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以学定教”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通过分析“以学定教”的价值,结合《紫藤萝瀑布》教学实践,例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以学定教”,运用教育智慧,艺术地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参与质量;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学会学习是学生更好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学会”容易,“会学”难,但是,一旦“会学”,就会实现“学会”的飞跃。反之,则会限制“学会”的质与量,迟滞“会学”的发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这道理很简单,是常识。比如,你单个单个教会学生认读一百个字,学生固然能掌握这一百个字(不考虑遗忘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教会学生拼音,教会学生使用认字工具(字典一类),进而教会学生理解造字的方法,一般而言,学生触类旁通,只要他愿意,就不存在不能认读的字。
   对“会学”的讨论很多,可谓“炫酷”,但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都绕不开“以学定教”这个坎儿。或者说,“以学定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会学”的问题。
   “会学”,语文学习就不能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甚至是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运用教育智慧,艺术地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课堂要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上来,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由简单的“学会”逐步提升到“会学”,成为学习的一种自觉。因此,“会学”,应该是一种最直接、最根本、最常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要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先得转变——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学定教,其实质就是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目中只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定教,就要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学情,是定教的依据。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定教”,就是依据客观的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法、学有所得,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紫藤萝的绚烂美丽、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直面现实的不如意,勇往直前。
   第五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单元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情思,表达社会人生感悟,并拓展视野,获得人生的启迪,更积极、更阳光、更蓬勃地成长。
   紫藤罗花,对山区学生而言,可能有不少学生没有接触过。在自主阅读前,可通过视频充分展示,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还有在人生体悟后的感奋,等等,七年级学生未必据文本就能理解。因此,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写作背景一类的助读资料。同时,理解作者的感悟,理解托物言志,获得启迪,也是一个难点。
   七年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进一步深层阅读,还得依靠老师艺术地引导,去发现,去质疑,去探究。
   课文是篇美文,考虑学生阅读会遇到的困难,会产生的困惑,我们不妨这样预设:以“美”为切入点,并以“美”为核心,设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美”为突破口,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可预设为领会“美”的表达,难点可设置为理解“美”的哲理。
   通过初读,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感知内容:写一树经历“盛—衰—再盛”的紫藤萝花,并由花联想到人,进而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能感知到“眼前”的紫藤萝花的繁密绽放、流光溢彩的美丽和激荡人心灵的生机活力。这正是紫藤萝花的形象与特点。
   作者是怎样塑造紫藤萝花形象以突出其美、活力的呢?这就是美的表达。美的表达,体现在作者细致的观察上,体现在美的发现上,体现在准确的遣词造句上,体现在融情于景的写法上。这些问题,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解决,但需要老师给予适度的点拨。比如: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观察紫藤萝花,是聚焦美,抓住特点,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然后,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观察,体现了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描绘紫藤萝花,也是遵循这一观察顺序,并以此行文。这样的行文,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紫藤萝花美在何处?因势利导,可启发学生发现紫藤萝花的美、感受美、提炼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创造美的欲望。为了准确地塑造紫藤萝花的形象,作者调动感官,选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及一部分副词,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多角度地加以描绘。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惊喜、赞叹、快乐等情感。怎样遣词造句,遣词造句的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去细细品味,去充分体味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领略语言文字、情感之美。这样,在美的熏陶里,获得写景状物的理性认识。    写紫藤萝花,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其美,而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这一点学生也不难明白。作者是怎样由物及人、产生联想,自然而然地实现托物言志,需要老师提供适当的写作背景资料,助力学生阅读、思考,从而认知花的遭际、命运和人的际遇、命运的相似之处,弄清个体命运和社会命运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跌宕及其变化因由。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常见的、重要的写作手法,即怎样把握物与人的相似点,怎样由物及人、进行联想,明确写景状物的自然落点是在写人和言志上,这是言“志”的重要手段。要言志,就得借物,描写物。物是“志”的生发点,是“志”的依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物的形象具体、生动,与人的相似点越高、越契合,联想越自然、贴切,“志”的表达就越能水到渠成,越能感染人、打动人、启迪人。由感性而理性,这一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体会,自己得出。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作者在面对繁密的紫藤萝花惊异、审视、回忆之后,悟出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哲理丰美,寓意深刻,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凡的学识智慧、豁达的胸襟情怀。理解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要引导学生在花的“盛—衰—再盛”的经历、作者家世身世的沉浮、国家历经劫难到拨乱反正百废俱兴的这一自然、人生、社会现象里,去观照,去思考,得到教益,受到启发。生命世界里,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渺小的,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小浪花。旧的生命在不断没落、逝去、消亡,同时,新的生命又在不断孕育、诞生、滋长。因此,由无数个体生命构成的生命长河,却永远是生生不息,波涛汹涌,滚滚向前,活力四射的。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就像花儿一样,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正常的,或者说这就是生命的一种常态。对于困难和挫折,我们既不能拒绝、逃避,也不能无视,怨天尤人更无济于事,只能正视、斗争,要愈挫愈勇,决不向命运低头。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永远是光明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对生命美好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昂扬、顽强的斗志,勇于迎接挑战,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作者眼里,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忽然“加快了脚步”的行为了;理解了这个哲理,学生就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正确地认识遇到的困难、挫折,勇敢地拥抱成长中的风雨;理解了这个哲理,学生就会在阅读中领会怎样去感悟和怎样去表达感悟。
