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育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oo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為了家人,從零開始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志育先生與家人從福建移民香港,並在此接受教育。進入九十年代,隨着内地房地產市場的升温,不少香港地產商入駐内地發展業務,由於當時會普通話和了解内地文化的香港人並不多,因而從内地遷往香港的新移民,成為香港地產商派駐内地的最佳人選。抓住此機遇,年輕有為的陳志育先生成為其中的一位幸運兒。
  受聘於香港某知名地產商,陳志育先生赴上海、北京等地負責地產開發項目,因此前有在内地生活的經歷,加上過硬的專業素質,他在房地產領域發展得如魚得水,同時坐擁高薪,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幾年後,隨着孩子的出生,陳志育先生晋升為父親,其家庭責任更增一籌。但因工作原因,他每月頻繁奔波在内地城市與香港之間,為了能全心全意照顧家人,他面臨着兩難境地,辭職還是留守内地?
  然而,那時内地的房地產剛剛起步,發展態势喜人,與此同時,陳志育先生在本職工作上做得得心應手,薪水等福利又十分可觀,是許多年輕人都夢寐以求的好工作。倘若放棄,實在可惜。但為了能陪在家人身邊,他理智地作出選擇,果斷辭職,返回香港轉行重新開始。
  “香港的安老行業始於八十年代,因當時經濟騰飛,許多家庭主婦為釋放勞動力,長者無暇照顧,因而出現了安老服務。當年,從事這一行的大多是從内地遷往香港的醫護人員,因他們的專業資質無法得到當局認可,從而轉至從事安老服務工作,成為香港安老行業的第一代從業者。”陳志育先生的母親正是其中一位,雖說在内地是一位專業醫護人員,由於資質不被認可無法從事本行,隨即轉向開辦小型安老院。
  早在回香港之前,陳志育先生就積極為轉行為準備。利用休息時間,他對上海的養老情况進行了基本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上海護老院的硬件條件好過香港許多,但香港的資源有限,缺乏有利條件,隨着社會發展之需,香港護老行業尚有很大發展空間,值得放手一搏。
  1999年,陳志育先生大膽轉行,進軍香港護老行業,從零開始。
  千里之行,他一邊摸索一邊完善
  拿定主意,陳志育先生義無反顧地往前衝。當時,他才三十多歲,對於大部分進入安老行業的人來講,這樣的年龄十分年輕,不過他有自己的規劃與考慮,“我下定决心,希望用自己未來三十年的時間專注於做一件事——安老行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只會對安老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我對安老行業的發展擁有十足的信心。”
  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對於成立一家安老院亦有着嚴格的要求。僅為尋得一處理想之地,他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最終在九龍塘找到一個滿意之處,從此也能看出其對安老行業的高標準與高要求。
  安老院開辦之後,困難卻是接踵而來。因初初入行,陳志育先生無論是管理方面還是實際服務方面,有許多細節值得一一去完善和調整,行政方面的工作更是需要親力親為。“這是一個學習過程,亦是一個必經階段。”開辦安老院的六年時間内,他每天都待在安老院工作,從培訓、管理到服務長者,事無巨細,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以往,與陳志育先生同事的皆為高學歷的精英人士,而如今整天打交道的都是長者,對於工作環境的巨大落差,一般人常常顯得不適應,但他卻是個例外,因為他内心裝着一個樹立安老行業品牌的夢。
  在安老院親力親為的過程中,陳志育先生很快摸清了許多實際情况,懂得長者和員工的所需,更清楚了自己工作和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他呼籲社會不要將在安老院工作視為一件厭惡性工作,“安老服務是一項專業服務,而非厭惡性工作,它與護理幼兒一樣,需要傾注愛心與責任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他建議安老從業人員多提升自我素質、倡議社會改變觀念;另一方面,他重申“安老服務應引起各界重視,因香港今日的成功有赖上一代人亦是當前長者們的貢獻,社會應多為長者提供更多幫助,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此,從而使家庭能更大限度地釋放勞動力,使安老服務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然而,整個社會在安老方面的規劃並不完善。在香港回歸之後,政府才真正開始對安老方面進行規劃,至今為止尚有許多空間以待完善和改進,“現在,我們業界從業人員就要開始作出規劃:三十年後安老服務需要什麽?我們將眼光放遠,按照未來所需去倣這件事,將有助於解决這一社會性問題。”在陳志育先生進入行業第八年,他產生了一個强烈的想法:專注創建一間護老院精品,引領業界潮流。
  “二心二專一尊重”,只為樹立業界品牌:紫雲間沁怡護養院
  2008年,依憑數年的資質積累,陳志育先生有幸中得位於黄大仙一處用於開設安老院的場所,成立了“紫雲間沁怡護養院”。
