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堡村石碑的故事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我与八路军129师战士们的后代子女50余人参加了河北省涉县129师纪念馆等单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办的“情系太行、薪火相传——八路军129师太行抗日寻访行”活动。一路上,数位129师后代讲述了前辈们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和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张雁之大哥讲的王堡村石碑的故事。
  张雁之1945年3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小名“毛蛋”。他的父亲张南生1929年5月参加革命,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参加红军,任大队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团政委、先遣支队政委、晋冀豫军区组织部部长、129师组织部部长等职。他的母亲林纫篱1938年拿着叔伯爷爷林伯渠写的书信,从长沙奔赴延安,在抗大学习后分配到麻田八路军总部工作。


1944年,129师政治部的同志们在王堡村自己动手挖窑洞

  张雁之是我们此行中的忙碌者,总是不辞辛苦地举着沉重的相机,为大家记录下精彩的瞬间。8月19日,我们来到河北省涉县王堡村原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及礼堂旧址。刚一进村,王堡村的男女老少就热情地围拢过来。旧址院门是白色砖石结构的月亮门,门旁一座两米五高、黑底白字的石碑十分醒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观看。129师纪念馆申利芳副馆长请幼年在王堡村生活过的张雁之为大家讲述了石碑的故事。
  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后,司令部设在涉县的赤岸村,政治部设在不远处的王堡村。1940年6月,张雁之的父亲张南生调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与129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政治部副主任黄镇等在王堡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张南生与志同道合的林纫篱1942年12月在王堡村喜结良缘。


1946年張南生、林纫篱在武安市固义村,母亲怀中为张雁之

  抗战时期日军在王堡村犯下了滔天罪行,仅在1941年11月秋季大扫荡就有9名村民被杀害,50余头毛驴被抢走,许多房屋被烧毁。王堡村的乡亲们奋起抗战,积极参加八路军,捐粮、捐物、抬担架、做军鞋、照顾伤病员。
  当时王堡村住房困难,129师政治部的同志们自己动手在后山挖窑洞居住,并亲手建成了129师政治部礼堂,现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年涉县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部队和老乡没有粮食,靠吃野菜度日。129师领导要求部队到远离村庄的地方挖野菜,把附近的野菜留给老乡。军爱民、民拥军,正如王堡村所立碑文所写:“王堡人民和我们同舟共济、战胜天灾、吃糠咽菜、粉碎虎狼夹击的那段血与火的艰苦岁月却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心怀。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有片刻宁静,王堡人民的音容笑貌就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清漳河水潺潺流淌,悄悄绕过村林,流向远方的声响。春天来临,我们就仿佛又看到了军民同命、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自力更生、耕耘播种的情景。”
  当年太行山下、漳河水畔出生了一批八路军的后代,张雁之就是其中之一。部队行军打仗,八路军的孩子不便随部队行军,交由太行山的乡亲养育。因张雁之生下来又瘦又小,他的父母担心他活不长,便留下自己抚育。父母白天工作无暇照看张雁之,他独自躺在炕上饿了就哭,出生仅三个月便因泪水流入耳道而发炎。那时八路军缺医少药,尤其是消炎药奇缺。母亲林纫篱心痛至极,只能用树枝缠点棉花轻轻地为襁褓中的儿子擦拭化脓的耳道,因此张雁之鼓膜穿孔,一生耳背。尽管如此,张雁之能活下来仍是幸运的,有的孩子都没有机会看到抗战的胜利。一名在王堡村出生的八路军女娃娃仅活了三天便匆匆闭上了双眼。前辈们怀念这个连乳名都没有的孩子时写道:“在那棵弯腰柿树下,我们亲手为她挖造的墓穴,她最后那声没有眼泪的啼哭,实际上是朗朗有声的告诉我们说:不要忘记我呀!我与巍巍太行永不分离,我是真正的王堡村民呀!”


