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在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发展中也出现了尴尬的现象,主要是资源浪费,发展方向模糊,缺乏科学性和体系性。因此,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认同、矛盾与冲突、适应能力等角度关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使民族文化发展做到科学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自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框架文件《21世纪议程》以来,现在全球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出台并着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全球第一个制定21世纪行动纲领的国家。1994年国务院要求认真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此作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1]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土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尤其如此。云南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多,居住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可见,云南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云南是多民族文化大省,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主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这是云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因此,开发云南旅游文化产业,重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尊重和文化认同
   “认同,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最早被译为‘同一性’或‘自我同一性’,而在社会上更广泛流传的则是‘认同’或‘自我认同’,‘身份’也是这个词。”[2]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造成的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其他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之为我的民族感情。”[3]所以,文化认同,是发自内心情感的文化尊重与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要彼此欣赏和认可,形成友好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给予虔誠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文化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文化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果,持续的方式产生持续的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人类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认同民族文化生存方式,坚持民族文化个性,构建民族文化情感,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避免文化弱化与文化保守,抵抗民族文化的边缘化趋势。
   1. 文化认同与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情感上,需要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家园归属感,因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首要特征就是具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4]既要热爱本民族,也要热爱他民族。既要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要有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岐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关爱少数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表现,做到尊之、学之。一是各民族首先要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要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守住自己民族的文化阵地,防止文化边缘化。要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责任感,捍卫民族文化尊严。二是各民族要有团结协作意识,要构建和谐包容的文化心态,建立依存互利的文化关系。三是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一切文化和自由的根本在于生存。要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问题,有了生存的自由,才有发展的可能。关注生存与发展,可以更好地构筑民族文化的情感空间。
   行动上,结合现实,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解决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急人民之急,想人民所想, 这样才赢民心,得民意。在行动上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政府给政策。云南少数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以及科学有效的决策。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处于边远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还处于经济相对滞后状态,要获得很好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对于政府的支持来说,更重要的是各项配套的民族政策的制订、出台、实施和落实。二是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有许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认真向少数民族学习,学习他们朴素善良勇敢的精神,学习他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学习他们生活中的各项技术和艺术等。同时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与发展,研究他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研究他们的审美判断和心灵世界等。三是继承和发扬。一切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归结点在于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文化精神,这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精神的、深入人心的才是永恒的。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首先需要每一个人从思想深处,从内心情感,热爱自己的民族,时时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弃其遭迫,取其精华。强化传承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其次是需要具备科学有效的方法。每种文化的传承总是依赖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物质手段以及科学方法。具体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而定。
   2. 民族文化认同与尊重的主要方面
   在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文化情感培养与生成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文化发展首先在于思想的认同和尊重,其境界是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和塑造。“民族认同对其成员具有精神上的内聚作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5]民族文化认同和尊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如果说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那么宗教同样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因为宗教是人类对苦难的解脱,对幸福的向往。宗教具有民族凝聚功能和民族教化功能以及审美教育功能。民族对宗教的信仰,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信念与渴望,对民族的认同与尊重。在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宗教文化现象总是处于重要地位。宗教在不断地牵制和引领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变化。少数民族的各种宗教活动神圣而隆重,对民族宗教的认同和尊重实质是对民族生存和情感的认同。认同和尊重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能更好地走进这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深处。这样做,有利于探寻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头和思想依据,所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不能破坏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以及生活信念。
   二是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与思维习惯的认同与尊重。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状态和结果,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少数民族各自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是长年累月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思维和行为习惯,也就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认同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思维习惯,就是认同一个民族的存在。要很好地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障显民族文化魅力,就是要坚守一个民族文化的原生性、本土性和民族性。因为“人类的审美文化,从根本上讲,都是某些特定的审美思维充分展开的结果,所以说,审美思维孕育出了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审美文化内容,这些审美文化内容通过审美思维的形式而得到强化和展示。”[6]要保持这样的文化生命力,需要认同、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轻易改变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社会组织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容易破坏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只注重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缺乏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思想意识。文化保护重在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其根本在于民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保护和坚守。“整个民族的习尚、情趣和审美理想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当然,它也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7]今天很多地区的民族文化就是由于生活方式的破坏,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脆弱,民族文化只是在节日等特定时空的象征符号、文化包装、文化碎片和文化记忆。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常遇的矛盾与冲突
   少数民族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各种因素不断呈现,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 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矛盾
   目前民族文化的拥有者是文化研究机构、学者、族长、头人、祭司、长者等。而更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的掌握和继承处于弱势和断层。很多有价值的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基本消失,这种现状和趋势是多种原因长期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总是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中。
   随着岁月的流世,掌握文化的这些长者们渐渐离去,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年轻人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吸取了他者的文化和现代文明。随着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人们观念发生变化,容易被现代文化和外来信息所洗礼。少数民族中年轻人普遍认为:一旦走出本民族,讲本民族的语言或穿本民族的服饰,他们认为“另类”, 对于民族服饰他们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穿。于是这些年轻人走出本民族自然就融入现代文明,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自豪感和自信心,几乎丢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本民族的文化已变成抽象的特定时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怀旧。这也是民族文化边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所谓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就是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自然增长的信心,即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这种信心是与他对别人保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协调的。”[8]有文化的自我认同,在生活中就不觉得另类,不感到文化孤独,能建立文化自信心。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农牧气息,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而现代文明渗透着浓厚的工业气息和商业色彩。二者都有其优越性,既有对立也有融合。如何有效地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这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
   2. 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滞后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与冲突
