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支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蜡烛在欧美国家的消费量非常大,山东金王集团于97年研制出了以植物油为主原料的蜡烛。这种蜡烛高度透明、无毒、无烟、无污染,燃烧时间是普通蜡烛的20倍,而成本与普通蜡烛相同,称为“科技蜡烛”。当时,中国出口外国的彩电每台赚四、五美元,而科技蜡烛一支能赚到近两美元,山东金王集团在两年时间里创外汇2500万美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实践证明,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参与活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我首先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2.参与争辩。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我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你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支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蜡烛在欧美国家的消费量非常大,山东金王集团于97年研制出了以植物油为主原料的蜡烛。这种蜡烛高度透明、无毒、无烟、无污染,燃烧时间是普通蜡烛的20倍,而成本与普通蜡烛相同,称为“科技蜡烛”。当时,中国出口外国的彩电每台赚四、五美元,而科技蜡烛一支能赚到近两美元,山东金王集团在两年时间里创外汇2500万美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实践证明,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参与活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我首先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2.参与争辩。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我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你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