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非农收入最优结构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blinz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农收入结构影响着农民的非农收入,关系着农民的增收。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分析非农收入的结构变化,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拉格朗日极值法,构建非农收入最优结构模型,并分析最优结构与实际结构的差异,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3~2017年黑龙江省的非农收入结构,将非农收入结构与最优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对非农收入的贡献率最高,第二是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依次次之,农民的非农收入表现出来源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农收入;最优结构;结构预测;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132-06
  The Analysis on Optimal Structure of Peasants’ Nonagricultural Income—The Cas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LUO Yong, WANG Hongshu*, ZHANG B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Nonagricultural income structure affects th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of farmers as well as the income growth. 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odel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e analysis using the 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 to build the optimal nonagricultural income structure model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ptimal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structure. Finally, using grey GM(1,1) model to predict th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structure during 2013-2017, and analyze the two kind of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alary income makes a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nonagricultural income, the second is the property income, the following are transfer income and household operation income. In addition, the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represents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nonagricultural income, several policy countermeasures are represented, such as quickening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and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 policy, etc.
  Key word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Optimal structure; Structure predic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农民的非农收入是指农民不依靠土地生产,主要靠劳动力收入和商业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即扣除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以外的收入。该研究将非农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主要是农民的打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扣除农林牧渔业的收入,主要是经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国家农业补贴、援助资金等无偿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农民的储蓄利息红利等)。
  面对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国家高度重视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做出指导批示,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改善和保障民生重难点在农民,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造能力。非农收入在农业收入增长受自然资源限制和气候影响下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非农收入的增加将大大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也对非农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凤龙等指出农业收入比重下降,非农业收入比重已经提高到人均纯收入的54.12%[1];邢鹏等使用夏普里值分解法,测算出了非农收入是导致农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高达68.8%,远高于农业收入的25.1%[2];马晓燕也提出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亮点[3]。在农民的收入结构方面,张瑞红认为影响农民增收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6];周蕾等通过对宁夏农民的收入结构分析提出,从长期发展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7];张永丽等经过研究认为,工资性收入的差异是区域间的农户收入差距的显著影响因素[8]。   国内学者在对非农收入的研究时主要研究了非农收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而对农民的收入结构研究时却缺乏从农民的非农收入结构出发的相关分析。因此,笔者从农民非农收入结构出发,研究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最优结构,以非农收入结构为立足点,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对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民非农收入结构现状
  1.1 农民非农收入情况
  农民的非农收入结构现状主要反映在各非农收入来源的总量变化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也包括了非农收入的总量及其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的变化。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民的非农收入情况见图1。数据均来源于1993~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连续3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并且早在200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文件就提出关于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涉及到的培训扶持、转移服务、权益保障、法律责任的政策措施。如图1所示,从农民收入总量上来看,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603.85元,其中非农收入3 419.70元,非农收入比重仅占39.75%,非农就业产生的非农收入还不容乐观。
  工资性收入从1993年的64.48元增长到2012年的1 816.84元,比例也从43.67%上升到53.13%,期间一直保持着51.02%的平均比例波动,始终是非农收入的核心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非农)的总量从1993年的62.29元提高到2012年的249.60元,增长了3.01倍,但是其在非农收入中的比重却从42.18%下降到了7.30%,下降了34.89%,2001年以后家庭经营收入(非农)的比例开始直线下滑,已经不再是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
  转移性收入从1993年的17.03元猛增到2012年的772.98元,特别是2004年黑龙江省开始取消农业税加强农业补贴以来,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直线上升,从2003年的25.50元提高到2012年的772.98元,与1993年比增长了44.39倍,占非农收入的比例也经历了从1993年的11.53%到2003年4.02%的下降,然后从2004年开始直线上升致2012年的22.60%,已经成为了农民非农收入的稳定来源。
  财产性收入在数量上保持着较强的增长趋势,从1993年的3.86元增加到2012年的580.34元,平均每年增加28.82元,但是其在非农收入中的比例波动明显,从1993年的2.61%猛增到1994年的24.51%,然后逐连降到1999年的3.84%,接着波动起伏增加到2005年的24.35%,2006年至今平稳保持在14.35%左右。
  2 基于PLS模型的非农收入最优结构分析
  2.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综合了普通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优势,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多元回归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当模型中的因变量只有一个时,该模型就变成了单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1),简化算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9]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将因变量Y标准化后是向量记为F0,自变量矩阵标X准化后记为E0,y*和x*i分别为标准化后的变量。