   每一个民族都需要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表现和愿望。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来说,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数处于多山的边远地区。在现代文明条件下,越受到外界文化的渗透和挤压,各少数民族渴望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就越迫切。这种强烈的意识和思想与本民族滞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有些少数民族和当地政府就会急于求成,采取过极行为,大力改造本民族的文化,引进各种思想,生搬硬套外来文化,违规操作,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商业利益躯使,买卖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来源于生活,人为地破坏民族既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判断,势必倒至民族文化资源枯遏和浪费。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改造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关键一点是不能轻易地改变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独特的生活方式下优化生产力才会创造独特的民族文化。
   3. 民族文化特色与落后贫穷的矛盾与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局部的落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联系,但彼此没有因果关系。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主要是由于观念落后和生产力滞后。这种落后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资源的生产力作用。这种原因的背后根本在于对少数民族缺少文化情感、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有了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作为本民族的精神活力,就会积极有效的探寻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在传承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以保护和发展同步,重在民族文化情感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在民族文化的个性中,有些文化因子是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碍于生产力的提升,应该加以改造,弃伪存真,弃粗取精。把本民族最鲜明、最独特、最健康的文化基因加以培育,整合文化因素,发挥生产力作用,弘扬文化精神。所以,少数民族滞后,不是文化的滞后,而是对本民族文化保护不妥、发展不力、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认识不清、传承不够。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中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文化生存的适应性。一种文化的存在有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背景,不能脱离这种文化环境。文化的现代适应性其实也是文化的生态问题。“文化适应过程,在特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特殊进化过程。文化的特殊进化是指文化在控驭能量的总能力不作實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由于其生境的导向作用,为更好地利用生境条件而进行的发展,目的在于使该种文化更加适应其生境。”[9]所以,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要培育和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融入当下社会,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民族个性,彰显其文化地位。一是更新文化理念,二是积极探索思路与方法,三是付出行动。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民族虽然众多,但由于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所以对于某一种民族来看,其文化势力并不强,为了生存,常依附了其他民族,或者融于其他民族。该民族的文化元素便会慢慢消失待尽。所以,从以下方面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现代适应能力。
   1.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民族文化元素。
   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视为生活的障碍,要强化民族文化资源的优越性,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把民族文化的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和强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在资源的开发中提炼标志性的文化元素,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元素,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走民族文化产业之路,加强传播媒介与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注重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因为“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10]
   2. 充分解决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在于生存。而生存的关键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把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生活工具、生产力和生活需要。不但政府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本身要有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主意识,用自己的文化改造社会,创造生活,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 ,用自己的文化积极应对现代社会,形成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空间,找到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创造性。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带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
   3.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实践,把文化回馈社会,回归生活。
   这才是民族文化发展良好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化生命的土壤在日常生活。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文化脱离了实际生活空间和文化土壤。少数民族文化应该回到日常生活中,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判断。文化应该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文化的生命力和向心力。关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把少数民族文化日常生活化。要真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日常生活化,这需要勇气和耐力。比如,少数民族服饰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份,应该直接服务于日常生活,普及于日常生活。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今天很多少数民族服饰脱离了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只是节日的点缀和舞台的幻影。民族服饰穿戴范围缩小,使用频率降低,于是民族服饰概念化、符号化、同质化、现代化。服饰的民族特色弱化。不能让民族服饰等文化成为怀旧的符号和历史的记忆。因此,要关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使少数民族文化回归现实生活,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播才有时效性,发展才有广泛性。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文化传承意识和能力
   文化的根本在于人,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后继有人,世代传承。因此,要使民族文化世代繁荣,对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拥有着和管理者来说最关键的是对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强化文化传承意识,提升传承能力。
   1. 通过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来说,要把民族文化传承提高到重要的文化战略高度。首先从政策机制上引进和培养文化传承人,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体办法有:一是在当地建立相应的民族文化典藏馆;二是建立相应的民族文化传习所;三是组织人才编纂当地历史文化典籍,抒写自然文化风光;四是塑造文化传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五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2. 通过宗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对于少数民族族内文化拥有者和掌握者来说,这些族长和头人是文化的权威者,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本族的文化后继有人,世代传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11]所以,文化传承就是一个民族生活之中重中之重。族内文化传承和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有:一是加强族谱教育,续写族谱,强化族类文化认同意识;二是强化节日意识,丰富节日文化,弘扬文化精神;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技能和技艺的传承,强化族内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四是编纂典籍,自办文化传习所;五是在各种族内文化活动中举行宗教仪式,注重族内道德教育,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各民族的长期努力,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思想转变等手段和方法的充分利用,科学实施。文化是民族的识别和标志,只有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价值观是指在对客观事物或对象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判断时所依据的准则或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必然有其很强的综合色彩,人文性也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熏陶浸染的渐变过程,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提的背景和环境下,如何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关系,对于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学习 人文性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
期刊
【摘要】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非一般,在数学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胡适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下功夫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应改变角色,把课堂教学作为诱导学生思维,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具
期刊
西藏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大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发展对促进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已是西藏各所中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目前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紧缺、引进难,或者引进了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技术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师资,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正如
期刊
自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小学英语就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严重问题,不是因为教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而是因为它是外族语,没有语言环境,使用率十分低下,所以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辛苦,往往付诸东流。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严重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教学环境上下功夫,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突出语言的实效性,教会学生用生活英语进行有效交际。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堂容量增加。  语
期刊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该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主要体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天津市开发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挥北方经济龙头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天津市 生产性服务业 技术 创新  一、天津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
期刊
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教学体系,而美术评价也不例外,作为美术教师,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评价。二、评价目标1、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
期刊
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加速教学过程中多种矛盾的转化,高质量、高效率、大规模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证实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生正值身体、心理发育时期,行为上好动;心理上敏感,可激发的兴奋点多;思维上,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这样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只有置身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
期刊
[摘 要]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推进思品课教学改革,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探索 实践    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地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学生却只得到了一些教条,甚至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