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说能力培养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ec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有其必要性,言说能力的提高,能让小学生具备一定思维智慧,加快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文章对言说能力加以分析,将“言”作为培养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突出“说”的培养重要性,以《言意共生》为探究框架,重点论述培养言说能力的主要途径,借此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语言素养,落实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综合教学教育指标,增强教学成效。
  关键词:《言意共生》;言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
  一、 引言
  语文教学之于小学教学工作而言有着关键性地位,而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实际能力则一直以来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可以看到的是,部分语文教学工作过分强调对学生分数、成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开口说话、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这实际上不符合当前和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及要求。通过阅读《言意共生》一书,可以深刻理解言与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同时为确定言说能力在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培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借鉴,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二、 以“言”为基,突出“说”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段的教学工作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过去的以分数、成绩来统率一切的理念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要求,必须被更适宜的教学方法所替代。实际上,在《言意共生》一书中,作者就深刻揭示了当代语文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本质,那就是从小学语文的“言”入手,以此为根基来塑造语文素养的融通氛围,着力提高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其中,把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变成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这就是“会意”的过程,而会意的重要表现就是“说”。将这个过程统筹起来,也就是言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言说能力体现了新时期小学高年级段教学的重要趋向,即让学生可以从传统的朗誦、背诵、记忆到现如今的灵活认知、自由理解和开口言说转变,那就是把死的语文知识点变成活学活用的“口语和用语”。经过这样的锤炼和训练,小学生不仅可以在听、说、读、写多个方面有显著的进步,而且对于语文课和文学的理解也会上升一个阶段,这便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培育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题中之义。
  《言意共生》重点论述了所谓语文教学中“言与意”的关联性,指出了“在语文学习中,必然要将文本形式的‘言’与内容的‘意’有机对接,既要能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刻领悟内容的‘意’,又要能鉴赏作家创作的语言及其语言的无限创意”。因此,言与意的融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诉求和落脚点。在言意融通的基础上,小学生可以把文本内容和知识点借助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讲出来,这便是语文知识着落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彰显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抓手。由此来说,言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语文综合教改前提下一条重要的阳关路径,它为语文教师提出了创新方向,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语文实践能力,增长见识和认知水平。
  三、 打通课堂与生活,提升小学生的实际言说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面临课堂与生活两个部分彼此协调的问题,即如何更好统筹课堂教学中心下的生活化教学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语文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课程,绝不可能只在课堂中完成教学,而是需要教师把课堂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层面和范畴,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和操作。这其中,言说能力无疑是语文综合教学十分重要的抓手和培养重点。从言到说,这是一个由理论积累到具体运用的科学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指导才能实现。通过阅读《言意共生》一书,可以深刻认识到作者对此的深刻见地和理解。按照《言意共生》的说法,语文教学的言其实就是语文的文字、词语、段落文章,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石。而学生阅读、背诵、记忆和理解,其目的就是掌握语文的“言”,然后形成对“意”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掌握的“言与意”说出来、表达出来,这便是言说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教学中,绝不能出现哑巴语文的状况,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主自由的表达,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言说能力的重要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定期组织演进比赛、辩论会等活动,激发学生自由表达、集体讨论和演说的实际能力。再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点和内容进行表达、演说,确保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发光发彩,展现其价值和作用。
  同时,在不断“言说”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巩固,同时对于语文课的理解也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在《言意共生》中,作者不仅提出了言与意和谐共存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必须大力提升学生说的能力、写的水平,这些其实都是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文知识点和理论内容,也具备了言说的能力,所以为他们创造机遇、提供舞台就变得更为重要。从教师的视角来说,按照《言意共生》的理念指引,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言说能力,无疑是语文教学创新与求变的重要路径,其价值十分突出。
  四、 设定课堂教学的模拟情境,引发学生说的渴望
  小学生在思想发育中,并未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但对于事物、事件的思考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为促进学生言说能力的进步,应进行妥善的教学情境设定,进而引发小学生更愿意“说”,更勇敢“说”,有利于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取到更多关于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由此便可改善自我不良思想的发育路径。教师此时进行的言说能力培养,应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内容实践上,不脱离学生该阶段的认知范围,由此达到较高效的言说能力培养成效。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会形成自我的学习思想,此时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具体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进而营造出言说能力培养环境,让学生打破心中枷锁,勇于张口去“说”。此时教师不应一味地批评指正,而是要鼓励学生,从而促进小学生能以积极心态去面对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各项难点问题,比如阅读学习及写作学习等,激发学生不懂就要问的“说”的渴望。   为设定符合小学生认知理念的教学模拟环境,应将所设定内容进行创新性及现实性的考虑,不脱离学生目前认知观念,以全新问题及场景促进学生进行言说系统的开发。学习部编版教材《祖先的摇篮》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此提问: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中需要具备什么、地球母亲最近状态如何等。小学生对于祖先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但教师应在教学开展中,为学生创设出文化、文明的传承环境,让学生充分认知祖先生存的不易,借此深入解析祖先曾经生存过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生存环境,思考地球繁衍了一代代生命,有着怎样的变化。借由此类问题,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会产生很多知识上的疑惑,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教学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全新问题在班级内告知给其他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愿意“说”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勇敢去“说”的时候,学生借助教师、同学的帮助,对“说”这件事有了更多认知,激发了学生敢于表达的发展特征。
  五、 创办课堂教学交流讨论组,提供学生说的场所
