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潜规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化、社会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即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潜规律。说明了只有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才能冲出传统链条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 小说 文化 社会 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鲁迅是五四时代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化伟人,正是有了他,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一种凌雪傲霜的风骨,一种所向披靡的真实与震撼。在塑造了一个个小人物哀怜的故事后,他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可贵而又永恒的社会发展规律,即文化、社会、人格三者互为因果,并构成了超稳定的“铁三角”。当三者处于良性循环时,社会发展前行;反之,社会停滞不前。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过去、当时甚至对于民族的未来也至关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历程,无不受到文化、社会、人格三大要素的制约。
  人格,即“人的素质”,它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需求倾向、交际技巧、知识结构和水准组成的系统。在鲁迅小说中,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现行秩序的维护者和共谋者。他们始终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并以此为标准奉劝、衡量他人。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离婚》中的七大人和慰老爷;第二类是反抗封建专制的“狂人”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发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和“救救孩子”的呼声;《药》中的夏瑜在狱中宣传“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阿义打嘴巴,茶客们也视他为“发疯了”;《孤独者》中的魏连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第三类是愚昧麻木的民众。《药》中华老栓们的精神荒芜与愚昧;《孔乙己》中看客们的冷漠与无聊;《故乡》中闰土在物质贫穷的背后更有着精神的贫困和麻木;《阿Q正传》更是描摹病态人生的精神病态的雕塑。通过鲁迅小说,我们看到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奴性、愚昧、麻木、残忍、虚伪、盲从、自欺欺人等。“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中奴才所要求的并不是彻底改变现行秩序,他们所希求的充其量只是有限地改善现状。因而他们使用的手段,绝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而是祈求主人的恩典和施舍。”鲁迅创作小说抱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用意在“揭露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文化是一套符号系统,是人类几十万年勇敢求索,辛勤耕耘的结晶。人类凭借自己的智能和语言,把一点一滴的收获、发明、创造积累起来,传递下去,汇成了知识宝库。中国经历了千年灿烂的文明,在近代却黯淡了下来。当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迅猛发展时,中国却依然滞留在落后的传统文化中,如鬼神学说、尊卑等级、子嗣香火、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观念已深深根植于国人的灵魂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甚至于超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祝福》中的女人彻夜煮福礼,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故乡》中的闰土拣了香炉和烛台来寄托希望。即使不识字的阿Q也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同是读书人,一旦高中,便飞黄腾达,人人敬畏;而没有考中的,便受到人们的嘲讽、奚落。
  社会是一个规范化的人际关系的系统,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栖身之地。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社会、团体都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社会。社会形态间的差别就是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差别。不同类型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上下关系、长幼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就是一张特定的规范化的关系网。当儒家文化走向中国思想舞台的霸主地位之后,中国社会就逐步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序的等级结构,等级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无所不在,并被强调到不容置疑的地步。这样,尊卑问题就成了全部人际关系的聚焦点。
  文化、社会和人格,构成了一个相互连接的超稳定的“三角形”链条,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错综复杂。而任何一个人的行动又怎么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制约呢?怎么可能自己不负有某种责任呢?鲁迅的小说正说明:人的一切行动都被他自觉不自觉学到的知识、习俗、道德观念深刻地规定了。一个民族落后的文化环境势必会导致国民素质的萎缩,而落后的群体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
  首先以《祝福》、《孤独者》为例,说明文化、社会、人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祝福》是一出几乎无事的悲剧。对于祥林嫂的死没有人会悲痛,有的只是冷漠、冷嘲。勤劳善良的祥林嫂面对接踵而来的不幸并未倒下,那么,又是什么使她倒下了呢?因为,她受的精神刺激太强了,她情感上太痛苦,甚至崩溃了。而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两个丈夫在阎王那里争夺她)。在阴阳两界没有立足之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问题在于,对封建迷信,信则有,不信则无。可是,祥林嫂不但相信封建迷信,并因为它而痛苦,因它而摧毁了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可见,祥林嫂除了受礼教的迫害外,还死于自身的愚昧,死于缺乏反抗的自觉性。
