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诗言志。”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整个世界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富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诗歌的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和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而古诗词的赏析已经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当然,我们学习古诗歌不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接受、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识记著名作家作品和人生态度等知识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也是如此。一个诗人复杂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和处世态度或多或少都会在诗词体现出来。所以,鉴赏一首诗词首先就是要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如:对于诗仙李白,我们就要理解他那浪漫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对功名的热烈追求;而当谈及到杜甫时,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从“诗圣”和“诗史”的美誉出发,了解他的那种战乱之痛、国破之哀、流离之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淋漓尽致地把一个爱国者的内心痛苦真切地描绘出来。不管是杜甫、辛弃疾还是陆游在他们的作品中时时都在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与感慨。由此可见,加大这方面知识的总结归纳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充分巧析诗词题目
  
  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想象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人孤独的登上山顶朝遥远的远方望去,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愫在涌动,从而可以自然而然地道出诗人登高望远时的那种漂泊孤愁、报国无门的复杂感情。又如:《蜀相》一诗中的“蜀相”指的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这时让学生回忆一下诸葛孔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作者写古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握诗人的那种不可表述的痛苦心情。再如:陆游的《书愤》中的“书”就是书写,“愤”就是“悲愤”,所以题目一把握好就可以揭示该诗的感情基调。从题目中来分析古诗词,是准确理解古诗词的一个诀窍,它可以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方向,避免盲目性。
  
  三、抓住诗眼,把握主旨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歌的诗眼也就是本首诗的“主旨”。教师在分析诗词时,要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中心句在哪里,从其入手透视全诗,提挈全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就充分地表达了诗人请缨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紧扣标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试着去找寻诗词的“眼”,从而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诗只要抓住诗眼句“蜜甜的忧愁”,就会觉得作者一切的忧伤告别仿佛在眼前一般。
  
  四、加强对读诗词意象的总结、归纳
  
  诗歌大都是采取托物言志的方式方法来写的。因而,对一首诗歌进行赏析,就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它的意象,从而把握它的意境,由此可见,各种意象的了解对学生能否赏析好一首诗歌具有重大的意义。意象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物质载体,是诗歌中的一个客观事物。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帮助和带领学生一起把常见的意象进行一个总结归纳。如:“送别类意象”中的“柳”、“长亭”、“酒”等表达的不是依依不舍之情,就是叙写别后的思念;“思乡类意象”中的“月亮”、“鸿雁”等表达的要么是对家乡的思念,要么是表达对亲人无限的牵挂……把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进行一个归类总结,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五、培养“三多”学生
  
  鉴赏古诗词必须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声韵美。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做到“三多”的学习标准。
  1、要披情入诗地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根本不具备任何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如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作家作品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而这些都只有靠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单靠“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多读”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分析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好的向上的情操陶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要有选择性地多看。语文教师要指导和带领学生多看名家诗词和对其鉴赏。学生除了课本等书外还必须多看各种优秀的名篇佳作和分析鉴赏,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对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借鉴、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文化底蕴。
  3、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练。如果学生每次学完知识后不把其放在具体的练习中去运用,那么那个知识也就自学了——没有实际的练习就等于纸上谈兵。所以,每次学习后能够让学生坚持实际训练、做题等活动对于提高其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可以每一节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一个学生来给大家补充他课后搜寻的诗词,这也是一种实质性的锻炼。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做到知人论世、多读、多看、多背、多练,就可以让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我们应该认识到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
期刊
赏识教育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自信,以此转化“差生”观念,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面具体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几乎在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许多教师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
期刊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身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因为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惦记着班级。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就象一个家庭的
期刊
21吐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我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
期刊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大纲将“提高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培养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力发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恰当把握初中语文
期刊
[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作文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必然有其显著的特征。“阅读教学是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阅读是学生的权利;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文本的基础:阅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认真搞好阅读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以课内阅读为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求发展。花大力气培
期刊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等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
期刊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课程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然而,改革的进程总是伴生着遗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我总是觉得,在我所上的每一堂语文课,总是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但因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是较弱,感悟得总是较浅,不全面,对于教师的一些重点问题的回答,大多涉及皮
期刊
有副对联这样形容部分学生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材愁句愁眉苦脸。”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情况。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学生怕写,主要原因就是笔下空空、无从下手。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笔者根据自己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