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听力课相关的语音学问题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学校开展了英语相关的众多课程,其中也包括一些聽力相关课程,不过对于语音学来讲,这些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从听力课开始,分析一下语音学及音系学所缺少的与人交互的部分。
  【关键词】语音学;听力;音系学
  【作者简介】杨丽丽,西安翻译学院。
  一、语音学的现状
  听力作为语音学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为一些错误的观念使得它附属于语言学,并且语言学的一些规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音学的发展,这个是相当不合理的。语音学出现虽然要比语言学要早一段时间,但从发展程度上来看,其程度完全比不上语言学。单从大学教育方面来看,针对语音学的课程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也仅仅只有一门听力,甚至有的学校还未开展此科目,只将其作为综英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这对于语音学的发展是极其糟糕的。仅仅开设一门语音学的课程,是不足以发展语音学的。
  从社会角度来讲,或许在某些方面对于发音有迫切需求,但对于语音学来讲是完全不够的,而且现在社会对于语音学的理解还过于单一,也仅仅只是流利地表达语言的要求,这对于语言学来讲,也只是解决了“语”的过程,对于“音”,还是需要有更多的理解。
  二、语音学的本质
  语音学研究的是“音的特征”,说起语音学,就不得不提起他的近邻,也就是音系学,语音学更多强调的是从“音”的性质和调的方面来探究,进而掌握正确的语音方式,以达到对语言的正确客观感知;而音系学更加强调的是“音“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制约,或者是被制约,这便是音系学所关注的内容。正因为是语音学的两种姿态,使得大多人对于语音学望而却步。
  是这样,但我们无时无刻还在使用者语音学的种种知识,或者说,我们根本离不开它。在这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音”感知,这是语音学离社会最近的的属性,也是与社会直接交流的唯一方式。说来巧的是,语音学的部分中当中虽然有感知的部分,称作是感知语言学,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拉开了语音与社会的距离。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感知语言学的四个阶段:听觉的、语音的、语法结构的,是从生理回归到语言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语音学的载体,人的参与程度显然较低,虽说是感知语音学,但始终强调的是人对于语法感知。在这一点上,它是语音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恰恰也正是这个部分,使的语音学与社会产生了距离。
  我们再来看一下语音学的近亲——音系学,他原先属于语音学,在19世纪的末期才从语音学的概念中分离出来。与语音学不同,它着重强调的是感知,但它也并没有将语音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实际上,它也很难做到。
  语音学更多强调的是社会与语音的交互,也就是制约,或者被制约,发展,或者是被对方淘汰之类的关系。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属于感知。也弥补了传统语音学当中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缺失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语音的载体——人,依旧是没有出现。社会虽说是有无数的人构成的,但人与社会终究不同。语音与社会进行的感知,在某种角度上来看,也就是与人的感知,但事实上是,语音学与音系学当中缺少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个体,也就是个人的语音与社会的连接。也许用下图可以更能说明问题。
  旧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当中虽然含有指导关系,就是相互为问题和答案的形式,但因为缺少了人作为载体,使得人的参与度降低,导致旧体系当中语音与人的交互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语音学当中语言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仅而形成错误的反馈,最终使得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三、对于语音学的期待
  弥补语音学及音系学当中所缺少的部分,也就是语言通过个人对于社会的交互作用。这并非是一节听力课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便要求我们要将语音真正地带进社会,而不仅仅是按照语法上对于重音的标注,来进行正确的发音。文字对声音的描述向来都是匮乏的,说起文字对于声音的限定,自然让人想到了乐谱中对演奏的限定,无数的人运用了无数的方法加以修饰,但依旧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语音也是这样,所以无论用怎样的重音标记,与现实的“信“比起来,自然有些差距的。
  对于语音的另一种期待,除了“信“之外,就是表达更多的意思,就像是声音艺术家对于语音语调的理解一样,将一个字反复琢磨,从声音,从气息,表达出更多的意思,从而使得语音系统更加丰富,使得人与社会交流更加频繁,进而指导语言结构,最终改变落后的语法结构,再次反馈与人,形成健康的正循环。
  给听力课松绑,使其回归到社会,与社会进行反馈,再指导语音学,这才是真正有利于语音学及音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龄.语音学与音系学的趋同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2):29-33.
  [2]许曦明.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M].上海交通出版社,2011:4-5.
其他文献
【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旧殖民地国家的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个巨大的话语场寻找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最终希望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文化侵略;话语权利  【作者简介】霍妍(1982.10.22-),黑龙江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
1. The Shoes  A girl named Shou Ming was engaged at eighteen. Once engaged, a girl gets a fiancé and becomes a member of her future husband’s family. Shou Ming was not used to this form of address: fi
【摘要】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就情景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情景体验式教学,分析了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其次,指出了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出发,对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情景体验式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高美佳,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前言  英语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科目
【摘要】随着新教材的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在精彩的英语课堂中,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职高英语教与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教学实例的比对来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性,通过挖掘学生个性来促进课堂教学和教師专业发展并得出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关键词】职高英语;课堂教学;挖掘个性;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袁雪梅,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就是笔者在对中职英语教与学现状进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大力倡导学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结合,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在教学中的优势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精准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本文立足于初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着重分析大数据技术下精准教学与技术工具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深度应用,结合智慧树翻
【摘要】本文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预测”这一重要的同传策略,强调译员应调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并行之有效地预测发言人的讲话内容,从而降低译员的脑力负荷,提高翻译的质量。同时,本文指出译员要提高双语语言能力,积累百科知识,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  【关键词】同声传译;预测;图式理论  一、引言  同声传译不同于其它口译形式,要求译员不间断地将源语译成目的语,并在原语结
【摘要】英语教学作为已在中国开展了几十年的的一种教育,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虽然其不是我国官方语言,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它其实也夹带了诸多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意识形态,随着语言教学一起灌注在学生们的教育中。然而在国内,语言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并没有被人们重视,因为我国目前还是应试教育占据主流。本文中,将从教学主要内容、方法、媒介、建设等方面,阐述如何将意识形态完整地嵌入英语教学
【摘要】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学生的英语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寻求阅读理解教学模式上的突破,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  【关键词】初
【摘要】英语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促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周明红(1974.02-),女,汉族,惠安青山中学任教,中学二级教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
【摘要】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作为学生,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都会无条件的学习。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很多学生上大学后还是坚持学习,等毕业以后逐渐的把曾经几十年的努力还给了老师,客观的来说,实在是可惜,如何才能使学生把这门语言知识转化成终身的技能,永不放弃,坚持不懈,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不仅仅是停留在应付各种考试的层面上,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