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莫替丁不良反应

来源 :医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莫替丁为第三代H_2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来应用临床的新型抗溃疡药物。近来国内有其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现综述如下。 1 过敏反应 王承觉,张德中报道5例口服法莫替丁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瘙痒,伴发热。多发生在服药后3d~7d,停药后自行消失。有的患者用药后3d出现反应,夜间瘙痒明显,停药后消失,有的2次用药,全身瘙痒再次复发,停药后好转。 Famotidine is the third generation H 2 receptor blocker, which is a new clinical anti-ulcer drug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Recent domestic reports of adverse reactions, are summarized below. An allergic reaction Wang Chengjue, Zhang Dezhong reported 5 cases of oral famotidine cause allergic reactions, manifested as systemic itching, with fever. Occurred in the medication 3d ~ 7d, disappear after stopping. Some patients respond to drugs after 3d, night itching was obvious, disappeared after stopping, and some 2 times the medication, systemic itching relapse again, after stopping the improvement.
其他文献
为探讨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在实验性大鼠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采用3H-L-精氨酸转化实验检测鼠肺组织NOS活性[1]及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化染色[2]。结果表明,哮喘组的诱生型NOS(iNOS)活性增加152.39%~249.40%,而原生型NOS(cNOS)活性则降低61.81%~64.84%(P<0.05);致敏组iNOS活性较对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的新观点宦红娣唐政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程序化死亡发病机理中图法分类号R593.24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21002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简称狼... Syste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又名季,季爰,别号大千,大千居士等,四川内江人。1980年随母学画,1914年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后因二哥善孖反袁,家被抄,善孖逃亡日本。1917年,大千赴
川东酉水流域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区,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的经济生产,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居、食习俗保持不
<正> (一)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二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国际会议》于1994年2月25日至28日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省、日本、越南及香港本地的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隆重的开幕仪式,济济多士,汇聚一堂,可说是香港学界的一桩盛举。会议开幕礼由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博士分别致开幕及欢迎辞。这次会议目的之一,是为了庆祝考古学界老前辈郑德坤教授从事考古工作六十周年的
为研究细胞凋亡与艾滋病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探讨艾滋病的发病机理,采用细胞DNA片段特异性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艾滋病病人及对照组病人脑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及HIV核心蛋白P24(HIV-P24)进行原位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化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明确各种化学变化是如何发生与改变的,不仅能够更深刻地掌握各种化学理论知识,还能够
致读者本刊编辑部本刊专访加拿大法官谈司法职业道德──访万塞斯大法官于秀艳 (4.15)专升本:人民法院学历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本刊记者就最高法院与北京大学联合举
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D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今,在美国透析治疗的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患者中,DN占34%,国内DN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地防治DN的发生、发展已成为一项急待研究的临床课题。现介绍近年来DN治疗方面的某些进展。
为提高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自动测序检测了12例苯丙酮尿症患者外周血DNA,发现2种突变:Y204C和Q232Q,其频率分别为1/24和2/24。结果显示Y204C为中国北方人常见的突变之一,而Q232Q则为中国北方人中一种新的多态,这为辅助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提供了便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