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赋》语言艺术特色管窥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恨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文学价值比较高,流传至今,受到许多学者的追捧,《恨赋》语言特色较为独特,属于中国文学的瑰宝,艺术魅力和价值都比较高,作为江淹的代表作,从 《恨赋》中可以感受到江淹的文学成就,以及当时创作的心境,全赋结构非常紧凑,重视排章选句,文章简单但却非常有气势。
  关键词:特色管窥;恨赋;语言艺术
  一、《恨赋》文学价值
  《恨赋》是极具代表性的抒情小赋,文学体裁较为特殊,创作于六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即使在这样纷杂的社会环境下,该文一经发表,便备受推崇。一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将《恨赋》作为创作的典范。曾有人评价,《恨赋》语法千锤百炼,在使用中能够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了无痕迹的感觉。从该评论中,可以体会到该赋的美学意蕴 [1]。在南朝时期,各家文化鼎盛,屬于文风绮丽时代,在文学创作方面非常崇尚纤巧文辞,想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是非常艰难的。而江淹的《恨赋》却是一个意外,和当时的主流文化不同,该赋用词考究,从文章中可以领略到古代汉字的魅力,并且作者情感鲜明,创作态度严谨、考究,善于借助语言,将内心的怨恨之情烘托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江淹的《恨赋》广为流传,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艺术价值颇高。
  二、《恨赋》创作背景
  《恨赋》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家江淹的呕心之作,这篇赋借助人物典故来表达内心情感,文章主要描写了六个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都是读者耳熟能详,并且极具影响力的,像秦始皇、王昭君、嵇康等,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代传奇,身上背负着不同的命运。借助这六个历史人物,传达了江淹遗恨的情感,通过对不同遗恨的生动刻画与细致描写,让人们感受到诸多哀伤怨恨,即使像秦始皇那样的帝王,也不能事事如意,做到此生了无遗憾。从而引发读者深思,给读者以启迪。赋中包含了许多人生深意,概括了人世间的百态以及各种人生归途。该赋的主旨就是要表明,人人皆有遗憾,这是无法更改的,遗憾属于普遍现象,人人都要面对。全赋洗练峻洁,用词非常简练,无一冗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这是该赋流传至今,被世人追捧的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属于非常纷乱的一个年代,群雄四起,门阀等级森严。可以想象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底层人民是多么艰辛,江淹出身寒微,和许多怀才不遇的人一样,早年仕途坎坷[2]。据史料记载:江淹曾被诬入狱,后来经过江淹多次陈情,自证清白,才被释放,后又因为阻止叛乱被贬,在这样糟糕境遇下,他创作了《恨赋》。
  三、《恨赋》语言特色
  (一)悲伤愁苦的基调
  前文对《恨赋》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从介绍中可知,江淹创作该赋时,正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一腔热血无法释放,想要借该赋表达内心情感,因此,该赋最具代表的语言特色就是情感基调,基调以愁苦为主,在江淹的作品中,像怨、伤、忧等字比较常见,被高频率运用。正是因为这种手法,《恨赋》才会具有非常强的共情能力,才可以调动读者情感,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凉。这种抒发悲情的手法,在《恨赋》中有明显、清晰的体现,情感十分强烈。除此之外,作者还会搭配使用渲染的手法,烘托情感,让原本悲凉的氛围更加浓烈,用凄冷、清寂等相对现实的笔法,带领读者感受世间一切苦楚,让情感共鸣达到最大,让读者拥有最真实的哀婉体验[3]。换句话说,《恨赋》 的语言感染力非常强,总是能抓住痛楚,充斥着苍凉悲壮,通过文字、词汇的运用,表达深沉真挚之情。《恨赋》从一开始,悲凉的基调就已经铺垫好了,用词非常犀利和精准,运用语言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帮助人们重温典故,回忆历史,每一幅都是凄凉心酸的景象,不禁让人感慨。例如名句:“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单凭这一句话,就会引发无数人对心酸过往的回忆,荒凉凄清的画面立刻展现在脑海,让人置身情境之中。人失去了生机,濒临死亡,已经算得上是悲情万分的事了,何况是暴露骸骨,无人安葬,一具具尸骸就这样暴露在平原之上。想想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唏嘘,尸体被蔓草缠绕,就这样被大自然吞噬。另外赋中,还对那些游魂进行了描写,它们因为无处依归,所以只能依托在墓地树上,暂时聚集栖息。描写的是多么深入和刻骨,此情此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怎不令人肝肠寸断?一句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将江淹的观点表露无遗,这是无奈中的壮举,是生命最后的救赎。
