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投降谜案”探究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b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宋江投降谜案”,探究,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31-03
  
  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后,我设计了一堂材料讨论式探究课——“宋江投降谜案”,前后大约25分钟。
  首先出示了第一组材料和问题:
  材料一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滨,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材料二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问题一:材料是如何描述宋江起义的?与小说《水浒传》中所述是否一致?
  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运用自己的语言基本上有条理地描述了宋江起义的经过。后一问由于对小说《水浒传》及其主要人物宋江的熟悉,学生也不费力。得出了如下答案:
  宋江起义,四处转战,屡败官军,攻至海滨,中了张叔夜的埋伏,战败后投降。又随宋军南征方腊。基本与小说《水浒传》所述一致,但小说中宋江等在梁山建立根据地,后来朝廷派人上山招降。
  经过以上铺垫,学生对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接着,我出示了第二组材料和问题:
  材料三 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为其亲戚华阳范圭书撰):“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罔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问题二:这一材料所述内容与材料一、二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更可信?
  问题三:如果上述三段材料都可信,你能否大致推测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
  问题二与问题一中前一问一样,都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于第一小问,“宋江被擒获”这一信息学生基本都能得出。在提示注意材料三中宋江和方腊起义被北宋政府镇压的先后顺序之后,大部分同学能得出“宋江没有征讨方腊”的结论。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问题。学生都知道《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正史,因此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可出自《宋史》的材料。但也有学生从材料中的用语,如把宋江起义军称为“贼”的污蔑之词推断出《宋史》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立场上而编写的,因此不可信。我进一步指出《宋史》成书于元代,有学生质疑:后来人写的史书怎么能相信呢?但马上有学生反驳:司马迁的《史记》也并不全是“当代史”,那为什么被称为“信史”呢?至于墓志铭,教材没有涉及,学生了解不多,但大都知道墓志铭是人们对死者或死者对自己的评价。我要求他们从“折可存墓志铭”的撰写者所处的时代及与墓主人的关系、墓志铭内容及用词等方面进行讨论。最终,学生除考古发掘与文字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无法说出外,基本上得出了答案,形成了对立的双方:
  一方认为:《宋史》更可信,因为它是正史。不可信是因为《宋史》为官方所撰,难免夸大;为后人所记难免疏漏、甚至不实。另一方认为:墓志铭更可信,因为墓志铭源于考古发掘,是实物,物证高于文字材料;同时代人所记。不可信是因为亲属所记,难免夸张。
  问题三是根据三则材料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假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发言争先恐后。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三个。其一,宋江起义是真,向张叔夜投降后征讨方腊。但对宋江被折可存所擒无法解释。其二,宋江起义是真,在被折可存所擒后向张叔夜投降,然后南征方腊起义。其三,宋江起义是真,折可存参加了由张叔夜领导的伏击战,战斗中宋江为折可存所擒,后征讨方腊。但有同学指出,材料三中折可存是“奉御笔”去“捕草寇宋江”的,怎么能屈居张叔夜之下呢?此时,我告诉学生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但始终没有人说出宋江降后又反的结论。我只好进一步提示:宋江会不会投降并远征方腊之后又造反了呢?并说,类似宋代起义者降了又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正当学生基本认可我的提示,将要得出这个看似最符合逻辑的假设时,一个同学提出疑问:三则材料中的宋江不是一个人。全班哗然!如果三则材料中的宋江不是一个人,那我们的所有假设都将不成立。关于三则材料中宋江是不是一个人,恐怕需要大量的材料予以考证,这一疑问大大超出我的预计。虽然我知道历史学家已考证三段材料中的宋江是同一人,但无法在课堂进行解释,只好补充说我们进行推测的前提是宋江是同一人,于是得出了如下答案:
  宋江的确起义,在攻打海滨失败后投降了张叔夜,后又参加攻打方腊起义军的军事行动,之后又叛朝廷起义,最后被折可存所擒。
  此时,学生已经明显进入状态,思维活跃,我出示第三组材料和问题:
  材料四 (学校附近海州白虎山北侧石刻)其文为:“微猷阁待制知州事张叔夜、淮东兵都监刘绳孙,前兵马铃辖赵子庄,兵马铃辖赵令懋,前朐山令阁质,同刑曹王治,怀仁主簿蒋仝,权朐山尉王大猷,宣和庚子重阳日同登。献书。”
  问题四:石刻中所提到的人物在身份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一,张叔夜等登山至此目的是什么?
  问题五:通过以上探究,请思考如下问题。
  其一,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历史遗迹遗址、民间传说与古代小说存在着联系?
