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我一贯所秉持的。因为,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能洞悉“知识的本源”,获得大量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还能学习和掌握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一般方法、增长数学智慧。为此,每当遇到新知识点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发现),我都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让学生尽情享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大餐。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我重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激活经验、明晰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并激活学生已有(面积公式推导)的经验,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即仍旧采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连续操作、感知无限
  由于圆是曲线图形,怎样将其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又让学生将圆平均分成32份和64份,剪开后将其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引导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看上去越接近长方形。最后,我再通过电脑演示将圆平均分成96份、128份……继续拼下去,让学生在经历“化曲为直”的演变过程中感知无限,接受数学“极限”思想的熏陶。
  3.拓展延伸、强化表象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活动必须更多地借助表象来完成。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在大脑中贮存“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关键性表象(如下图),特别是要让学生记住拼 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πr ,宽等于r。我又专门设计了以下3道拓展延伸题:
  
  (1)已知圆的半径是2cm,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已知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9.42厘米,原来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已知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8.28厘米,原来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其中(1)(2)两题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第(3)题我在设计时就觉得难度较大,估计班上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解答出来,本想舍弃,但其独特的思维价值又让我不舍。因此,我便做好了将其作为“数学趣题”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推介的准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用综合法向学生推介为妥:
  (πr r)×2=8.28
  πr r=4.14
  4.14r=4.14
  r=1
  故圆的面积为:3.14×1×1=3.14(cm2)
  果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1)(2)两题学生们比较顺利地就完成了解答,第(3)题全班仅有3名优等生用我准备推介的方法进行解答,然而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全班竟还有18名中等偏下生也做对了这道题,而且他们所用的解法不仅我没有想到,而且班上20多名中等偏上的学生也没有想到,他们所用的方法是枚举法,他们的解答过程为:
  如果r=1cm,长方形的长πr=3.14×1=3.14(cm)
  长方形的周长c=(3.14 1)×2 =8.28(cm)(符合题意)
  故圆的面积为:3.14×1=3.14(cm2)
  面对如此直观、巧妙的解法,先前用综合法解答的3名优等生没有了原先的自鸣得意,一些没能解答出此题的中等偏上生更是瞠目结舌。
  他们在课后的学习感悟中这样写道:“我一直以为枚举法是最麻烦最耗时的方法,是一般人不采用的一种‘笨’方法,因而对此不屑一顾。可在今天的课上,许多数学水平远逊于我的同学,却用我看不上眼的枚举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我没能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每种解法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和用途。今后,我一定要吸取教训,学会从‘解决问题的宝库’中巧妙灵活地选用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外的成功使18名中等偏下生激动不已,他们在课后的学习感悟中作如下表述:“今天在数学课上我用枚举法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得到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我们感觉特别高兴,今天的成功,使我明白,数学难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要选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只有自己熟悉的、擅长的,才是最好的、有用的。今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会用自己所擅长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在数学王国中遨游!”
  看到学生们一段段饱含哲理的感悟,作为老师的我,终于对“差异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有了全面而真切的认识。以往,我们都认为只有优等生才是课堂上“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几乎都是由优等生来解决,优等生是中等偏下生学习的榜样,很难出现优等生向中等偏下生学习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均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于是“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便成了我们教学必须遵守的又一条准则。为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要善于直面学生的差异,唤醒学生的天性,设计有差异的预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位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时下,一部分教师已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便是“文道统一”,但是如何做到“文道统一”却又茫然无措。面对徘徊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消极语言),而忽略认识语言的深层含义(积极语言)及贯穿其中的文化底蕴(文化语言)的现状,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汪潮教授提出了“语言转换”的教学策略,并偕同浙江名师郭昶老师和教坛新秀李维勇老师就“语言转换”的具体操作运用展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分析。
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他们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源自心底的热爱之情?本文例谈的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助力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几种应用。  一、音乐游戏助力儿童辨认音乐符号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游戏来获得各种音乐概念并掌握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乐谱符号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课堂呈现焕然一新的教学面貌,生动活泼,热闹有趣,但如何让有趣的课堂更加有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课题研究,研究如何使每一堂常态课更加有趣和有效。在数学课堂的各种学习方式中,“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组通过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的两次课堂实践,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动手操
在写作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愁眉紧锁,把笔头咬烂了,也迟迟无法动笔。是生活不够丰富吗?不是的,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么,是孩子们缺乏思想吗?也不是的,他们都是极具个性,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小精灵……那,是遇到了什么障碍呢?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习作难在选材,原因在于:1.现行教材的作文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尽量避免命题形式,给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在江西教育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用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册(第42页)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2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①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②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以往十几年的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这道题是《比例》单元内比较难解决的一道题,错误点集中在将1∶200当作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先算2×
一、聚焦:“艺术英语”的提出背景  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今,21世纪的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禁锢儿童精神的枷锁,以至于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品”。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从情感侧面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命表达”。儿童本位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因此,“艺术英语”教学,力求立足儿童本位与艺术视域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应是学生思维恣意绽放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一组名师文章,他们以生为友,深层关注;以学为重,深度融入,始终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相信他们的所思
研究,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新思维。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下面就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探索数学规律。  《和与积的奇偶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
一堂语文课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常常根据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而新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衡量。在新课程已经改革多年的基础上,在语文课从繁华热闹到返璞自然的转变中,我们是否应该把研读教材的成功与否也纳入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呢?其实,研读教材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新事物,它本身就应该伴随着语文教学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然而,研读教材这个上课前的准备过程往往被忽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