  (2)成分的提取。从F0和E0中分别提取1个成分u1和t1,u1=F0c1,t1=E0w1,且‖c1‖=1,‖w1‖=1。由于c1是个标量,所以u1=F0。分别构建t1和F0、E0之间的回归方程:
  E0=t1pT1+E1
  F0=t1rT+F1
  式中,p1、r1是回归系数;w1是ET0F0FT0E0的最大特征向量;E1、F1为残差矩阵。
  (3)交叉有效性判别。交叉有效性判别是确定提取多少成分的一种方法。一般认为,F0的预测误差平方和SPRESS,h与运用h-1个成分的误差平方和SSS,h-1之间的关系满足SPRESS,h/SSS,h-1≤0.952时,即Q2≥0.097 5时,增加一个成分tn会使预测模型的精度明显提高;反之,则无需增加。
  (4)构造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1)。通过上述3步即可得到构建偏最小二乘模型需要的m个成分t1,t2,…,tm。构建其与F0的回归模型,即:
  F0=t1rT1+t2rT2+…+tmrTm+FA
  当提取第二个成分时,Q22=0.252>0.097 5,故继续提取第3个成分;Q23=0.459>0.097 5,故继续提取第4个成分;当提取第4个成分时,Q24=0.724,由于所有成分都已经提取,故最终模型采用4个成分。此时Q2=0.992,自变量信息完全提取,即R2X=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累计解释程度达到R2Y=0.999,满足模型的精度要求。此时,标准化后变量的模型为:
  (lnY)*=0.618 8(lnX1)*+0.214 6(lnX2)*+0.083 5(lnX3)*+0.225 1(lnX4)*
  根据标准化公式将变量还原为原始变量,则有:
  lnY=1.470 7+0.487 2lnX1+0.277 1lnX2+0.074 7lnX3+0.102 6lnX4
  此時的模型lnY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40 7%,将lnY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取对数还原后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855 2%,即模型的精度较高。
  从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每增加1%,将平均促进非农总收入增加0.487 2%;家庭经营收入(非农)每增加1%,将平均促进非农总收入增加0.277 1%;转移性收入每增加1%,将平均促进非农总收入增加0.074 7%;财产性收入每增加1%,将平均促进非农总收入增加0.102 6%。在这一阶段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非农收入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依次次之,这个时期农民的非农收入也主要是依靠非农打工收入,农民的非农收入结构的贡献率和实际的非农收入结构偏差很小,非农收入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2002~2012年阶段。
  当提取第1个成分时,自变量抽取了R2x=0.914的信息,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R2Y=0.993,此时Q21=0.992>0.097 5,故继续提取第二个成分。
  当提取第二个成分时Q22=-0.273<0.097 5,当提取第三个成分时Q23=0.199>0.097 5,提取第四个成分Q24=-0.074 5<0.097 5,故最终提取3个成分以提高模型的精度。此时,标准化后变量的模型为: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1993~2001年阶段,黑龙江省农民非农收入结构不断调整,实际的非农收入结构是在不断接近最优结构的,非农收入在平稳的增加,而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也是不断上升的(与图1结果一致);2002~2012年阶段,黑龙江省农民非农收入结构呈下降趋势偏离最优结构,2008年以后黑龙江省政府制定的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使得农民的非农收入结构逐渐回调,开始向最优结构调整,这种偏离也与这一阶段的非农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吻合,非农收入比例的重新调整,使得与最优结构出现偏离,但是这种结构的调整却使得非农收入有很大的增加,非农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出现了回落然后快速增加(与图1结果一致)。
  3 农民非农收入结构预测
  在已分析的非农最优结构之上,对非农收入结构进行预测,将非农收入结构的发展趋势与现阶段最优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非农收入结构向最优结构发展的路径。
  3.1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基本方法
  灰色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中预测分析的核心,它通过对数据进行累加挖掘出所研究对象内在的发展规律性,并根据微分方程的转换得到灰色GM(1,1)模型以体现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其计算过程如下[10]
  设研究对象的原始数据序列为X(0),数据累加后为x(1)(i)=
  4 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如下调整非农收入结构、促进非农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非农业生产的打工收入)已经是农民非农收入的最主要增长动力。例如黑龙江省这样面对农村劳动力“两个富余”(富余劳动力、富余劳动时间)问题的地区,就必须把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作为目标,这就需要政府切实为农民利益出发从政策上、财政上等给予支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政府需要制定政策保障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利益,比如在户籍上制定城乡等同政策,让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在户籍上享有同等权利,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其打工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城市购房的权利,让农民享受城镇社保或者让其在城镇享受农村医保,解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让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起来,实现非农收入的增加。
  政府还必须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建立城乡劳动力转移服务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法律、培训等基础服务,让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稳定地转移,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两个富余”,让问题转变为优势,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该研究分析显示,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非农收入的稳定来源,而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则主要是国家发放的农业补贴。因此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保障、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黑龙江省这样的全国最主要的产粮及粮食外调大省,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农业土地代价,这就需要中央对这样的省份给予更多的国家优惠政策、农业补偿,以稳定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另外,地方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强落实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提高政府支农、扶农资金的利用效率,把农村地区的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全面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4.3 全面规范土地流转活动
  全面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从对非农收入的结构预测中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正不断的增加中,即将成为农民的第二大非农收入来源,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最大。现在全国农场经营和正在飞速发展的合作社经营,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则是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规范土地流转合法程序,合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财产收益,杜绝严重损害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事件发生,切实做到从农民利益出发,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4.4 放活农村个体经营户审批程序
  放活农村个体户审批,稳定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非农)虽然在非农收入结构的调整中已经不再是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也已经是非农收入中占比最小的收入来源,但是从分析来看,近年来农村家庭经营收入(非农)的比例相对稳定,几乎已经成为了固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并且从预测结果来看,这一状态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放活对农村个体户的审批,鼓励农民自主经营,比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形式,拓宽农民的经营渠道,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和农村资源,让家庭经营收入(非农)成为农民的稳定来源,保证农民非农收入的稳定性,为农民增收提供固定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 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5.
