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毋庸置疑。作为基石之基础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然而在无形中被赋予预科式的使命。与此同时,往往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的评价标准。甚至在论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实施单位或研究主体似乎只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了,所有大学都不能成为基础教育的标准。教育是一种过程,人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善基础教育独立价值缺失的现状,提升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水准,不再仅仅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了。因此,有必要从基础教育学校的视角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实践性探究。
  
  一、基础教育学校“高素质人才”的研究视角
  
  1、人文教育:高素质人才的生态环境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第二种是关心重视,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三是能否对你所关注的人或事奉献出自己的一点价值。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就应该关注人作为生命创造体的自由全面、个性化发展并能提供阳光充裕、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的人性化生态环境。那么,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中国历来不缺乏伟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但是缺乏与新思想结合、扎根的土壤。”《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著者冉雄飞论及的“土壤”,也正是人自由发展、价值追求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学校教育而言,人文教育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生态环境。
  学校在彰显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有多种措施。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人性关不。“让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成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理念。宽阔的操场、舒软的草坪、敞亮的教室,这都是学生自由生活与学习的生态空间。第二,“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追求卓越”学校文化的构建,影响着每位教师课堂文化的构建,并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故此,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将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素养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第三,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学校开发的系列校本教材《读经》从小学一年级就作为人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将其确定为培养“中国灵魂”的核心课程之一。第四,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必须将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编制《高素质人才培养管理手册》,指明了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第五,全员成才教育,不排斥、不歧视人、不筛选人的教育。学校不因学生的肢体或“智力”有那么一点问题,就被排斥在校外。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让其参与学习好的同学的课外活动,不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不将学生分门别类,不给学生贴标签,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与认可。
  2、课程统筹: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历程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课程,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认知发展论与学习层级论给学校的启示是,从纵向或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上改革与开发课程。课程各要素的统筹须遵从衔接性原理——衔接就是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整合——学科内容与学习单元的顺序关系是垂直关系,课程内容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则是水平关系。一般来说,“年级越低越适合心理组织,而年级越高越适合学科的逻辑组织。”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科关系的统筹、学科内容的统筹、学生个体经验的统筹”三个层面。“顺性适道,和易以思”,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及衔接性,将教学设计及教育实施“序列化”。
  譬如,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思维发展的衔接性,还应充分考虑到价值观与态度的形成和情感滲透。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科学,还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另一方面,不仅要解决认知与行为上的道德,而且应把追求真理、奉献人类和团队精神等道德规范渗透其中。
  
  二、实践性探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高期望策略:基础教育学校的独立价值
  基础教育学校的独立价值,在于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命意义,还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关注。学校的独立价值,是以全体学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管理手册》为载体呈现出来的。学校不仅整合家庭教育的力量,为学生做好了个性化发展规划,而且也列出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公式:高素质人才=全面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科特长+扎实科学人文知识。“手册”制定了以上四项的评价标准,并实行有晋级程序的“四张证书制度”考核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一学期晋级一次。“手册”实质是“发展性档案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与强化,注重引导与改进。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判断力。“手册”成为了独立的价值标准。“五个一素质工程”则是知识教育以外的能力培养措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发展性学力及创造性能力,即每一个学生一个管理岗位,参加一门选修活动课,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实施一个研究课题,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高素质的核心是高创造性,然而教育是一种过程,高素质人才培养也需要处于高期望的独立价值中渐行进化。
  2、高绩效策略:基础教育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为了追求学生的成功乃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价值,很多教育工作者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群体或组织,而更有助于鼓励个体和组织发展的氛围就是“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校长除了构建组织的共同愿景并作出系统发展规划外,还得和群体实现意见达成、观点分享和责任分担。只有这样,学校才是有效的校长领导,才会有方向感、顺序感。也正是学习型组织和团体促进了许多出色的高绩效学校的发展。高绩效学习型组织建立后,榜样示范和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改变了人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高标准策略: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
  高绩效的学校虽然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但是并非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唯一标准。印度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也曾指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学校积极创设一个富有生机的教育,为师生提供持续系统而有序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学校坚持课程、课堂、德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制订了主干学科的校本课程质量标准,并按标准实施教学和质量验收,从而推进国家课程校本质量标准化。实施特长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保证每天至少一节活动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创造。遵循“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道德认知发展原则。通过情感体验、对话互动、学科渗透、文化浸润等形式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文明礼貌、有道德修养、有大家风范”的“有道德的现代人”。强化实验动手能力,不偏废艺体、科学、劳技等课程。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探究,涉及到基础教育学校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以下诸多方面是不能忽视的: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生态环境、培养创新型的校长和教师、统筹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方式、培育学习力和健全人格、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不得不说明的是,即便改善了单个基础教育学校的主体价值落后的现状,提升了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水准,也有可能陷入乌托邦主义。所以,基础教育学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正视学生作为人即为创造体本身的主体价值和生命在场,同时,需要共享协同的开放态度、宽阔的视野以及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他文献
一、 近视的发生  我们来看看一些小学生的现身说法:看书写作业的时间太长,周六周日也要上辅导班,没时间让眼睛休息。家长和老师都只关心学习成绩,近不近视无所谓。望子成龙、分数成为命根儿,使得家长与老师巴不得孩子除了睡觉以外都在学习。好孩子在许多大人的印象中只有两个字——用功!到头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年轮似的眼镜,诉说着一双双纯洁双眸的“久经考验”,记录着一段段被题海淹没的花季童年。  当学生用标准的
期刊
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之走上健康的轨道,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就要首先确立科学发展观,摒弃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比如在德育工作中,不实事求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凭主观愿望、意气用事。不把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等问题成堆,矛盾激化了才着手处理。不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是搞一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做一天和尚撞
期刊
对于语文来讲,研究性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  在为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这种新的课程中教师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
期刊
摘 要:活动课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内容、适合于活动的课型,要新老教法结合,扬长避短,不能千篇一律地活动。安排活动课还要兼顾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上的科学合理。预习环节切实地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在第二堂课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注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形成;第三节课要做好知识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  关键词:活动课 巩固 延伸    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流
期刊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我谈几点看法: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加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
期刊
在地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课堂压抑、沉闷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維,让学生在思考中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1、“
期刊
幽默源出于拉丁文Humor(原意是动植物里起润滑剂作用的液汁),今引申为语言交谈的润滑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具备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水平,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   在教学实践
期刊
新的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科教育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其次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再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精辟概括了语文学习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精心构思,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各种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实现阅读教
期刊
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