  祥林嫂经历了怎样的不幸,她的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挣扎呢?封建迷信认为,女人不能第二次嫁人。谁再嫁人谁就得忍受残酷的刑罚,死后阎王要分尸给两个丈夫。祥林嫂并不愿意改嫁,她拒绝再婚并且逃了出来。在被抢去嫁给贺老六时,她进行了反抗,头都碰破了。她在极力维护封建礼教。按理,阎王真要追究责任,本该考虑到这一点,因为责任不在祥林嫂,而应该在抢亲的策动者——她婆婆那一边。可是,阎王并不怎样重视逻辑问题,这就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荒谬。任何女人一旦嫁了什么男人,就永远属于这个男人,丈夫死了,妻子不能再嫁。这就是封建礼教中的“夫权”。祥林嫂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她嫁给祥林就叫祥林嫂。即使在贺老六死后,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说明“女子从一而终”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根深蒂固。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祥林嫂的婆婆有权卖掉她,连四叔都无话可说。这不是有悖于神圣的夫权吗?因为还有一个族权:儿子是父母的财产,属于儿子的遗孀,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婆婆有权出卖媳妇。《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它的荒谬悖理。祥林嫂之死的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不在于其精神上的痛苦,而在于造成这种贫困、痛苦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相互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和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也相互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的婆婆)。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在祥林嫂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冷嘲,甚至连受害人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这正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因为构成祥林嫂对立面的不是个别人,而是她所处的整个环境,是代表强大的旧传统旧道德的势力!作者站在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高度,揭示了腐朽的封建传统意识扼杀健康美好人性的残酷现实。
  可见,落后的文化、僵化的社会结构、愚昧麻木的国民互为因果,构成了超稳定的“铁三角”,使得民族现代化举步维艰。那么,打开这一链条的突破点在哪里?显然是人,人的素质。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弊端,提倡“立人”。他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文化毕竟是人创造的,人不该做传统文化的奴隶。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孤独者》讲述了先觉者的悲哀和抗争。主人公魏连,一个觉醒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敢于蔑视封建传统的礼法人情,高擎着现代思想的火把的精神战士,竟然前功尽弃地做了杜师长的顾问,独立的精神战士成了屈从的功利奴仆。他的失业不是因个人才干和社会机遇的缺乏,而是源于社会对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精神追求所作的价值评判。他可贵的精神素质和极富现代意义的价值追求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习惯了传统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社会民众用固有的人性原则筑起了一道厚重坚固的精神障壁,在无情地拒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感”的同时,也把魏连役逼向了孤独难堪的生存末路!他于无奈和挣扎中当上了杜师长的顾问,走进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怪圈,在社会地位上升的同时,往往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严重失落。魏连役的生命遭际和精神抗争涵盖了中国近现代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
  由此可见,人无不受制于一种社会文化制度,僵化的社会结构扼杀了进取的人格。如果没有人的觉醒就没有新世界的诞生。但只有少数人的觉醒,旧势力依然强大,变革注定仍是要失败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愚昧的民众还吃“人血馒头”。《孤独者》中的魏连又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这些少数精神上的先觉者,最终被他们要反抗的人和所要拯救的人一起反对和迫害。
  三
  鲁迅小说《药》则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以“药”为题目,意味是深长的。它不仅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故事的中心线索,而且它启示读者,从不成其为药的人血馒头被落后群众当作药的悲剧里,探索什么才是医治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痼疾的“药”。《药》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采取了明暗双线的方式。一是华老栓这条明线,一是夏瑜这条暗线。作者巧妙地用一个人血馒头来连接这两个故事,革命者流的血,成为愚昧群众吃的“药”,两家的故事交织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作品在情节发展中,刻画了人物,并深刻地展示了华、夏两家的悲剧的意义。华老栓是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而又愚昧落后,他深信人血馒头可以救自己的儿子,至于谁的鲜血,为何流血,他从不考虑。夏瑜从事革命活动,并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民众都不理解他,不支持他。通过他,鲁迅揭示了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不发动群众,不宣传群众,不改变他们在封建愚民政策下所形成的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革命是不会成功的。《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它写出了旧中国人民群众的愚昧,控诉了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和残害、愚弄人民的罪行,揭示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唤起民众”的严重问题,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遭到失败的惨痛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药”。
