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基于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区域经济系统;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不高,才跨入初级耦合协调水平;省际间跨越等级不同,均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未来五年,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将稳步提升,各省协调发展演进速度差异明显。因此,需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战略调整,强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来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灰色预测;西部12省(市、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1-0051-06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跃至2018年的48.1%,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入普及化轨道。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368.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6.6%,约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技术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不仅需要一大批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科研人才,更需要一支有知识、会技能、懂技术、能创新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高契合度,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势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12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4。2018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20.5%,高校数量占全国的26.1%,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25.9%。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高等教育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向新时代,西部地区更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为着力点,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拓展区域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新空间,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推动西部发展动力转换、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共享发展,最终把西部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向北、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因此,探究西部12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性,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数据来源、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且每一项指标数据始终来自一种年鉴。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规模增长的影响,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获得2008-2017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GDP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研究的数据来源可靠,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二)指标体系
本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层,设计了测度两者关系的指标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由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构成。同时,采用客观赋值法——熵值法[1]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三)研究方法
1.综合评价模型
对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设a1,a2,…,am为描述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m个指标,设b1,b2,…,bn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n个指标,则其综合评价模型[2]分别为:
其中,f(x)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综合评价指数;g(y)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主要是描述两个或以上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而协调度则是测量系统或要素间耦合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指标模型[3]。本研究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耦合度模型,对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两者的耦合度越接近1,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度越强;反之则表明系统间的关联度差。其耦合度公式[4]为:
其中,C为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C≤1。若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灰色预测;西部12省(市、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1-0051-06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跃至2018年的48.1%,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入普及化轨道。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368.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6.6%,约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技术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不仅需要一大批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科研人才,更需要一支有知识、会技能、懂技术、能创新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高契合度,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势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12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4。2018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20.5%,高校数量占全国的26.1%,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25.9%。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高等教育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向新时代,西部地区更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为着力点,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拓展区域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新空间,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推动西部发展动力转换、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共享发展,最终把西部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向北、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因此,探究西部12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性,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数据来源、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且每一项指标数据始终来自一种年鉴。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规模增长的影响,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获得2008-2017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GDP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研究的数据来源可靠,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二)指标体系
本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层,设计了测度两者关系的指标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由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构成。同时,采用客观赋值法——熵值法[1]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三)研究方法
1.综合评价模型
对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设a1,a2,…,am为描述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m个指标,设b1,b2,…,bn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n个指标,则其综合评价模型[2]分别为:
其中,f(x)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综合评价指数;g(y)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主要是描述两个或以上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而协调度则是测量系统或要素间耦合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指标模型[3]。本研究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耦合度模型,对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两者的耦合度越接近1,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度越强;反之则表明系统间的关联度差。其耦合度公式[4]为:
其中,C为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C≤1。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