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作于东汉末期,由南朝萧统选录并编入《文选》。其最为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完整成熟的五言诗,对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创作者多来自民间,或为在外漂泊的游子,或为闺中忧愁的思妇,或为不得志的士人,反映了汉末黑暗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此外,《古诗十九首》语言简洁自然,情真意切,言简而义丰,意味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无言之冠冕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主要是三种诗体形式:诗三百代表的四言诗、楚辞开创的骚体诗、汉魏文人五言诗。五言诗的奠基人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作品《蒿里行》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以真实具体的场景描写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怆感情相呼应,已经是成熟的五言诗。后经曹植及很多建安诗人的发展,共同完成了五言诗诗体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大概出自于失意文人之手,是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已经被广泛接受流传,成为诗歌的新式样。刘勰评价为“实五言之冠冕也。”
二:游子思妇,解不了的离别愁。
古代生活与交通便捷,通讯方便的现代不同,现代人将离别看的很轻,读书工作还是恋爱,都可以成为告别一座城市的理由,因为相见和回家都很容易,很难理解古人的离别愁绪。对古人来说,离乡背井,山高水长,故乡亲人难再见,就算不是烽火连三月的战争时期,家书也是难得的安慰。而庭院的树木和季节的变化,都在提醒着家中等待的思妇,又是一年过去了。去国怀乡,游子思妇,就成了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半是写离别之痛。
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连叠四个行字,再用重字缔结,立刻给人伤感愁苦的氛围,游子在外无尽的路途的之远,思妇在家无期的别离之痛。一个“生”字更加剧了笼罩在诗中的悲痛。离别的原因可能是汉末的战乱动荡,也可能是丈夫出仕游学,是无数别离的缩影。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没有直言自己是如何思念对方,而是谈起马和鸟,北方来的马儿都会怀念北方的风,鸟儿都要把巢筑在朝南的树枝上为了远远的眺望南方故乡,马和鸟尚且如此,游子思妇的内心之痛可想而知,以至“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诗,既可以站在游子的角度讲述自己离家的痛苦,也可以站在思妇的角度表达丈夫离自己愈来愈远的伤感。
妻子在思念中苦苦挣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可见已经度过了很多岁月,她可能已经红颜不在。“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结尾给这首诗蒙上了悲剧色彩。提到了弃捐,也就是抛弃,可能夫妻两人提到过这个话题,加上没有点明的离别原因,无论如何,可见相见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能以“努力加餐饭”安慰自己。
强烈的思念让人的感情变得更敏感,无论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的生活场景,还是“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的季节变化,都会触发伤感的思念,最后“泪下沾裳衣。”
三.意悲而远,诗多哀怨,士人的彷徨迷茫。
汉末经济凋零,政治黑暗,世家大族掌握着政府权力,而下层文士远离家乡的结果却是经济的窘迫和入仕无门的黑暗。儒学开始衰落,价值观开始多元化,老庄思想复苏,士人开始思考人生短暂和不可回避的死亡,《古诗十九首》中可以看到社会上既弥漫着修仙之术的消极氛围,也有着积极乐观,主张及时行乐的价值观。
士人的迷茫,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在《驱车上东门》和《去者日已疏》两首诗里,都是由于驾车路过城郊,看见墓丘,感慨人生如寄,触动了理想破灭,世路艰难的悲怆之情。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匆匆忙忙好像寄居旅店,或者短如朝露,又脆弱多难,比不上金石坚固。短暂的人生尚且多磨多难,忧患不断,“生年不满百”却又“常怀千岁忧”。对自己内在价值观产生怀疑,陷入彷徨迷茫,却又苦无出路,“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想要返回故乡却又寻不到路,前途茫茫却又没有归途。
另一方面则是士人的进取心与黑暗的社会环境的矛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表达了及时行乐,渴望快马加鞭,先据要津的进取心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君门深远,门阀等级的苦闷社会,即使志存高远,也是入仕无门,只能失意收场,叹息知音难觅。
四.一字千金的文学艺术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雕琢着力痕迹,行云流水地抒发了真挚饱满的感情。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叠字的运用和词语的押韵,给以诗歌极强的音律感,同时表达出丰富完整的意象。以《青青河畔草》为例,连用了六个叠词,“青青”表现了朦胧的绿色色彩,“郁郁”表现了植物的生机勃勃,“盈盈”展现了女子的体态美,“皎皎”描写出女子美丽的风采,“娥娥”和“纤纤”更进一步展现了美人的细微之美。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同时《古诗十九首》的描写手法极具镜头感,同样以《青青河畔草》为例,从远景到近景,从河畔到园中,再推进至楼前,再到窗牖,然后定格在女子的 形象上,从红妆到素手,展现出更多细节,画面由远及近,井然有序。
以及另一首《涉江采芙蓉》,先是展現长满荷花芳草的水泽,主人公涉水而过,然后推进到主人公的画面,忧愁的女子手拿荷花发出叹息,皆因所思在远道。至此,画面突然转换,从如画的荷花水泽跳跃至千里之外的游子路途,画面变成了满面愁容的游子,回头遥望故乡,感慨“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最后两人共同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叹息。
《古诗十九首》的魅力历经千年而不减,至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质朴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背后的伤感和思念,引发共鸣。用精简的文字展示了汉末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人性觉醒,歌颂真挚的爱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木斋 中国早期古典诗体形式的奠基者 琼州学院学报 2016年 6月