   探究美的表达,理解美的哲理,构成这一过程的是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是以学定教。
   按这样地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推而广之,久久为功,学生自然“会学”,“学会”也就不在话下了。
   以学定教,着眼的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活动中的参与度、参与质量,聚焦的是如何学、如何學会,即知识系统的建构,旨在建立形成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由“学会”自然地转移到“会学”这一中心、重心上来。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探险之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服从、服务于语文素质的提升。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任务驱动实施,由学生这个主体完成。知识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的探寻,知识形成的规律的揭示与掌握、运用,问题的生成,以及有效完成学习应具备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方法养成等,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重视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充分依靠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学定教,不排斥教。以学定教中的“教”,是学生懂的不教,学生不懂的老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弄明白,想清楚,自己得出结论,不是由老师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教,是精教,是巧教。
   学生“会学”,就能“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真正达成叶老对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诗意愿景。
  [作者通联:湖北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思考,有效质疑,深度解读,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本文试就《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志”话语的多解性,以语用关联为支点对其进行思辨性推理、剖析、比较、判断,力图在对孔子“问志”恰切的推敲解读过程中,发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逻辑关联;思维发展与提升;论语;解读  统编高中
期刊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周洪松)青春时光是美好的,但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又充满了诸多困惑与烦恼。自编自导自演,把青春故事搬上舞台,破解成长烦恼、青春困惑。4月2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心理剧在河北衡水中学上演。   围绕“青春的色彩”主题,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形式,把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精心编排成剧。橙、绿、白、红四位主人公依次登场,在阳光心灵天使阳阳的帮助下勇敢面对
期刊
摘 要 从大阅读的文本中衍生出作文题目,一体化考查阅读与写作,是北京高考和合格考作文命题的独有特征。本文以2021年语文合格考作文为例,阐释大阅读衍生作文命题的具体特征,从如何构思的角度解析此类题目的写法,并以考场作文的评析加以印证。   关键词 合格考;大阅读衍生作文命题;阅读;写作  近年来,北京高考卷和合格考关联大阅读文本,衍生出作文题目,以读促写,用写证读,将读写能力一体化考查,对高中生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程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单篇文本仍然是不可回避和忽视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依据。以系统的整体性、立体性、关联性等思维视角定位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落实学习任务是进行任务群中单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系统思维;学习任务群;单篇教学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概念,也被称为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王宁《引领语
期刊
摘 要 古风无论长短,其换韵或表示思想情感的转换,或表示情节氛围的变化,或表示叙述视角的更替,或表示关键内容的强调,等等。掌握这些诀窍,有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解读诗歌,理解其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本文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陆游的《苦笋》为例,论述了换韵赏析在教学与高考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古风;换韵;教学;高考  古风,即“古诗”“古体诗”。其诗篇句数不拘,篇幅或长或短。就句法而言,有四言、五言
期刊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加强对农村教育短板领域的投资。乡村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小,相同的在校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在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政策基础上,考虑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级(例如班级规模不足50人按50人计算)拨付公用经费,保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正常有序有效运转。   二是建立与完善体现功能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鄉镇存在大量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寄
期刊
为发展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教育部出臺文件,在国家部分重点大学,实施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该计划分为国家专项、高校专项与地方专项三个部分。专项招生计划从开始实施至今,已走过第十个年头,且招生规模一直在平稳扩充,累计数十万农村和贫困地区优秀学子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求学深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点高校学生生源地结构及其家庭成分结构,阻断和抑制住了一个时期以来一流大学中贫困
期刊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多少老师和家长去了解关注学生的兴趣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从来不问一问学生喜欢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也是不能的吧。   再者,时代在不断变化,网络视界是那么开阔,我们的视野却还只盯着名著,不肯放开眼界。尽管是经典,但,是不是狭窄了些?学生已经在开阔的境界里畅游了,而我们却还没有能够游目骋怀,或者干脆不愿意隨着学生目光放眼远眺
期刊
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置语文选修课程,2004年开始试验。2006年,新教材在教学一线试行,一时间许多问题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谈的话题。选修课程的价值意义何在?语文选修课程有5大系列,选修教材72本之多,如何选?教材编写多以专题研习研讨为主,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是怎样的,与必修课程教学一样教、学,行不行?选修课程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等。17年来,
期刊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提出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四个评价”抓住了我国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最大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