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要注重情理法融合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春秋》记载,有一个叫许止的人为了救父亲的病,亲侍汤药,结果父亲吃了该药反而一命呜呼,如按法律的规定必判刑罚,而董仲舒却念其一片孝心,依亲情和血缘裁定“不当坐”而赦免了他。相反的例子却是,晋朝有一个叫李忽的人,因发现自己的父亲谋反,便杀了父亲,断狱者并不认为其大义灭亲,而是认为其“无人子之道”“伤风污俗”而对其处以刑罚。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解决问题是注重情、理、法的统一、融合,甚至情、理是放在了法的前面考虑的,情、理、法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民间资源。
  之所以实现情、理、法的融合,归咎于中国是一个以面子和关系资源为重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发生纠纷时,整个社区和当事人都希望纠纷的解决不仅是为了实现利益的各归其位,更加看重的是修复破损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关系重归和谐、和睦。在大多数情况下,占“理”的一方当事人往往为了修复破损的关系而宁可放弃一部分正当利益,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当事人自以为有理,而不顾关系破裂的代价,尽情地主张权利,可能反而会被大家斥责为“不通情理”,而遭到其所在社区的否定性评价,造成自身关系资源的更大损失。所以为了同时满足利益救济和关系和谐的双重目的,纠纷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折衷、和解、妥协等方式来处理。尤其是在涉及到家庭伦理、婚姻继承,以及邻里之间的纠纷时,情、理、法的结合就成了必然。
  任何法律的制定离不开对人情常理的考察,法律的适用也必须考虑人的情感体验和理的服人服心。罔顾法律,只对法律作教条主义式的机械理解,虽是符合了“法律”,得到了合法的处理,但不顾常识、常情、常理,结果必定是当事人对纠纷的解决并不满意,甚至单纯的法律会因沟通的缺失导致断裂的社会关系更加拉大或异化。司法的过程是把抽象的规则适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过程,法律的目的不在于宣示规则,显示权威,而在于妥善地解决纠纷。应该在严格依照法律,依法办案的前提下,注重运用道德、社会舆论、情理来判断事实,重视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社会舆论的评价及对今后的规范效应等,说服当事人、教化当事人。
  为解决矛盾纠纷,法官不能仅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去获得内心确信,还要以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的角度去观察判断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贴近百姓生活的判决结论,才能被当事人所接受。办案过程中既坚持法律又兼顾情理,从道理、情理、伦理等方面进行点化,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院判决的对象不是我们法官自己,更多的是不精通法律的老百姓。法官不能被法律的概念和理论所遮蔽,被法条的机械理解所限制,法官不能只是站在审判者的角度看问题,更要学会作一些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结论是否正当,是否经得起推敲。司法的生硬机械、不近人情,只能误解生活,歪曲法律,只能降低司法裁判的公众认同程度。
  从法理上讲,法律以情理为渊源、依托,情、理是法律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法则”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情理进行外化、固化、强化是法律的合法性前提。将法律与情、理人为割裂开来,会陷入单纯的技术化的误区,脱离普通人的生活背景、常识,只会是法律上的自圆其说,一种缺乏说服力的文字游戏而已。只有情、理、法的融合,才能通过司法活动赋予生活以真实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法律视野下的“情”应该是反映社会大众之情感而非个人私人利益的“情意”,应该是表达主流法律理念的“情感”;“理”应该是被社会公认的原理、公理、定理和道理,而不是其他的歪理、错理。情理法的融合要落实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
  (1)法定性。裁判应该进行充分的说理,当事人有权知晓裁判理由,没有理由的判决无效,这不仅是基本的法理共识,更应当把这种共识予以制度化、规范化。
  (2)程序性。通过一定的形式把说理贯彻于裁判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强化必要的释法释疑,有异议,就得把异议说通、说透、说明白。
  (3)交涉性。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其公正性要以相互交涉、参与为基础。裁判的过程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民众也不只是被动的受众,而应当是在平等交流和相互制约下,允许当事人把理讲清,把话讲完,交涉应当是双向多元的对话与互动的过程,应当是使当事人各方以及社会公众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和理由,最终形成合法性的结论。
  (4)关联性。就是要努力探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联,探求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内在一致,探求事实与规范之间的逻辑关联,强化推理的周延性与不可推翻性,全面地、宏观地看问题,而非停留于纸面上的文字和规则,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5)开放性。说理的过程与结论必须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否则就会导致暗箱操作、裁判不公的猜疑。要借助于裁判文书上网、信息发布、资料索取、档案查询等硬件设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法官裁判的过程和结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
期刊