  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丰碑。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为我们揭示的这一可贵而又永恒的社会发展规律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巨大。首先,对于过去而言,作为封建社会核心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霸主地位后渐渐显露了荒谬、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体制导致了萎缩的人格,落后的人格也妨碍着社会的发展。三者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近、现代积贫积弱的原因。其次,对于当时而言,鲁迅小说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即没有唤醒广大群众,孤军奋战注定要失败的。最后,对于未来而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鲁迅小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过去的故事,也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可贵而又永恒的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从改造社会环境、创新文化意识、提高民族素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孤军深入必然欲速不达。
  
   参考文献:
   [1] 朱美禄:《对“第三样时代”的呼唤》,《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
   [2] 何希凡:《历史的宿命与现实性的追求》,《名作欣赏》,2004年第10期。
   [3] 王本朝:《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1-22期。
   [4] 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张立莉,女,1978—,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范静,女,1979—,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绘画作品欣赏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如何欣赏,从哪些方面欣赏绘画作品,是欣赏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绘画作品,也就是教欣赏者学会用“点线面”去赏析绘画作品,给欣赏者带来一种别有意味的欣赏效果。  关键词:点线面 绘画 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
期刊
摘要清代乾嘉学者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群体,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超古迈今的成就。他们在学术研究之余,雅好书法艺术。本文考察了这些学者对书法的态度及其学术活动之余的笔墨实践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学者心中的地位。  关键词:乾嘉学者 学术 书法 余事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学者于治学之余,大多雅好书法艺
期刊
摘要现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在新世纪多元文化交融中,一直关注着设计本身的文化对话,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本土化设计风格。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并且努力创新,理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中形成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本土文化 设计风格 平面设计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图画书是一门视觉表现艺术,在造型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图画书中的造型艺术是艺术家根据故事情节,运用相应的材料和手法而创造出可视形象的艺术,其风格与表现手法随故事而变化多样。写实风格的造型是以自然中真实形象的比例、形态为基础而创造的造型,可分为现实的自然造型、超现实的写实造型和拟人化的写实造型。以儿童读者群为主的图画书用缜密、严谨的写实造型风格来表现画面非常适合。  关键词:图画书 艺术 写
期刊
摘要《不存在的女儿》中的戴维和卡罗琳,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呵护着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儿菲比。虽然两人对菲比的爱本质相同,却有着各自的心理挣扎。本文通过对戴维和卡罗琳与菲比相关生活片段的阐述,剖析了隐藏在爱之后的繁复挣扎。  关键词:人性 爱 《不存在的女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不存在的女儿》是美国女作家金·爱德华兹(Kim Edwards)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小说一问
期刊
摘要本文采取生态批评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从鹤苇意象的诗意观照,生态文化的古今对接,以及生态视角下双重角色的写作定位三个方面对王秀杰的《水鸟集》进行生态解读,以期有助于当代生态文学创作。  关键词:《水鸟集》 鹤苇意象 生态解读 写作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王秀杰的《水鸟集》是一部抒写性灵的生态文学文本,是洋溢着浓郁故土风情的情感独白。作者将自己对盘锦家乡的脉
期刊
摘要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新英雄传奇构成了中国当代英雄传奇文学创作的两大高峰,新英雄传奇在延续与借鉴革命英雄传奇创作方法的同时,在叙事模式上对革命英雄传奇进行了大胆地改写与时代性的融变。  关键词:新英雄传奇 革命英雄传奇 借鉴 突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革命英雄传奇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渊
期刊
摘要本文从狂欢化的时空、“民间化”的饮食、戏谑幽默的语言三方面,论述了阿成的散文随笔《胡地风流》的狂欢化色彩,并指出了作家渗透于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其浓郁的黑土情结。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化 民间 吃 戏谑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胡地风流》是阿成的一部散文集。随笔通篇写“吃”,并以“吃”来透射人情、世态。尽管作品间或渗透了时代的苦难意识,但总体上看,整本的随笔却涂抹上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柯云路以《新星》、《夜与昼》等经典巨著为国人瞩目。尤其是《夜与昼》,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描写社会生活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从小说的独特题材、艺术结构、语言风格、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形成当年“柯云路热”、“《夜与昼》热”的原因。  关键词:《夜与昼》 题材 艺术结构 风趣 感觉 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期刊
摘要张爱玲及其作品以持久的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影响不绝如缕,在港台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追随张氏创作风格的“张派”作家。亦舒作为香港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虽自称“师承于张爱玲”,对张的继承却不在标志性的“张腔”——绮丽繁复的意象和阴暗而疯狂的艺术世界。在上海/香港的“双城”背景下,她以都市叙事和女性书写,与张爱玲的都市/女性文本构成了某种对话。  关键词:都市叙事 女性书写 张爱玲 亦舒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