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试题,提高答题质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的改革和发展,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变化,但在政治高考试题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引用具体的材料作为命题的背景。培养学生解读试题的能力是教师在高考辅导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学生在政治科目考试中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误区和对策作以下阐述。
  一、误区和问题
  (一)阅读分析材料时存在的问题
  1.脱离材料,思考不深
  有的学生认为背景材料对回答问题影响不大,答题时脱离命题的背景材料,对题目的主旨和考查意图把握不准,答非所问。
  2.思维零散,缺乏联系
  有的学生不通过深入思考去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更不善于分层思考,对材料的认识是零散的“点”,而不是有机统一的结构体系,不会通过概括总结,把材料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与学到的知识点相结合,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和迁移能力相对薄弱。
  3.脱离教材,不会迁移
  无论怎样复杂的材料和多么灵活多变的形式,其内涵和精神实质都与课本知识有着一定联系。多数学生由于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不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不能合理回归教材,做到搜索、重组、整合课本原有知识点去对应材料,从而无法确定材料有可能涉及的考点。
  (二)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1.分不清知识界限
  材料的选用和问题的设计必然以某一板块的知识作为考查范围。在审题时,学生能否搞清题目考查的知识板块,关系重大,它决定着学生解答问题所选择的知识点是否对应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不能够准确地分清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界限,忽略了经济、哲学、政治之间的区别。更糟的是,搞不清同一学科中不同章节知识间的联系,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考查范围。
  2.分不清问题指向
  每一道题目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如:问“材料说明了什么”,指向是考查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某种现象的理解和把握;问“体现了什么”,指向是考查材料中所含的经济、哲学或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问“如何体现”,指向材料与课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问“为什么”,指向是考查某种现象的原因;问“意义”是考查某种现象和措施的后果和影响;问“启示、措施”等则要考查基本的方法论,要求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组织答案时存在的问题
  1.题意不清,匆忙作答
  有的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没有认真阅读、思考和分析材料,未搞清设问的意图,匆忙作答,这样可能会导致对材料和问题理解上的偏差,不能准确做到对接问题和材料,把教材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往往出现理论与实际“不搭调”的现象。
  2.盲目照搬,词不达意
  试题中引用的材料一般只是创设一种背景,某种程度上说,是确定一个命题考查的范围,往往没有现成的结论。答题时,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并结合教材得出结论去回答具体的问题。有的考生不善于概括和总结,一味照搬,要么照搬教材,要么照搬材料,组织答案不符合考查意图,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答题水平较低。
  3.基础不牢,表达错误
  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学生却往往因为没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失分。这主要是由于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论记忆不深、理解不透,在需要运用时不能准确表述或者表述似是而非,甚至在答题时随意发挥,导致答案错误。
  二、方法和策略
  (一)会读材料,充分获取有效信息
  1.读懂文字材料,明确材料中心
  对于文字材料的解读,要明确“主体”和“主题”,“主体”就是什么人或者什么组织,“主题”就是做什么事,联系起来就是“什么人(组织)做了什么事”,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对“主题”和“主体”的准确把握,有助于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全面分析材料,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组织答案。
  2.读懂图表材料,提取隐含信息
  阅读分析图表材料,要做到“六审”。一是审标题,审读图表材料首要的是审读图表材料的标题,标题是对整个材料的高度概括,规定了材料所指问题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理解材料的内容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二是审时间,如果图表中涉及时间,那么我们一定要明确不同时间阶段的含义,有些题目往往隐含某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特殊现象或特别的意义。三是审项目,看图表中涉及哪些项目需要比较分析。四是审数字,看图表中数字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五是审注释,看注释有什么特别的说明。六是审问题,明确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以上“六审”,每一项都关系到能否对图表材料作出准确、全面的解读。
  (二)准确审题,正确把握解题方向
  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文科综合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
  1.审析试题所属知识板块
  试题中的设问直接指明或者隐含着考查的知识板块,审清试题所属知识板块,才能确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组织答案所要运用的学科语言。2009年文综全国卷第38题的四道问题中,第一题指向经济常识中的消费知识,第二题指向经济常识中的农业知识,第三题指向政治常识中的政党知识,第四题指向哲学常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明确了以上各题考查的知识板块,就基本知道了用哪些知识点去回答问题。
  2.审清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
  审清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是审题的核心任务,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第一,审析题型导语,明确题型类型要求,初步确定应该运用哪一种答题方法,是分析还是综合,是概括还是比较,是归纳还是演绎。第二,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挖掘和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命题角度,确定试题要考查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觉悟,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