入刊理由  普洱地税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历时十七载峥嵘岁月,紧紧跟随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步调,把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整个普洱地税工作之中。坚持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思路加强队伍建设,从上到下团结一心,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坚实的硕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洱市地方税务局自1994年6月机构分设挂牌成立以来,在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党组和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
期刊
入刊理由:  人类终极智力之灵商,尽管通常都是来源于偶然消散于无形,但其间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却也不是简单的数字可以估量。总经理作为企业管理主体的象征,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顿悟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样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因此,培养好灵商往往能够为总经理科学治企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灵商,即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顿悟能力和应变能力。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认为,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必
期刊
入刊理由:  市场不是慈善场,商战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公司和老板们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就要居安思危,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创造“人和”的外部环境  中国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公司要想在“商海”大展宏图,“人和”是必不可少的。创造“人和”的外部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搞好与工商、税务等与公司来往较多的政府部门的关系;2、搞好与银行的关系;3、搞好与其
期刊
入刊理由:  从公务员到公司董事长,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人生的舞台;从万人不识的废弃物到众人争抢的猪“一宝”,改变的不仅是猪毛的命运,更是万千乌蒙人民闭塞贫困的命运。李大宏,改变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改变了中国的猪鬃产业格局。    在“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期间,记者专访了云南省昭通市政协常委、云南昭通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云南昭通昭阳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云南昭通宏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期刊
入刊理由:    丽江,这个藏身于西南高原的城市,已成为精神逃逸、情感放逐者的心理地标。它奇妙地糅合了古代与现代、大自然与都市、民俗与宗教、精神与情感、享受与修行等矛盾体,使之融合得亲密无间。它的城市气质由外来者和土著共同构成并互相影响,堪称精神后花园。    这世上是否有个地方,让你心醉在那里。让你许多年以后只敢在回忆里张望和徘徊,却再不敢,再不敢回到梦境般的秘境中去捡拾。  从古朴动听的“音乐
期刊
入刊理由:  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中国共同的课题。为认真总结云南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经验,推广昭通市开展山区扶贫工作经驗的做法,为了乌蒙山区未来解贫寻找破解难题的做法和措施,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聚首昭通共谋扶贫战略,共商减贫大计。    昭通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原因,贫困人口占云南省人口比例较高,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昭通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打响
期刊
《易经》管理艺术六十四招之第七招  执行: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著名区域经济专家、《周易》管理学专家□卢正惠/文  入刊理由:  《易经》讼卦所体现出来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艺术,对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听《周易》管理学专家卢正惠解读师卦中的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将能得心应手、运筹帷幄,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师,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
期刊
2012年4月27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阮建设等一行来到有着76年悠久历史的迪庆州独克宗小学,并代表公司向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独克宗小学慷慨解囊,出资30万元捐助迪庆州独克宗小学,真正为学校解决了许多硬件方面的问题,为很多就读于独克宗中国人寿希望小学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当天举行了独克宗中国人寿希望小学揭牌仪式。  2012年4月27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
期刊
入刊理由:  “云南无好酒”的尴尬局面谁来打破?云南“好酒无名”的遗憾谁来弥补?云南“千酒一味”的困顿模式谁来突破?造福地方百姓、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谁来主动承担?澜沧江集团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们已经在行动。独特工艺证明、高端产品证明、品牌实力证明、企业光大证明都是他们行动的证明。  澜沧江酒业集团,在过去25年发展中,坚持植根三农,工农结合,产业互补,酒业副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态高效,拉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