  在《恨赋》中,像这种情感的表达比比皆是。江淹用不同的笔墨和风格描写了历史人物境遇,但是赋中的人物,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遗恨”。即使是奠定霸业、拥有铁腕的秦始皇,依旧无法摆脱魂断的命运,他无法让自己真正做到千岁万岁,哪怕是百岁都不能如愿。被俘虏的赵王在危急时刻,也只能 “悲来填膺”;征战漠北的李陵,即使多么骁勇善战,也会因寡不敌众而最终走上兵败投降的道路,落得“名辱身冤”的下场;王昭君的故事较为传奇,曾经出塞和亲,大家都非常赞叹这位女子的勇气,但是昭君心中的情感无人知道,只能“仰天太息”。赋中“陇雁少飞,代云寡色”只是简单的八个字,就将塞外的景色描写清楚了,通过寥寥几笔,将悲凉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让人竟一时分不清到底是景色荒凉,还是人心哀怨。赋中江淹用了简短的几个字,就点染出了环境氛围,将昭君出塞真实心境进行了刻画,虽然昭君被后世称赞,但当时出嫁真的是个人心中所想吗,心中的悲凉借助江淹的几句话被透彻地烘托出来[4]。《恨赋》中一共描写了六位经典人物,虽然朝代、身份、背景、阶层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具有共同的悲凉遭遇和情感特点。人生总是难逃失意的,人无论怎样抗争,哀伤怨恨的情感始终存在,贯穿人物的一生。江淹正是依托历史人物的共通点,用精简的词句,将悲伤情感烘托出来,总结了人物的一生,并将无奈、愤懑很好诠释了出来,让读者悲叹难言。之所以《恨赋》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源于作者善于运用悲伤色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将愁怨的文章主题升华,起到直击人心的效果。
  (二)善用典故深化主题
  《恨赋》中借助了许多典故 “用典”也称用事,主要是指引用故事或者是古籍中的词句等,让文章层次分明,更加含蓄与典雅,这正是“用典”的巧妙所在。《恨赋》通过“用典”,将凄、怆、悲的情感进行叠加,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悲凉氛围更加浓郁,思想情感传达更加直接和深刻,让文章主旨升华的同时,更容易实现读者情感和作者情感的融通,共情效果更加理想。像这种“用典”的手法,在古代文学创作中比较常见,例如:在《文心雕龙》中,作者就非常善于 “用典”,起到了援古以证今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古来鉴今,借助经典,抒发此时此刻的情感。但是用典要讲究方法,并不是乱用的,要用得巧妙,用得合乎时宜。用典首先要做到领会相通之意,要明确典故真实含义,活学活用,用典但不能拘泥于典故,而是要寻出新意,并且在借用的过程中还要不漏痕迹。具体来说,用典的作用在于怎样用精炼、含蓄的语言,传达作者真实情感,或升华情感。这种用典的巧妙,在《恨赋》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恨赋》篇幅虽短,但是蕴含的道理却十分充盈,承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之所以可以发挥出这样的文学创作效果,和江淹善于用典存在直接关系,在《恨赋》中江淹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借助来抒发怨恨之情,像前文中提到的名句“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不仅将情状描摹了出来,也起到了引发情感共鸣的效果[5]。而其中的 “拱木敛魂”四个字,恰巧就是典故运用的佐证,并且和 “蔓草萦骨”呼应,将情感无限释放。通过用典,文章不仅做到言简意赅,还达到了情感渲染的预期效果,大幅度扩充了作品容量。   又如:武王伐纣,在出巡时,场面如此宏伟、让文章充满传奇色彩,让《恨赋》的层次更加丰富,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虽然对赋中的人物故事心生悲凉,但却又令人向往,通读全篇,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体验。江淹在对李陵遗恨这部分内容进行描写时,就借用了“列帛系书”的内容,以此来抒发“名辱身冤”之情。将典故应用在文章中,可以让行文灵动,同时又让感情得以升华,表现得更加浓烈,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十分突出,效果非常显著。将文章情感递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文学鉴赏价值。