  為了能打造更高水準的護養院,在香港老年學會推出“香港安老院舍評審計劃”之際,陳志育先生自發地報名參與認證。據悉,該計劃旨在回應社會訴求,提供全面而客觀的參考指標,幫助市民選擇合適的院舍,同時又望通過認證促進安老服務的發展,推動業界提升服務水平。
  “該評審計劃須通過超過四十項符合國際水平的安老院舍評審標準”為通過認證,陳志育先生對員工進行了大量的培訓工作,加緊了各項服務細節的提升……經過一番努力,順利通過評審,獲得頒發相關認證。但是,問題來了,“由於服務水平提升,員工們普通反映工作强度過大,員工紛紛跳槽。”這一消息使陳志育先生大為吃驚,但這並末打擊他開辦精品護養院的念頭,從中對症下藥,想辦法解决。
  在員工培訓當中,陳志育先生十分注重服務理念的灌輸,“安老服務,愛心與責任心必不可少,其次,要做到‘二專一尊重’。所謂‘二專一尊重’即專業、專注和尊重。首先,專業是我們一直所强調的,中西治療、專業護理、復康治療及心靈支持,是我們專業服務的特色,這將我們與其他的安老院區分開來;其次,是專注,只有專注服務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真正將服務提升;另外,是尊重。尊重長者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從業人員應像尊重自己的長輩一樣尊重每一位長者。做到這三點,方能真正樂業敬業,提供高品質服務。”將這些服務定位深植於員工們的腦中,將服務理念與技巧在員工之間薪火相傳,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優質服務文化,成為該院傳統。
  如今,紫雲間沁怡護養院佔地六萬平方呎,提供205張床位,配比成員高達120位的專業醫護團隊,及具世界水平的設備及器材,結合護理安老服務及日間康復護理中心之中心,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服務模式,能為體弱病患長者進行全方位照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該護養院除獲得護理安老院牌照外,更獲得與開設醫院同等規格的護養院牌照,其服務在全港七百多家安老院中名列前茅。
  “心靈需要、社交需要在西方很重視,但在華人社會的安老事業中還是比較忽略的,因為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在這方面,陳志育先生也在做些努力,他在强化長者身健機體、均衡飲食,還嘗試培養長者們在書法等傳統文化方面的興趣,使其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陶冶性情,使長者能在優雅的環境中進行康復和安享一個舒適的晚年。
  在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陳志育先生多年前就積極為業界出力,近年内更擔任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在任職過程中,他全力扮演着業界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的橋樑,努力為業界爭取合理權益;亦加强與内地、台灣、日本等地的業界交流,汲取經驗,自我增值……
  據香港特區政府近5年的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口老化加劇。2009年65歲以上人口佔13%(約910,000人),2039年將上升至28%。急劇上升的人口老化,更需要像紫雲間沁怡護養院這樣的精品護養院,更需要像陳志育先生這樣的安老業精英人才。
  “到現在回望以前,我不悔當初的决定,那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身置安老行業,可達成自己想做的事,這讓我很開心。”而陳志育先生一路走來,不斷挑戰自己,樹立目標,終而有所成。其故事,正是映證了那句“成功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禮記·中庸》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古往今來,但凡成功之人,莫不如是。
其他文献
锺建新先生,人称“陀枪画家”,三岁握画笔,五十载矢志不移。  博览群书,吸纳中西文化之精华,自学成才,画作延续中华文化之气韻,抒发内在之思维。将艺术融入生活,经营艺术餐厅十几载,从生活感知艺术,创建了别具风情的私人艺术馆。一卷巨画《天下大同》,书画香港百年历史,“呼吸的石头”系列,尽展“石纹画法”之独特……他,渴望以艺术让世人找回真、善、美,以特有的文人气质与情怀,躬耕笔墨天地间。  自学成才,陀
期刊
当祭祀文化对一些人而言变得越来越远的时候  当孝道因种种因素变得难以履行的时候  有这样一对父子——袁仕傑、袁思明  联手打造了香港首个  云端族谱+网上追思+祭祀文化专用互动网络平台  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弘扬推廣传统文化  令无论身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  相聚网络一起祭祀及思念先人  加强彼此联繫,慎终追远  同时,零污染、零破坏  打造了绿色祭祀、网络祭祀的新概念  念恩网,香港首个云端族谱+
