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不如初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s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5年中秋节前夕,美国洛杉矶,被海内外文坛誉为旷世才女的张爱玲,悄然辞世。“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张对人生的一种领悟认同,也正如她笔下的人物,苍凉而捉摸不定。张爱玲曾坦承道自己是个俗人,对于自个的名字,她称“恶俗不堪”但她不想去改,她想时时提醒自己不过是万千人群中的一个俗人。正因为是个俗人,她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享受荣誉,享受繁华。她热爱市民的俗美,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于柴米油盐,水与太阳施与的恩惠之中寻找实际的人生。张爱玲对于自己的文学艺术天分有着清醒的自知自觉,“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烈,音韵铿锵的字眼。”她是作为一个有多方面修养而且能充分应用的天才作家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绘画,音乐,历史,文学的深刻感悟与应用自如使她的作品魅力无穷。张的一生灿烂过也寥落过,张的爱情温润过也干涸过,起起落落,她的一生本身就称得上是一部传奇。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爱情
  本文选取了张第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进行剖析,试探寻出这部在张经历生命中爱情的破碎后不久开始创作的小说中饱含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爱情的态度或顿悟。
  作者简介: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
  1922年迁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年改名张爱玲
  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年赖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5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创作于1950年前后的《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创作过程,也是张第一次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作品。有人说《半生缘》和《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玲心理留下了一片孤独荒凉的阴影,而她又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意识长期积淀渗透而成的潜意识造成了她的一种无意识的复归指向,所以在她作品构思中着力创造一种怀旧的艺术氛围,在写作风格上常常使用“复古”的结构和方式。
  故事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式的开头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均有出现,例如:《金琐记》开头那段“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使读者感到作者在成年后对人生的感悟和曾经视为一切的爱情的调侃,从这些文字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而同样有着爱情悲剧的,又岂止是曼桢与世钧,在曼璐对曼桢做出那些罪恶的行径的时候,罪恶多深也就表明悲剧多深,她从纯洁、善良、忠厚的人物性格转到刻薄、矛盾、泼辣的性格上,是对亲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生命尊严的摧毁。她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本想组茶淡饭的过一辈子,没想到祝鸿才发了财,并且心思早不在她身上,她需要去借自己的亲妹妹去挽住这个男人的心,她的爱情悲剧伤害的不只是她自己,还有最亲的人。
  书中更不乏的还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的金苹果,费尽心思摘到手才发现不如自己想象;许大奶奶尽力拉拢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过门后倒成了她的对头;徐太太偏心小生子,待到一起同住却又矛盾无穷;鸿才为了得到曼桢费了无限心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鸿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纷乱的追求与泡沫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声。张此时的文风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序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她的美学之所以被称为“苍凉美学”。但实际上在她的笔下是写不出悲壮的,有的只是无止无尽的悲凉而已。
  在《半生缘》里,作者很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设置戏剧化的情景和编织曲折的情节。虽然我们很痛惜有这么多误会发生,但这正是残缺的完美,让你领略到文章的可读性。在巧合和误会中,一晃就过了十八载,当曼桢和世钧再次重逢的时候,曼桢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小酒馆里,曼桢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想必曼祯说这话时心里是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心吧,曾经以为惊天动地的故事说出来也不过短短数秒,梦里无数次的哭诉到了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却是如此平静仿佛讲述别人的故事,原来竟是这样,原来都是陷害和误会,原来当初的彼此真是一心一意的。纵然一往情深又如何,敌得过命运的捉弄吗?对曼祯而言,爱只是压在箱底的那只红手套,而对世钧,爱就是夹在书页中的写了一半的信而已,此外还有什么呢?我想每一个认命的人一定有过太多的挣扎和无奈吧,于是最后缘分成了解释一切的软弱借口。
  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是寻常儿女,一见钟情也罢日久生情也罢,喜欢上一个人而那个人也恰恰喜欢自己,正如书上说的,曼祯和世钧之间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浪漫,只是感情的发展常常是出其不意的,不多久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了。结局也很普通,茶泡久了就变成了白开水的味道,错过的恋人何其多,未必都会有重逢的机会。如果没有手腕上那道伤痕,世钧也许不会问起从前,曼祯也许更不会提及那段避之惟恐不及的最伤痛的记忆。这中间的波折却是叵测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相隔十八载,再次重逢,一切都被描写的像白开水一样波澜不惊,却又让人痛彻惋惜。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旧梦不如初,记也难全。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12
  [2]张爱玲.十八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3]张爱玲.张看[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4]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5]杨鹏飞.《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J].长春大学学报,2011(01)