2015年8月19日在涉县王堡村129师政治部礼堂旧址,张雁之接受记者采访


王堡村石碑

  上个世纪末,王堡村遭遇了自然灾害,生产建设与革命文物保护都需要一定的资金,黄镇夫人朱霖提议发起募捐活动,杨白冰、刘复之、王大任、张香山、卢南樵、李开湘、赵子岳等70余位曾在王堡村战斗过的老八路及子女积极响应。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300至10000元不等,共计人民币36000元捐赠给王堡村。同时,由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委张柯岗、原晋冀鲁豫文联理事曾克两位作家执笔,撰写了一封满怀激情的书信。信中字字情、声声泪:“我们怎么能不思念太行,怀念王堡呢?那里有我们生离死别的泪,有我们鱼水深情的歌,有我们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热血,有我们胜利的欢笑,有我们劳作的汗珠,也有我们青春的足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为此,1995年6月30日王堡村党支部、村委会竖立起这块与众不同的石碑,将书信刻在石碑的正面,将捐款人与捐款金额刻在石碑的背面。   张雁之眼含热泪讲述了石碑的故事,我和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张雁之深情地说:“2015年过生日时,我与老伴重返出生和小时候住过的麻田、涉县、武安。面对太行山、面对漳河水,我心中默念:当年以为活不长的小毛蛋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我们是吃太行小米、喝漳河水长大的。没有太行人民、没有太行奶娘,就没有我们这代人!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在王堡村战斗生活的前辈们已大都不在了,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与太行人民的鱼水情深犹如这石碑一样永驻人间!”
  附王堡村石碑碑文:
  王堡村父老乡亲们:
  近好。你们九四年八月和十二月给朱霖同志的信我们都看到了。知道你们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干得不错,我们非常高兴。
  王堡是你们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大家军民同心、生死与共、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永恒辉煌永远难忘的家乡啊。虽然由于工作需要,我们离开王堡村已经几十年了,可是王堡人民和我们同舟共濟、战胜天灾、吃糠咽菜、粉碎虎狼夹击的那段血与火的艰苦岁月却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心怀。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有片刻宁静,王堡人民的音容笑貌就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清漳河水潺潺流淌、悄悄绕过村林流向远方的声响。春天来临,我们就仿佛又看到了军民同命、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自力更生、耕耘播种的情景。到了深秋时节,我们又好像闻到了漳河两岸红花、椒绿、核桃的芳香,看到了南山坡上火红的柿子,如花的红叶。我们有人离开王堡村不久就壮烈牺牲了,有人在王堡结婚生子。有一个小女儿在战火纷飞中降生,尽管连乳名还没有定下来,她便迎着朝阳睁开了明媚的双眼,仅仅自由呼吸了三天便又匆匆闭上了眼睛,在那棵弯腰柿树下,我们亲手为她挖造的墓穴,她最后那声没有眼泪的啼哭,实际上是朗朗有声的告诉我们说:不要忘记我呀!我与巍巍太行永不分离,我是真正的王堡村民呀!
  我们怎么能不思念太行,怀念王堡呢?那里有我们生离死别的泪,有我们鱼水深情的歌,有我们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热血,有我们胜利的欢笑,有我们劳作的汗珠,也有我们青春的足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相信你们还记得在王堡那茂密的核桃树林里,年年月月咱们大家异口同声高唱我们生着两只手,劳动起来样样有,这一颠簸不破的真理,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是我们党最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在今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着及□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党在群众中生,在群众中长,自她诞生之日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让我们共同记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继续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各自的贡献。
  这里寄去在王堡驻扎过,现已发白齿落的部分同志从生活费中分赠你们的人民币叁万陆千元,支援你们的生产建设,并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战争时间在王堡驻扎过的部分八路军老战士
  王堡村党支部村委会立
  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
其他文献
大概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在自己的阅读计划中对历史时期各种人物的传记、年谱、日记、回忆录、学案、游记等作品比较重视,总是希望细读之后能有一种知人论世的收获,并在历史与思想、时代与人物、社会与思潮的脉络关系演进中不断汲取智识能量。作为一个读书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绪,总归还是因为历史中人与其身处时代的纷繁复杂关系所吸引的缘故。  真正的知识分子,对其时代和社会而言,肯定会有一种内在自觉的担当,我一直持
期刊
