭亡的困境,赫哲族彻底摆脱了被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获得了民族新生。赫哲人以多种经营的方式代替了单一的渔猎生活,从随河流迁徙到定居,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民族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变化。赫哲人也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将“嫁令阔”赋予新的内涵,“嫁令阔”不再是伴随赫哲人生存与释放的工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空间,从歌词内容上看,多是歌唱获得幸福新生活以后的心情和感动、歌唱家乡美景和对未来的憧憬。居住于同江市哈鱼岗的赫哲人哼唱着《欢乐的哈鱼岗》:“赫尼那那赫尼那,哈鱼岗上生活美,哈鱼岗上狩猎忙,哈鱼岗上鱼满仓,哈鱼岗上真幸福”……居住在街津口一带的村民自豪的唱着《街津山上飘彩云》,享誉世界的《乌苏里船歌》《大顶子山哟高又高》;反映赫哲人热情、好客,用美酒敬亲人的《赫哲酒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反映赫哲人生活场景的创作歌曲《放河灯》《冬天的乌苏里》《嫁令阔一首唱赫乡》等,歌曲折射出赫哲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与时俱进。
   从曲调上看,创作改编的“嫁令阔”大多数都与传统的“嫁令阔”有联系,无论是创作或改编都离不开传统“嫁令阔”的基本旋律线条,有直接老曲新唱的,有将两首老曲连唱的,有老曲加创作的,即使是完全新创作的作品,也没离开传统“嫁令阔”的形。《乌苏里船歌》源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放河灯》源于《过去的痛苦》等等。《赫哲酒歌》的主歌部分源于传统“嫁令阔”《董凤喜小调》,副歌部分运用了《松花江相会情歌》的框架;《欢乐的哈鱼岗》分别源于《回想起从前的生活》和《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旋律基本上是原小调的翻版,但在演唱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加入衬词,有时加入朗诵,高兴时还加入一段欢快的旋律,属于典型的老调新唱。在演唱时也改变了原来的哼唱、清唱,开始加入电子琴、乐队、合成器伴奏等。
   这些创作和改编的“嫁令阔”大量地涌入了赫哲人乃至局外人的视听之中,为“嫁令阔”增加了新的活力。
   生活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受众群体的变化等,使得“嫁令阔”从原始状态走向新时代。传唱形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是不再依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相伴,渐渐走向舞台;二是传统“嫁令阔”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处于被保护状态;三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嫁令阔”重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
   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一曲《摇篮曲》惊艳世界,这是依据赫哲族传统民歌摇篮曲“波布哩”而写就的一首人声与电子音乐跨界作品,这里的跨界特指赫哲族民歌与音乐科技的结合,非人类学中“跨界民族”的概念。
   “波布哩”的赫哲语摇啊摇的意思,这是最早流传下来的曲调之一,是哄孩子睡觉时的哼唱,通过2006、2013两次对同一老人演唱的记谱对比,虽然是同一首歌曲,但随意性很大,每次演唱除了基本旋律线条不变,长短是随心情和演唱者的理解变化的。
   重建作品《摇篮曲》采用2013年采风记谱作为主旋律,把这首在无意识状态下传唱的小调,提高到作曲的理性思维模式。除保留了原曲调的旋律框架和3/4拍子以外,将旋律时值延长,并用原曲调基本动机创作了副歌,构成了B段,落音与原始材料相呼应,扩展了摇篮曲单纯的情感表达,进而把赫哲族特有的口弦琴“空康吉”作为声音素材,运用到现代电子音乐中来,使“波布哩”更加突出赫哲族的情感表现力。
   重建不是漠视传统,是文化的多元,“嫁令阔”除了一般的实用性,还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与音乐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有民族认同的功能。“嫁令阔”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不仅仅是传承保护的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活态保护”的要求,要使文化中的音乐有灵魂、有气质,就不能只有博物馆式的保存,成为标本,要让他们活在生活中。音乐遗产的保护是音响形态的保护,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创作中,要确保“嫁令阔”的元素不变,还要有现代音乐文化的新成分,既要有原始文化的韵味,又要有现代文化的个性,这也是新时代传承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嫁令阔”既是古老的文化遗存,也是赫哲族传统文化变迁与重建的殷实基础和实证,如今“嫁令阔”被历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赫哲族文化的象征,但是原有活态传承的自我生存能力已经不复存在,传承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可复原。让“嫁令阔”走上时代的舞台,是顺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可以繁荣当代音乐创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原生音乐经过挖掘、利用、转化、创新,以更鲜活的形式活在当下。通过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愿“嫁令阔”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孔庆余.彭水苗族民歌色彩及其形成背景初探—兼议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在文化比较与文化识别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A].中国第五届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稿[C].1997年.