  [6]袁瑾.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5)
  [7]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阅读张爱玲书系之《再读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陈子善.阅读张爱玲书系之《张爱玲的风气》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9]熊秋菊.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沧桑,2006(02):116-117
  [10]魏亚莉.女性悲剧命运的透视——张爱玲《半生缘》解读[J].丝绸之路2012(02):84-86
  [11]傅野.民国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康与其,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竹木资源丰富,中国人喜竹爱竹,形成独特竹文化意识,本文就竹子在使用价值、人文价值、文化意蕴等方面阐述我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关键词:竹子文明;实用价值;人文价值;文化意蕴  我国竹子分布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因此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1]。中国人和竹子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国人喜竹爱竹,竹文化意蕴丰富而独特。  一、实用价值: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期刊
我打绍兴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清清泉水淡淡水乡,品绍兴的同时,人情的光辉也在心灵的蓝图上勾勒出一片蔚蓝。凭借着对水乡气息的执着,那边城的污浊尘埃似乎无法侵入被绍兴烟雨涤尽的内心。在灵魂的庙宇中,我虔诚地祈祷,只为做一个在乱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穿过细细密密,柔弱的江南的雨。抚摸着这夹杂着湿润泥土芬芳的气息,望着凤凰古镇城边。有一个十五岁少女婷婷玉立,站立在城边。仿佛在
期刊
摘要: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土著居民已成为澳大利亚这片广袤土地的主人。澳洲土著民族有一部充满神秘、传奇和辛酸的历史。远在4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时期,澳洲土著的祖先就由亚洲乘独木舟来到澳大利亚,然后由北向南扩展,散布于大陆各地。在史前时代,他们已经创造了精美发达的文化。欧洲人的到来,打断了他们自由发展的历史。1788年英国的库克船长在悉尼湾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他们有500个左右的部落,各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屡次斩获世界级电影奖项。努力在叙事层面与精神内核进行突破的韩国优秀导演们也让世界看到了韩国这个在东西文化对抗下的国家惊人的兼容性,其中以奉俊昊为首。其代表作品《杀人回忆》、《雪国列车》等作品都尝试在精神内核上表达着他对个人矛盾、社会矛盾的极度关注与诠释。  关键词:奉俊昊;兼容性;民族性  在韩国近年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的时代,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奉俊
期刊
摘要:当前乡镇中学艺术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对审美教育的需要与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矛盾、学校对艺术教育资源的需求同当前艺术师资匮乏的局面的矛盾、艺术课程改革同新课改形势下审美教育与基础教学改革整体性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与建议,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观念;加快完善人才分配体制,确保乡镇中学艺术师资的配给;打破传统课程大纲的束缚探索符符合乡镇中学实际的课
期刊
摘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大外交战略,被看做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时隔一年,2014年10月,中国、印度等21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决定成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期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随着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珠海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调查研究发现,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集中出现两个矛盾: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有些需要处理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并根据相关难点来改良高校艺术专业的教育模式,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机制,从而使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
期刊
摘要:本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上近10年我国思政教育硕士论文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学位类型、学位授予单位、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相关研究者了解我国思政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教育硕士;思想政治  一、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目录学家Alan Pro
期刊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开始于北宋,历经磨砺兴盛于明清两朝,于当代再放光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上,宜兴的紫砂陶艺术自诞生起就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经过历朝历代的前辈匠人的不断创作,已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和千变万化的装饰技艺手法。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紫砂壶的造型整体离不开美观大方、功能合理、使用舒适、赏玩与实用兼备,并紧密的与当代的饮茶文化结合在一起,符合现在尚壶、爱壶及玩壶者的要求。  随着当代
期刊
摘要:动画片《藏獒多吉》是以中国作家杨志军的畅销百万小说《藏獒》改编而成的第一部中日合拍的非常成功的动画作品。该片入围了世界四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有法国的动漫戛纳之称的昂西动画节,并成为2011年中日电影周开幕式的主要影片。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群,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此作品融合了很多藏族的文化于其中:从动画片的场景来看,体现了藏族民族特有的风格,比如影片一开始远处高耸绵延的雪山,高原的鹰;动画中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