  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的唯一主体,无论开展何种教学形式,都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良好的言说系统,促进学生在不断“说”的环境下,更好理解语文知识中的“意”。教师在小学课程活动组织期间,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说”的机会,因此为学生提供去大胆“言说”的场所,便有其必要性。离开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到再多的理论知识,都将只有纸上谈兵的结果,因此将教学实践进行交流讨论组形式下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发言的踊跃性,促进学生能以直率的思考方式来将心中的疑惑说出,并可侧面锻炼其辩论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
  构建学生课堂言说的场所主要是开展课堂演讲活动。要开展好课堂讨论交流活动,除了具备和谐的课堂氛围外,关键是教师设计的讨论交流问题要有启发性或发散性,能使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形成不同看法与观点,这样的问题讨论交流起来才有“火药味”,辩驳机智才有合适的“土壤”。比如在学习《四季》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爱的季节是哪一个,让学生拿出生活实例,努力向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季节,由此增强了课堂学习趣味性,还能为学生构建出言说的场所。另外进行课堂演讲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言说场所,学生的课堂演讲活动可以是有备演讲,主要针对言说能力相对较差或胆量相对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前给出演讲课题并要求学生课前做一定准备,甚至写好演讲文稿,让学生增强其言说信心;也可以采用即兴演讲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学习中。
  六、 结语
  总的来说,阅读《言意共生》能够进一步感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变化和趋势,那就是传统的教学思维已经不适应小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必须寻求把语文的“言、意、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广泛的教学综合体。同时,在常规教学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言说的场合与氛围,确保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对于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提供极为有利,同时也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言意共生》为小学生言说能力培养提供了启发,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寻求积极变化和进步,则需要师生接续努力,力求实效。只有师生协调配合,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言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取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万昕玮.小学部编版教材识字写字在教学中的落实[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83.
  [2]陈明太.意象互动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62-64.
  [3]馮晓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黄莺,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一个人做决定或者选择的时候,常常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于自身内在情感的驱动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开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探索的主题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将体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相连接,主要就看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办法。
摘 要: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知道相同数位对齐,到乘法竖式计算亦是如此。学生知道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的书写格式,也习惯了末位对齐,这样都会使相同数位对齐,正确计算出结果。久而久之,是记得末位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到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就能分辨出学生的认知了。加减法的计算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了,是不是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必学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课程。在语文学习中,读写能力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读写水平有很大的不足,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文章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读写教学的作用和有效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
摘要:文章研究中,以笔者的《刷子李》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就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策略的实践运用进行总结,文章将课堂小结分为了课前小结、课中小结、课后小结三部分。每个部分的课堂重点不一样,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在探讨了课堂小结策略的具体实践运用后,根据笔者的思考总结,就课堂小结策略的进一步运用,提出了相关意见,以期为其他同仁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
摘 要:近年来,群文阅读运用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还能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增强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以九年级上册课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初探群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接受九年义务教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应当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和讲解课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章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一
摘 要: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营造一个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意,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带领学生“入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到古诗词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提高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以趣入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 引言  语文诗词是
摘 要: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但在当今多元文化格局市场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逐渐进入了低谷期,受众群体越来越少。传承经典,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弘扬国粹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戏曲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和传统文化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走进了小学音乐课堂。然而,面对音乐课程中的戏曲教学,部分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部分学生表现得茫然浑噩。因此,如何将戏曲融入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是一个值得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个人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获取信息,获得新的知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识别和发展数学素养。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小学学习阶段中的主要学科,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融入;学生生活;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一、 引言  数学素养包括
摘 要: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已经被大家广泛采用。文章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线上教学为例,通过对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必要性的陈述,逐一分析线上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概括出其优势与不足,试图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疫情期;线上语文教学;行动研究  2020年寒假,顽固的疫情阻断了师生返校的道路,给全国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