马士聪(又作马四聪),忻县(今忻府区)乔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山西大学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曾在忻县、太原的多所中学和大学任教,当过忻县中学校长、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庶务主任,在山西教育界德高望重,备受尊爱。    生平简介  马士聪,字仲达,名存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历六月七日,生于乔村一个耕读兼经商的清贫家庭。幼年就读于村中私塾,年稍长在县城双盛明洋货商店学习经商,后因兴趣不合
期刊
说起重庆特园,老一辈革命家和民主人士,无人不夸,无人不赞。中共中央南方局就矗立在这里,红岩村和曾家岩周公馆,自然成了领导大后方民主运动的指路明灯。民主党派中的中国民主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也在这里诞生,它是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多会于此,它是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圣地。统战圣地 民主之家  重庆特
期刊
阎家河门槐咏  沧桑历尽古门槐,车马门中能往来。  老树逢春时运好,新枝渐是栋梁材。石盆巨柳咏  壶关头一柳,池水润春秋。  喜鹊高枝唱,山庄日月牛。马家庄老梨咏  农家四月梨花白,堆雪枝头素锦裁。  八月梨黄枝坠折,老农冬食咳难来。沙岗沟黄栌咏  先喜高株报秋暮,数坡栌树逐红姿。  绫罗锦绣妆村后,最是一年好景时。马驹雙杨咏  马驹村东姊妹杨,风吹叶响迎宾忙。  远瞭堪作村标志,来客何劳问路详。
期刊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是金石学领域相当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从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流传于世,但嘉庆五年的刻本也不易得,更多的是道光年之后的各种刻本较为常见。1802年作者黄易溘然离世,《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成为金石学家黄易留给世人的最后力作。2020年12月偶然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一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8册本,初看似乎也就是普通刊本,没有太放在心上。一日得闲,翻阅故宫出版社《黄易与金石学论集》,
期刊
明长城的怀安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这里地处河谷,地势略为开阔平展,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即置邑,到唐长庆二年(822年),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在此置怀安县,也是怀安城名、今怀安县县名的由来。  辽金时期,怀安城属西京道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明初属山西行都司,归山西大同府所辖,后属宣镇。明代的宣镇和大同镇同气连枝,统称“宣大”,“凡为边有九,其最重而称要害者,莫如
期刊
庄则栋是世界乒坛的传奇人物,也是中国乒乓球开创辉煌的标志性人物,他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三次夺取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并四度作为主力队员为中国队夺取男子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庄则栋还为中美“乒乓外交”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方方,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兼总导演,太原庄则栋乒乓球俱乐部董事长,曾任太原市万柏林区政协常委。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方方与庄则栋在山西太原相识。当时庄则栋正处在人生的失意当中,
期刊
一  1937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拂晓,天色微亮。几个矫健身影劈开阵阵凛冽的寒风,疾行在晋南峨嵋岭沟壑间,黎明时分登上紫金山。  此刻,一轮红日从东方起伏的山峦间喷薄而出,耀眼的霞光穿过一团团黝黑的云朵,编织出多彩的霓裳,把光明希望洒向人间。  其中一位身材颀长的年轻人触景生情,停下脚步,擦了把额头的汗水,回过头来,两手叉腰,极目远眺,心中汹涌起一阵阵豪迈。  他叫杨蔚屏,1915年出
期刊
马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离休干部,出生于1928年8月15日。1945年日时期八路军根8月在多伦县参加革命,在多伦县骑兵大队任文书兼管理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在察哈尔军区司令部特务连通讯排任通訊员;1947年3月在察北军分区骑兵教导大队任文化教员兼文书;1950年9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六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成为新中国的一名飞行员,后又调航空第五预科学校担任高级军事教员,区队长助
期刊
我的二爸相天年是一位老八路,生于1928年10月,家住盐湖区安邑街道西里庄村。他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村最早的一名党员。2012年4月12日,相天年因肠梗阻去世,盐湖区委组织部、安邑街道党委和办事处等单位负责人前来吊唁,并送来了花圈。出殡那天,西里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全村党员和群众数百人为他送行。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他讲打仗的故事。在相天年去世九周年、适逢迎接中国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