  [2] 邢鹂,樊胜根,罗小朋,等.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8(1):321-346.
  [3] 马晓燕.浅谈非农收入富裕农民的途径[J].三农问题,2011(8):140.
  [4] 葉彩霞,李晓庆,胡志丽.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市化的实证分[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44-45.
  [5] 李先玲.基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J].特区经济,2010(10):164-166.
  [6] 张瑞红.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71-473.
  [7] 周蕾,张延平,鲍小明.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宁夏农民收入及其构成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2):64-67.
  [8] 张永丽,顾克腾.甘肃省农户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7.
  [9] 王惠文,吴载斌,孟洁.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97-117.
  [10]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6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7-99.
其他文献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管理为例,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常规实验和创新实验的特点,阐述了应对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实验所应持有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使两者和谐相处,并讨论实验室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所需做出的努力,旨在对高校实验管理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两类实验;双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90-03  作者简
期刊
摘要介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 现代食用菌生产技术教学改革的课程思路设计、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考核评价的安排,旨在为食用菌行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食用菌;教改思路;内容与方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80-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B433)。  作
期刊
摘要与传统木塑复合材料相比,发泡木塑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成本低、强重比高、冲击韧性好等优势,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该研究采用挤出成型的加工方式制备木粉/HDPE发泡复合材料,并对其密度、泡孔形态、流变行为、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发泡木塑复合材料具有芯层泡孔尺寸大,表层泡孔尺寸小、结构致密等典型结皮发泡特征。随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大,但冲击强度有所降低;随发泡
期刊
摘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设计和开发了适用于多学科的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其设计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旨在利用该网络教学平台,便捷地创建不同学科的自主学习网站,并实施动态内容管理。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86-02  基金项目2010年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1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发酵芝麻粕对罗曼褐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蛋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且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日产蛋量相近的62周龄罗曼褐母鸡960只,分为4组:对照组、试验 Ⅰ 组、试验 Ⅱ 组和试验Ⅲ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发酵芝麻粕湿料等能等氮替代豆粕4%、6%和8%的日粮。预饲5 d,试验期30 d。试验结束时,计算各组鸡的生产性能,测定血清
期刊
摘要 烟台市在实际推进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后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证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益。该研究通过将生态环境效益转换成现金价值的方式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今后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借鉴和经验,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 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 S28
期刊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总目标。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助于破解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亦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富民强国的必然路径选择。该研究以四川达州为例,概述了达州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分析了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深化达州城乡一体化需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
期刊
摘要 西部贫困地区的地理区位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新升本的昭通学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昭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发挥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西部高校;师资队伍;SWOT;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
期刊
摘要  从交通枢纽地区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南京南站地区景观设计实例,从构思与理念,布局与特色营造,实施策略的角度,探讨交通枢纽景观设计需要解决好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交通枢纽;景观设计;南京南站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46-0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如今,以“高铁”为代表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甘遂和醋甘遂饮片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甘遂和醋甘遂的饮片性状与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山西产甘遂多为细长圆柱状,且纤维性较强,陕西产多为粗短连珠状;山西产甘遂乳汁管和纤维较多,厚壁细胞壁微木化,而淀粉粒明显少于陕西产甘遂;醋甘遂饮片较生甘遂颜色深,可见焦斑;醋甘遂粉末中的木栓细胞、导管及纤维的颜色深于生品。[结论]该研究对于鉴别区分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