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现状下的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論文剖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进而探究汉语与中国文化在不同沿线国家的不同语言状况下传播效果的差异及原因,寻求最佳传播途径,以实现中国文化与沿线国家的异质语境互动,取得和谐沟通与文化融合的效果。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王 焱,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下列项目的成果: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与中国文化传播对策研究》(L16DYY008),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研究》(辽教发<2015>101号)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规划与汉语国际推广策略研究》(JG17DB336)。
  “一带一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是中国整合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实现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战略举措,具有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多重战略意义。近年来,汉语与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是我国一直重点关注的。“一带一路”汇集中国、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地区的64个沿线国家,各种语言和方言种类繁多。自古以来,这条路线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而且是一条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道路,错综复杂的语言环境与文化状态是有效开展“一带一路”提议的重大挑战。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个大陆,沿线有64个国家和38亿人口,涉及到包括53种国家通用语言(national lingua franca)和和200种民族语言。大多数沿线国家都比较关注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通过显性的语言政策处理主体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相互关系及其使用。沿线国家语言使用及语言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语言使用呈现共性特征。按照地域差异,“一带一路”可以分为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多个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的各国在语言使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各个国家的语言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因为语言使用上的区域特色,而忽略各国的语言状况差异。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上有许多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发祥地。但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在历史上长期的经济不平衡发展,沿线各国不是站在同一个文化历史的起点上,尤其是由于各个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不同,尊奉的文化信仰不同,践行的政治理念不同,依循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中国与沿线国家甚至沿线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和随着而来的文化冲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世界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的机会,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会。一个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将取决于存在于双方的机会的利用。”我们不能消除文化差异,但可以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交流来减少文化差异,寻求文化的统一。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充分利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实现双赢。
  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下列几点: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众多,甚至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如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等地区的方言与其语言也有重叠现象,语言状况极度复杂。仅官方语言就多达 53 种,涉及九大语系。倘若再加上各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总的语言数量则非常可观。但语言众多带来的问题便是选择和使用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如何通过国情与交流现状等方面的参数筛选,选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主要沿线国家,开展语言政策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语言互通和政策沟通之桥,是首先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其次,我国语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双向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始终伴随着异质语境的挑战与刁难。针对这种语言的障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在进行社会推广、参与社会活动、接触当地媒体与政府机构时,应坚持客观立场,立足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沟通,促进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融合,平衡文化认同与文化批判间的关系,改变简单的文化输出思维,寻求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最大程度的认同。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学习更多沿线国家语言。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契机,因势利导,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提升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最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及其效果判断并非短时间内立竿见影,而通常是一个较为漫长、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研究时间进程中,尽快地发现中国文化传播的各种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对策,现阶段的研究重点。
  总之,“一带一路”为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全球汉语与中华文化热的现实,把握世界局势,努力增信释疑,注重宣传推介,倡导互相理解,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世界化为目的。
  参考文献:
  [1]Tuersun Aibai,Grasp the Concerns and Focus of News Report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J].Chinese Journalist,2016(2).
其他文献
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来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奥斯汀(J.L.Austin,1911—196O)是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牛津学派语言哲学的领袖人物,在英美哲学界影响很大。本文阐述了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  【关键词】奥斯汀;施事话语;言语行为;语言;哲学  【Abstract】J.L.Austin(1911—196O), a famous British analytic philosopher and le
【摘要】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反映文化,反映民族特征,语言不仅仅包含着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蕴藏着不同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方式和思维的习惯。文化是形形色色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语言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有
【摘要】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日语成为我国的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口越来越多,在高考中占有的比重也很大,因此高中英语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然后学生进行背诵,学习,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文化意识,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
Phonological features contribute to stylistic analysi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pitch, length, loudness, stress, rhythm, intonation, tone, pause, tempo. This p
【Abstract】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have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life style, the superstitious taboo in cultural heritage is quite diff
【摘要】认知语言学注重探索语言人脑和心智之间的关系,其诸多理念与第二语言教学密切关联,且二语习得策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有相互渗透之势。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路径。本文将首先探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结合的可行性,然后进一步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和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策略;二语词汇教学  【作者簡介】吕田(1994- ),
【摘要】作为语言政策的一个新兴领域,家庭语言政策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简要评述了目前我国家庭语言政策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给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家庭语言政策;国内;研究现状  【Abstract】As a new field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policy, family language policy (FLP) ha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的抑制作用及NF-κB表达的影响,充实DN肾脏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理论,揭示黄芩苷防治DN的药效机制,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分为六组:(1)低糖组(LG5.5mmol/L),(2)高糖组(HG25mmol/L),(3)黄芩苷低剂量组(HG+黄芩苷25μmol/L),(4)黄芩苷中剂量组(H
【Abstract】Current ECLDs pay scarce attention to learners’ need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The present study is conducted based on cognitive grammar, which focuses on th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