[2].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流沙河 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 四川文艺出版 2017年8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一:无言之冠冕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主要是三种诗体形式:诗三百代表的四言诗、楚辞开创的骚体诗、汉魏文人五言诗。五言诗的奠基人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作品《蒿里行》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以真实具体的场景描写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怆感情相呼应,已经是成熟的五言诗。后经曹植及很多建安诗人的发展,共同完成了五言诗诗体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大概出自于失意文人之手,是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已经被广泛接受流传,成为诗歌的新式样。刘勰评价为“实五言之冠冕也。”
二:游子思妇,解不了的离别愁。
古代生活与交通便捷,通讯方便的现代不同,现代人将离别看的很轻,读书工作还是恋爱,都可以成为告别一座城市的理由,因为相见和回家都很容易,很难理解古人的离别愁绪。对古人来说,离乡背井,山高水长,故乡亲人难再见,就算不是烽火连三月的战争时期,家书也是难得的安慰。而庭院的树木和季节的变化,都在提醒着家中等待的思妇,又是一年过去了。去国怀乡,游子思妇,就成了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半是写离别之痛。
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连叠四个行字,再用重字缔结,立刻给人伤感愁苦的氛围,游子在外无尽的路途的之远,思妇在家无期的别离之痛。一个“生”字更加剧了笼罩在诗中的悲痛。离别的原因可能是汉末的战乱动荡,也可能是丈夫出仕游学,是无数别离的缩影。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没有直言自己是如何思念对方,而是谈起马和鸟,北方来的马儿都会怀念北方的风,鸟儿都要把巢筑在朝南的树枝上为了远远的眺望南方故乡,马和鸟尚且如此,游子思妇的内心之痛可想而知,以至“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诗,既可以站在游子的角度讲述自己离家的痛苦,也可以站在思妇的角度表达丈夫离自己愈来愈远的伤感。
妻子在思念中苦苦挣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可见已经度过了很多岁月,她可能已经红颜不在。“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结尾给这首诗蒙上了悲剧色彩。提到了弃捐,也就是抛弃,可能夫妻两人提到过这个话题,加上没有点明的离别原因,无论如何,可见相见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能以“努力加餐饭”安慰自己。
强烈的思念让人的感情变得更敏感,无论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的生活场景,还是“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的季节变化,都会触发伤感的思念,最后“泪下沾裳衣。”
三.意悲而远,诗多哀怨,士人的彷徨迷茫。
汉末经济凋零,政治黑暗,世家大族掌握着政府权力,而下层文士远离家乡的结果却是经济的窘迫和入仕无门的黑暗。儒学开始衰落,价值观开始多元化,老庄思想复苏,士人开始思考人生短暂和不可回避的死亡,《古诗十九首》中可以看到社会上既弥漫着修仙之术的消极氛围,也有着积极乐观,主张及时行乐的价值观。
士人的迷茫,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在《驱车上东门》和《去者日已疏》两首诗里,都是由于驾车路过城郊,看见墓丘,感慨人生如寄,触动了理想破灭,世路艰难的悲怆之情。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匆匆忙忙好像寄居旅店,或者短如朝露,又脆弱多难,比不上金石坚固。短暂的人生尚且多磨多难,忧患不断,“生年不满百”却又“常怀千岁忧”。对自己内在价值观产生怀疑,陷入彷徨迷茫,却又苦无出路,“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想要返回故乡却又寻不到路,前途茫茫却又没有归途。
另一方面则是士人的进取心与黑暗的社会环境的矛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表达了及时行乐,渴望快马加鞭,先据要津的进取心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君门深远,门阀等级的苦闷社会,即使志存高远,也是入仕无门,只能失意收场,叹息知音难觅。
四.一字千金的文学艺术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雕琢着力痕迹,行云流水地抒发了真挚饱满的感情。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叠字的运用和词语的押韵,给以诗歌极强的音律感,同时表达出丰富完整的意象。以《青青河畔草》为例,连用了六个叠词,“青青”表现了朦胧的绿色色彩,“郁郁”表现了植物的生机勃勃,“盈盈”展现了女子的体态美,“皎皎”描写出女子美丽的风采,“娥娥”和“纤纤”更进一步展现了美人的细微之美。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同时《古诗十九首》的描写手法极具镜头感,同样以《青青河畔草》为例,从远景到近景,从河畔到园中,再推进至楼前,再到窗牖,然后定格在女子的 形象上,从红妆到素手,展现出更多细节,画面由远及近,井然有序。
以及另一首《涉江采芙蓉》,先是展現长满荷花芳草的水泽,主人公涉水而过,然后推进到主人公的画面,忧愁的女子手拿荷花发出叹息,皆因所思在远道。至此,画面突然转换,从如画的荷花水泽跳跃至千里之外的游子路途,画面变成了满面愁容的游子,回头遥望故乡,感慨“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最后两人共同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叹息。
《古诗十九首》的魅力历经千年而不减,至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质朴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背后的伤感和思念,引发共鸣。用精简的文字展示了汉末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人性觉醒,歌颂真挚的爱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木斋 中国早期古典诗体形式的奠基者 琼州学院学报 2016年 6月
[2].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流沙河 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 四川文艺出版 2017年8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