  (三)骈散结合之美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恨賦》通篇还非常讲究骈散结合之美,这主要是和作品创作背景有关,南朝时期盛行骈文,骈文是南朝最经典的文学形式。骈文讲究堆砌辞藻,并且句式要工整、对仗,《恨赋》的创作受骈文的影响颇深,讲究句式对仗,韵律谐美。但《恨赋》虽受骈文影响较多,但词句依旧较为灵巧自然,抒情小赋的特征保留完整。正是这种骈文和赋创作特征的融合,让《恨赋》成了代表作,极具南朝时代风气。《恨赋》不仅对仗工整,语言运用也非常灵活,属于骈散结合的优秀作品。如果站在句式角度进行分析,《恨赋》中骈文共有八段,它们多为四言偶句,并且采用排比完成铺陈,对仗十分工整。在《恨赋》中,除了骈文化风格较为鲜明外,还可以看出散句特征。散句和骈文相比,用词相对灵活,不受框架约束,并且这些散句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巧妙和偶句进行了融合,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手法,才让《恨赋》庄重却不失灵巧,基调悲凉,但却耐人寻味,这种骈散结合的方法,属于对抒情小赋的延伸和承继,同时也意味着向六朝小赋的方向过渡,意义十分深远。《恨赋》行文散偶相间,错落有致,骈散结合恰到好处,将对仗与散文融合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情感浓烈,作者思想表露无遗,这是一种伟大的文学创作尝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与传承奠定了基调。
  (四)较多继承楚辞汉赋
  《恨赋》除了实现了骈散结合和大量用典之外,也对楚辞汉赋进行了传承,这让《恨赋》的文学价值显著提升,堪称经典。在楚辞汉赋继承上,主要是通过句式来展现,在句式上,人们可以发现《恨赋》大量用了“兮”字,并且“兮”字运用非常灵巧,不像传统那样死板,位置上诸多变化,这是对楚辞文化的创新,同时也是延续,文学意义较为深远。很多学者认为,“兮”字的使用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后来广泛应用和备受推崇,但是这种现象较短,在魏晋时代就停止了,直到江淹在文章中开始使用“兮”字,楚辞文化又得到了延续,但是江淹使用“兮”字,和楚辞中的“兮”字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兮”字的位置变化上,如 “春草暮兮秋风惊”等。“兮”字不再被用于句尾,而是出现在了句中,这是对楚辞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可以说,作者在传统《楚辞》句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灵活尝试,对前人的用语重新锻造,让《恨赋》文韵十足,达到一唱三叹的理想效果。
  另外,《恨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还体现在铺张手法的继承上。铺张手法属于汉赋的特点,从创作角度来说更像是自觉的创作意识,风格较为张扬,这一点在《恨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江淹在创作阶段,需要对环境进行点染时,会用到“累累白骨”来描绘,通过这类词句的灵巧运用,能够将环境氛围最大程度烘托出来,由此来引发悲感,这只是前提,紧接着又从贫困、荣华等方面入手,讲述了悲哀的人事[6]。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在《恨赋》中,可以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全文基调非常鲜明,很容易引发共鸣。江淹讲述故事时,并不是简单地陈述,而是将夸饰排比运用到了极致,这种夸饰排比是汉赋遗留下来的,特征十分鲜明,通过排比句式的罗列,可以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情感更加浓烈,思想主旨得以客观、清晰展现,这也正是《恨赋》的成功之处。文章虽然短小,但却恢宏大气,色情浓烈,情感丰富,将作者情感表露无遗的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极大限度传承了楚辞汉赋,并进行了创新,由此可见,江淹的文学造诣可见一斑。
  四、结论
  江淹的《恨赋》之所以文学价值较高,被后世追捧和学习,成为抒情骈赋中的经典,这和《恨赋》自身的语言艺术是离不开的,通过前文介绍可以知道,全赋重视排章选句,在文章一开始,就运用简练的语言奠定了全文基调,并且这种悲伤愁苦的基调始终贯穿全篇,色彩十分鲜明。再加上江淹善于运用典故,在赋文主题深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将骈散结合,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葛瑞敏.试论江淹《恨赋》《别赋》的文学思想价值[J].文学教育(下),2020(11):116-117.
  〔2〕许东海.诗赋拟恨与情志写真——从《恨赋》看辞赋拟古与诗歌赋化的书写谱系[J].中国诗学研究,2017(02):115-127.
  〔3〕邵春驹.江淹《别赋》《恨赋》新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47-50.
  〔4〕聂永乐.江淹《恨赋》语言艺术特色管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3):14-15.
  〔5〕张海明.江淹《恨赋》别解[J].中国文学研究,2019(03):33-39.