期刊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吴克儉2016年1月14日表示,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香港帶來的機遇,特區政府建議把握機遇在中、小學及專上院校推動一系列措施,希望提升香港青年向外發展的機會。當天,吴克儉舉行記者會介紹2016年《施政報告》中的教育措施。他說,現届政府十分重視香港的長遠發展,今年在《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有助香港把握機遇、促進香港人才發展的長遠措施。  談到2017至2018學年起落實免費
期刊
半个多世纪的社团工作  是陈劲先生人生中浓粧重彩的一笔  他见证了香港社团的演变  並伴随其中,参与社团文化的不断发展  一生与社团生活紧密相连  他开明、公正、团结、奉献、承上启下  辅佐会长,提携後辈  心繫家国,眼观全局  认真履行“服务”二字,不负众望  如今的他,尽心尽责、受人敬重  近六年来,他担任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秘书长  为发展会务兢兢业业  推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呈现新面貌  一
期刊
他擅文字,懂篆刻  善金石,喜书画与摄影  有着一份追求艺术的谦卑、崇敬、虔诚与纯粹  是当今艺术家身上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  他与大批南北艺术大师长年来往  博採众长,破旧立新  既承家学,又不断突破、变法  是一名艺术大成者  蛰伏?厚积薄发  马达为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马国权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学者、古文字学者及书法家,其曾得以亲炙古文字学宗师容庚先生门下,得希白先生真传,一生为学问呕心劬劳,承
期刊
從香港一路北上,聚集在深圳灣周邊的“前海松山湖地帶”被譽為“中國硅谷”,逭襄走出了華為、騰訊這樣的科技和互聯網巨頭,聚集了數百個國家和省市級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專利申請量數倍於沿海發達城市。  散落在深圳、廣州、東莞的電子元器件、模具工廠構成了最成熟的產業鏈配套。“樓下跑一圈就可以買到所需的全部零部件”——這令人難以想象卻每天發生着的事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創業者來這襄把想法變
期刊
关永生先生醉心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进而成为致力於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有心人  他把不变的热情日复一日地倾注其中  更因为混元太极拳神奇的功效  得到了健康的体魄、平和的心态,以及坚定的信念  他要让这项集合两派所长的武术能夠承前启後,绵延不息  二十年的情怀  “我练太极至今二十年!”带着些自豪、带着些快乐,关永生先生由衷地表达出自己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长久的喜爱。点滴的情怀,执著的追求,都在他
期刊
1月16日,歷經836天的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這艘巨輪終於正式起航,駛向了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的“藍海”。金立群任亞投行首任行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投行開業儀式上致辭說,亞投行應該結合國際發展領域新趨勢和發展中成員國多樣化需求,創新業務模式和融資工具,幫助成員國開發更多高質量、低成本的基礎設施項目,成為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橋樑和紐帶。  金立群1月17日在首場記者會上
期刊
日前,美國化學會旗下機構統計了自2005年以來所有化學類期刊文章的引用情况,其中引用率排名最靠前的兩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美國柏克萊加大華裔教授楊培束、洛杉磯加大華裔教授楊陽,二人均出自華人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近年來,海外華人科研工作者屢獲殊榮。他們在科研的“田壟地畝”問數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成果頻出,激勵同儕。  海外華人科研工作領域“不拘一格”,各個方向不斷取得新進展。楊培束團隊所發論文
期刊
阔别家乡  他翻开人生精彩的另一页  不惧生活的磨砺  他以知识改变命运  他热爱物理  成为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开荒牛”  20多年呕心沥血  他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做出了努力  从南开才子到港大博士生拼搏是他证明自己的途径  四十年代,萧季驹先生出生在上海,高中毕业後考入南开大学。“六十年代,我考入内地的高校南开大学物理系。这是一所众所周知的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