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ychang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涵义
  
  所谓职业生涯,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规划好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它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从现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要求,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使自己满意的职业规划。[1]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多万。到2005年,招生数量已达到近500万。招生数量之庞大,同时也意味着众多毕业生要一齐“抢饭碗”。2006年两会期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有495万大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以此推算,加上新增加的495万,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2]就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经预测,2007年广东大学生就业除了本地高校近20万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本省生源的异地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7万,比2006年增加至少5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3]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如果不懂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就容易削弱在就业上的竞争力,造成无法就业或盲目就业。例如,我们常在大学里碰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很少,甚至从不考虑就业问题,他们以为在大学里学习好就行了,就业是毕业时才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到了毕业时就一片茫然,乱投简历,乱挤热门。他们开始一片雄心,自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非高工资、高职位就不干。后来,当发现眼前艰难险阻,就丧失就业信心,长期失业在家,或有病乱投医,只要有人招聘,零工资也行。如此盲目地就业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某些工作,或并不喜欢从事某一行业。因此,在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发挥个人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规避未来风险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是否失业,不知道就业后是否失去饭碗,不知道企业是否持续盈利,经济是否永远发展等等。总之,我们面临着未知的就业风险和人生危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十分必要,它就像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首先,职业规划为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即有一个确实可行的规划,你的奋斗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并从点点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为你的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无疑赋予你学习的动力,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其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各个岗位的人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成为职场公理,如果缺乏对自身的规划和培养,就很容易被新鲜血液和强者所取代,相反,只有明确好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并编定相应的工作和培训计划,才能促使自己在职场上不断强化实力,顺利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降低职场上的风险。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是未雨绸缪的重要手段之一。
  
  3.国外重视职业规划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在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学习,然后考入理想大学,对人生的规划几无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规定的方向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人只是享受在与中学艰苦生活的极大反差之中,安逸而迷茫地过日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到了临毕业时才猛然惊醒,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感和危机感,而此时,面对大学以来漫无目的的生活,他们便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对走入社会只能感到一阵无奈的心寒;或者有一些人在进入大学时踌躇满志,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到就业时也只是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已开始,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而在我国,职业规划才刚刚起步,相应的服务组织也极为匮乏。以高校为例,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上还较为迟钝,也很少有高校把职业规划当作大学生的必修课来考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机构与服务设施,这必然也造成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可以看出,与国外的措施比起来,我国的在就业指导上还十分落后,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造大学生职业竞争力
  
  1.根据兴趣,确立志向
  明确我想干什么?选择一份职业,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热情,不致于让自己后悔。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曾说过: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适宜度有极大的关联性。对职业有较大热情的人,往往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创造最佳业绩,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职业失去兴趣的人,在岗位上必然作不出大的成绩。因此,确立志向是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极大地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道路的顺畅与否。
  
  2.明晰自己,准确定位
  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主要包括性格、气质与能力三个方面。
  性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较大。性格是复杂的,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处世冷静,通常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态度和行动,这种类型的人比较适合做研究工作;情绪型的人通常易受情绪左右,常用情绪来评估一切;意志型的人有较强自制力,坚定、果敢、积极,行动目标明确,比如运动员。当然,也存在各种意志都有的混合型。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此外,性格也会对职场上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而懒散和缺乏责任感的人则相反。
  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受环境影响小,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性快而强,直率热情,这一类型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表情丰富、乐观亲切,适合演艺事业;黏液质沉着冷静,思维、顽强坚韧,适合从事需要耐力和细心的职业;抑郁质胆小、忸怩,易受挫,这类型的人就不适合搞公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胜任某种工作的技能,通常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例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对一般的智商水平要求比较高,而一些职业如歌唱家就主要需要音乐这一特殊能力,对其他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种职业,其不同层次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既要依据自己的能力类型来确定职业,也要量力而行,来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
  
  3.实事求是,确定职业目标
  我将来要干什么?目标,是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目标,即使满怀热情,也只能像一个无头苍蝇般乱撞。在确立志向和自我评价后,就需要确立职业目标了,即我适合干什么。而兴趣志向和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评估又反过来为确定职业目标提供了依据。职业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分步骤进行,即确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实事求是,否则就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竹篮打水一场空。
  
  4.按部就班,采取行动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的各个阶段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定相应措施来实施计划了,没有针对性的行动,目标设计得再完美,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这种行动实际上也是达到人职匹配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其计划需要具备全程性,要考虑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特性,培养可能从事职业的相关素质,从而加强就业竞争力,例如入学第一学年,应当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第二学年,设法尝试某些职业;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尝试,确定职业方向;第四学年,增加与职业方向相应的知识积累,培养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规划应当全员性,即所有人,包括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学生努力打造自己,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5.不断反馈,及时调整
  客观事物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相应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会陈旧而被淘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反馈,对原有计划定期进行评估,总结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修正与调整,尽力完善计划;二是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计划,这时原有的计划需要适应环境需求,灵活变动,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或发挥最好,所以这时进行调整也是有必要的。反馈调整是对计划的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计划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指导性和可行性。最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
  短兵相接,勇者胜;职场竞争,有规划者赢。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早做规划,做好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张毓雄,汤跃跃.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设计适宜的职业生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2]贡时,潘政.五项措施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扬子晚报[N],2007-03-15.
  [3]团广东省委.首届“金钥匙”——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启动[EB/OL].中国共青团网(www.gqt.org.cn),2007-05-30.
其他文献
博客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使用新技术为人类交流所提供的便利性,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书写载体。这种网络工具以其开放、共享、自主管理的特点,为不同思想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博客行为的定义    博客是英文Blog(Weblog的缩写)的中文译名,即“网络日志”。目前网络上流行的一则关于博客的简洁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
期刊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状态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追求。    塑造“和谐”的青年    和谐社会的“和谐”总的来说包括人与自然
期刊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似乎正印证着国外的一项研究:改革方案被采纳后,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模式。也逃脱不了一个现实,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课程编制的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实施。这诚然与课程计划、实施策略、课程评价、实施主体以及实施理论研究有关,但教师的职业倦怠必定无法与之脱离关系。为此,笔者于2007年初在湖南长沙市、
期刊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渐被引入到各学科教学工作中来,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将原来的“死”教材转化成了生动、直观、具体的全新形式。从而也就形成了当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比较流行的“视、听、说”教学模式,同时,网络教学也在越来越多地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实现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入学时一般都已经过了7年左右的英
期刊
沟通,是指沟通主体将信息传递给沟通客体,并获得预期反馈的整个过程。沟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对于信息交流、感情传递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学生能否有效沟通,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整个人生,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属于学生的特殊群体,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因此,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期刊
前言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标志。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高达21%,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实现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如何实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全班同时步调
期刊
教学团队是少数围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学工作者的群体。教风是一个群体概念,“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教学团队是提升大学教风的有效途径。    教学团队是培育优良教风的沃土    教风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教学
期刊
信息化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从事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切感受到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进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必要性    在当前信息工程高度发达的社会形势下,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和日臻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完全实现网上阅卷、网上投送电子档案、网络远程录取;自2004年起,研究生招生工
期刊
一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社会劳动时间较过去大大缩小,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时间里开展怎样的活动、如何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闲暇教育”也进一步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简单地说:闲暇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教育。它主要培养人们对闲暇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学会选择和评价闲暇劳动、确定闲暇行为目的和标准等方面的能力,提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与时俱进,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陈至立要求各地各高校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