  〔6〕张海明.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4-47.
其他文献
摘要:次仁卓玛,西藏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出了一系列表现个人经历、对生命的思考等绘画作品。她先后参加了各种画展,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同时她的许多优秀作品也被世界各地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家收藏。次仁卓玛作为一位西藏当代女性艺术家,以她个人的视角、独特的绘画风格对西藏当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西藏美术史上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画坛上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关键词:女画家;油画;生命  被命运眷顾的我
期刊
摘要:《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传奇神魔小说之中的不朽名篇已流传了400年有余,它极具浪漫色彩与恢宏气势,天马行空,奇幻绝伦的想象力,又以细腻绵长的笔触勾勒细部,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此同时,作者在成书时巧妙地将佛学知识恰如其分地融入小说之中,大到故事框架,情节设置,小到人物形象,甚至是取名方式等等,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浓厚的佛学思想;其中,取经队伍的法号便有着佛学修行精神含义。  关键词
期刊
天天站讲台,站出了情感,也站出了故事。尽管没有动人的情景、离奇的悬念,我还是把这些故事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有人说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脚印,那么一串脚印意味着什么呢?从稚嫩到成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教20年来,我一直以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鲜活有趣的教学风格为孩子们带去自己全部的教育力量,用不断思索、多元百变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享受学习,提升数学素养和能力。下面以三个小片段分享我的教育小故事。  
期刊
摘要:文章以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展开分析,先简单阐述了语境文化的含义,再分析了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最后又提出有效运用语境文化提升英美文学翻译品质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境文化;英美文学翻译;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学审美需求被进一步提升,需要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
期刊
相遇梨云落,不是似曾相识,是曾离别。  与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我生于互联网初起的时代,年少时我亦沉迷过网络世界,结交了很多天南地北的网友。那时总喜欢把“相识是缘,朋友永远不会忘记朋友”挂在嘴边,以为很多情谊真可以跨越天南地北的距离,打破网络与现实的曲径。结果,逐渐疏远那时认为最为重要的好友、最先断绝联系的却也是我。  太阳越大,影子越深。时间会让人迷茫和恐慌,跟自己说的承诺,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就已经
期刊
最美清江  八百里清江画廊  孕育了土、汉、苗三族文化  川流不息的江水  喂养了数千年的土苗人家  崇山峻岭是恩施的风貌  清江的流动  让干辙变得富饶  歌舞是土家人的笙箫  一曲《龙船调》  传遍了鄂西男女老少  每至清江河畔  总爱  总愛撑起一叶小船  任凭  任凭江水一路狂欢  倚坐小船,闭目微感  任冷风拂面  只爱  只爱清江壁画群岚  风情土家  小时候  住着吊脚楼  家家户户
期刊
摘要: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学生产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兄弟》作为余华于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从侧面印证了生产机制变化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文学生产相关内容进行调查,重点探讨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兄弟》,从商品化生产背景和文学生产背景两个方向分别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文学生产;兄弟;商品化生产背景  《兄弟》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余华在两年时间里
期刊
像我们这样的人  你笑我竟然相信童话  你笑我居然还不长大  你笑我何苦恋恋放不下  你笑我怎么就忘了你  你笑我总是太过痴情  你笑我浮浮沉沉半生  还是这么傻  你笑我多次回望  却还是弄丢了自己  你笑我遍寻芳香  却依旧习惯孑然一身  你笑我这样的人  已经在逐渐老去  无法避免  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  你笑我们一次分离  就失了很多年  你笑我们一次挥别  付出一切才懂得后知后觉  你笑
期刊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快乐王子》故事的社会背景,随后介绍了《快乐王子》中的人物特征,最后针对作者王尔德的社会正义观进行了系统解析,包括对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行抨击、批判讽刺社会对于穷人的冷漠、在社会问题解决方面进行质疑、揭露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矛盾性,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快乐王子;王尔德;社会正义观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在19世纪80年代创作的童话故事,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受经济危
期刊
摘要:《劝学诗》蕴含了宋代文化内涵和特质,是诗人学者为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所创作的。《劝学诗》彰显了说教的特点,起到了寓教于诗的效果,在宋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基于此,本文对《劝学诗》的形成展开分析,并就《劝学诗》作伪原因进行考述,其中包括《劝学诗》非宋真宗作品的那一部分。  关键词:劝学诗;形成过程;作伪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针对《劝学诗》的形成过程及作伪原因,不同研究学者参与研究,整理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