  (三)优化组合,准确组织答题语言
  1.优化组合信息点
  在组织答案时要依据设问,将分析材料和题目时获得的有效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最精炼有用的信息。解答问题所组织的答案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切不可将能够想到的知识点全都堆砌上去,杂乱无章,没有条理,不能按逻辑顺序解答问题。
  2.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要做到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是比较难的。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但是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引用一定要针对问题,科学表述。其次,在判断、推理时要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和组织,注意知识点的顺序,不可前后重复或者前后矛盾。最后,要尽力做到覆盖全面,逻辑清晰,准确表述知识点之间前后、上下、因果等联系,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最好列出几点,并要言简意赅,切忌集中一点重复而不及其余。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班级的学习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发展。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不断闪现,创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各种情感得到升华。积极的班级文
我叫李鸿章,字少荃,道光三年(1823)2月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屈居第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7日,病逝于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享年七十又八。人说“盖棺论定”,然我已作古百余年矣,国人对我的评价依然是言必称“卖国贼”,似乎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屈辱与不公都是由我一手造成。在大清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生前死后招致如此猛烈而持久的抨
本文从乐段、乐句、和声功能、节奏音型及旋律起伏等方面进行曲式分析,并对歌曲与歌词巧妙结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加以分析,重点剖析了歌曲与歌词的意境设置、歌词的表现手法及地方方言的巧妙运用。  《提蒜苔》    注:此曲为徐州地区、新沂民间传唱歌曲。▲“提”音同“滴”。  这是一个非方整、非重复的、具有对比性的两乐句乐段,体现为a—b结构。第一乐句有8小节,第二乐句共11小节。第一乐句的前4小节中,旋律下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是十分明确的。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尤为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虽然中学师生对高考的命题宗旨从总体上是能够认识的,但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则显得缺乏足够细致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能在高三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让学生高效复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呢?笔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规定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百分之二十。这就说明了:学习思想品德课必须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运用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
一、前言    笔者习惯于课前两分钟进教室,前不久,刚到教室,便发现有两名男学生正在争吵,且有要动手的迹象,笔者及时上前阻挠争吵停了下来。当时笔者很生气,便用导入新课的时间向学生灌输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想借此提醒这两名学生及其他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不知何故,自己深情的说教和苦苦教导,换来的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在这两名男生的眼神中笔者仍能看到“抱怨”“愤怒”“不平”。  课后,笔者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珍贵的礼物是两封书信,一封来自深圳,一封来自宜州市的某中学。    一、当年将被开除的学生,现在当了企业经理    追忆到十年前,当时我曾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余秋灵她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是班上外貌最丑的一位同学,同学给她安了个外号“丑小鸭”。秋灵同学的性格是:固执、内向、孤僻。她学习成绩很差,考试除语文科及格外,其他科目从不超过20分。然而
思考一:模仿真能秀出精彩吗?  在上《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堂2006年省优质课的参评课《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教案,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初中生活中可曾有过不宽容的行为,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在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写下对同学、朋友或师长的贴心话,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亲口跟她/他说抱歉;直接走到她/他面前把纸条郑重交给她/他;把纸条放到讲台上,课后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首先,让我代表高一年级管理中心,对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行动表示衷心感谢。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将带领学生成长、进步,走向更灿烂的人生旅途。  大半个学期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各方面表现都比同期的学生有明显的飞跃。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重视衔接教育、养成教育,规范学生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尽可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培养出更多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琢磨。在历史教学中,使用问题探究模式,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本文仅就该模式的理论、具体操作进行简单论述。    一、问题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基本理念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導学生展开疑问,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