  [3]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334-335.
  [4]项阳.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J].音乐研究,2005(04):9.
  [5]宋学军,王小夕.中国新音乐的现状与未来——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之新音乐跨界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11(08).
其他文献
采样因子d=2s/2s+12m-1+1表示定义在有限域F2n上的Niho指数,其中n=2m,s和m均为正数且满足s<m,e2(s)>e2(m),s为偶数。若m为奇数,则gcd s,m=1,这种情况下互相关函数的取值分布情况已经得到确定;若m为偶数,则gcd s,m=r>1,本文将研究这种情况下周期为22m-1的m序
2020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危机的年份.对全国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和52个贫困县而言,2020这个年份却是“清零”的一年,是充满奇迹的一年,是国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期刊
函数的概念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学习微积分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学好初等数学和微积分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函数的概念,无论是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函数的概念竟成为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通过分析造成函数的概念成为学生困难的原因,并借助Mathematica软件把学习数学概念的“四原则”,即“文字化、几何化、数值化和代数化”落实到函数概念的教学上.
地方院校大学生音乐专业基础往往偏弱,学习时间偏短,公开表演次数偏少,更普遍地面临音乐表演焦虑问题.以汉江师范学院学生为例,研究地方院校音乐表演焦虑的干预机制,对同类地
高考志愿填报是大学生顺利进入校园、身份转正的一个必经环节.探讨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决策者以及志愿填报顺序等因素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影响效应.通过网络对湖北省10304名
我们体育委员好烦啊.这次运动会他问都不问,就给我报了短跑、长跑和接力跑项目.次次都跑第一的感觉真是寂寞啊.(任鑫)rn午饭时间,我本来想少吃点.结果学校食堂又是烧鸡块,又
期刊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体绘画,伴随着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提倡人性,用“想象和伴随着想象的真实来再现真实”的古典法则,来描绘人体的绘画主题已经成为艺术主流。随着透视学的发展,解剖学的研究、造型术的完善、油画颜料和画布的应用,意大利人体绘画呈现出创作主题的“世俗化”、创作来源的“幻象化”、创作技法的“镜像化”,艺术形象的“理想化”等艺术特征。本文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素养、艺术本体等层面来探讨文
英语课程,作为学生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习的课程,到大学阶段,应抱有更深的期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教学大纲构建的前情提要.大学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已不单是为让学生更多的
咔啦咔啦,呜呜呜!  我似乎醒过好几次。都只能动动眼皮看看窗外。有时阳光刺眼,有时乘客吵闹,有时广播刺耳。这些对我影响都不大。我像只海豚,在睡眠的海洋里畅游,换气时才冒出水面,顺便瞄一眼水上世界。  短暂清醒的时刻,我都感觉是在向现实世界做告别。出于本能,我硬撑着把眼皮往上翻。上面有我的座位号:06A。大脑皮层顽固地补强了这个信息:6车06A。  临上车时,他们给我吃了药,宽慰我,安德鲁森松是目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足《版画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充分挖掘课程所蕴藏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之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用好传统教学“第一课堂”,探索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创新《版画基础》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堂设置,使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频共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