  其二,你如何看待官方文献、小说等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学生通过材料中人物的头衔基本能回答出他们都是官员,大多掌管军事的特点。联系到材料一则比较容易理解他们可能在为宋江起义军攻打海州而采取应对措施。我总结了学生的答案:
  均为宋朝官员,大多掌管军事。其目的可能是由于宋江起义军扬言攻打海州,张叔夜等人登高视察地形,进行军事部署来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回答此问,我在完成问题一和问题二后,留下两个设问“你认为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如何?”“在阅读历史书籍过程中,你对官方文献的记载会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然后,通过上述比较、质疑、争论,学生认识到了官方文献、小说在历史研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表达不够准确,但大致的意思都能表达出来。我概括提炼了学生的答案:
  其一略。其二:官方文献、小说都可以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来,但都需要多方佐证。官方文献往往从维护自己统治出发,对历史的叙述或语焉不详、或歪曲事实。小说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但往往为满足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创作需要以及创作者个人局限而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现实。
  从课堂反映看,师生都从探究中得到了巨大满足和快乐,学生把争论延伸到了课外。通过反思,我发现了学生之所以兴奋的原因:
  首先,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小说中的宋江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宋江到底降没降?宋江投降真的在海州?那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之地啊。(注:海州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史名郡,是我校所在地。)
  其次,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小说与历史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奉为正史的各种史书、耳熟能详的小说或故事需要运用怎样的知识和方法辨别真伪?课本的历史、头脑中的历史真的与身边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诸如此类的疑问,无不激发起学生探其究竟的兴趣,成为鼓励学生探究的动力。
  其三,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认识到历史材料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实物材料,甚至包括了民间传说和文学故事等,并且知道了它们在历史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材料取舍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也使学生了解到,历史本身不能假设,但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假设然后进行求证。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主性,却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与探究方法的相关培养,结果使学生在探究中显得非常茫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为老师,我也很高兴。通过材料的取舍和问题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质疑的、探索的世界,最终使学生有所收获。这堂探究课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已知人手,设置矛盾冲突,增加地方史知识,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目的。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材料,发挥了主导作用。之所以没有让学生去收集材料,主要是考虑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太重,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充分保证。
  我相信,随着新高考的出现和新课改的深入,工作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们终将跳出单纯课本讲授和知识灌输的束缚,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创新的色彩、智慧的光芒,从而不断地收获快乐。
  
  责任编辑:王公悫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吴景贤,学术人生,历史教育思想,贡献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4-0054-09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国历史教育恢复发展时期。白寿彝、苏寿桐、赵恒烈、吴景贤、王铎全、于友西、周发增等老一辈历史教育家积极投身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工作,为我国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实有筚路蓝缕之功。在深化历
由于政府对数据的监控,电子前线基金会(EFF)正朝着利用技术和记分卡加密所有互联网流量的目标迈进。  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够最好地保护互联网用户不受骗子、黑客和民族国家威胁的伤害,那就是加密。幸运的是,网络目前正经历着从非安全HTTP格式(网络上所有通信的初始底层协议)到HTTPS的大规模转换,这确保了浏览器和网站之间的通信通过加密是安全的。  努力将加密技术推广到互联网的众多的网站上,电子前线基金会
摘 要 市制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级区划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两次城乡划分以及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市制的确立,明确的界线是市辖区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市制确立以及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省市县勘界是最重要环节。  关键词 民国政府,市制,城乡划分,勘界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57-05  市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摘要]与全盛时期相比,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明代虽然进入衰落时期,但是却呈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明代的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刻。这一影响充分地反映在明代民间日常生活中流露的宗教情结上,体现在明代宗教仪式、宗教场所职能的世俗化和宗教语言的生活化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宗教,世俗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 B93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蟂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
美国非常注意培养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上的典型案例,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本文以美国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与现在的关联》等为例,对此做些介绍,与大家共享。  《世界》在讲到冷战的内容时,利用肯尼迪总统应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案例,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  1962年10月,美国的间谍飞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其距美国佛罗里达南部
【摘要】前资本主义时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的学说,是吴于廑先生“世界史发展纵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不仅否定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的“欧洲中心论”,而且以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观点,客观合理地说明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历史横向联系的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宏观理论。  【关键词】吴于廑,中国特色,世界史,理论  【中图分类号】K1 【文
关键词《森林帝国》,森林史学,森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8-0003-06  阎崇年教授论述清朝历史,冠以“森林”定语,名曰《森林帝国》(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别开生面,成为一部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著作。他的立意不限于阐明清代兴亡史,更在呼吁创建森林文化史学——要從森林文化视角解析中国历史,并且给出东北森林文化广被地区从先秦肃慎到
[摘 要]二战结束后初期,中国国内并没有即刻实现和平。在对华问题上,英国先是准备积极返华,企图恢复在华利益并重建战前英国在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遭受二战重创后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的刻意排斥,以及国民政府执行排英亲美政策等诸多的原因,最终使英国在返华的实践中遭受重挫。出于利益因素考虑,英国适时地调整其对华策略,主动接受在华屈居美国之后的配角地位,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倾向于执行“不干涉”政策。马歇尔调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3题为: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客观地讲,对全国高考而言,这是一道设计非常新颖的材料选择题。陈寅恪是公认的史学大家,又以唐史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考查对他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