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公司:校企结合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探索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呼唤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高校学科性公司的创办成为突破原有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基地。以“北京理工雷科公司”为个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现场观察和深入访谈,总结和归纳学科性公司在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中的经验与规律,为探索高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优秀工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结合;北京理工雷科公司;高素质工程人才;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6.009
  1 研究背景
  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成为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而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科技进步与国家创新的瓶颈。据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2005年对83个跨国公司的调查,跨国公司在中国可以雇佣到的合格工程师比例只占到当年我国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0%,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是最低的。[1]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用人市场对工程师的需求却逐年增加,以致出现了“世界性工程师缺乏”的危机。[2]
  面对全球化市场中优秀工程师短缺与国外用人市场对我国工科毕业生的不良评价,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直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实践教育和工程设计环节缺失;学科老化,创新不足;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3]诸多问题,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处在改革的风头浪尖。2010年3月,教育部颁布《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倡导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呼吁校企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卓越计划虽然设想缜密,但调研发现它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尤其是在校企结合培养人才方面难以真正落实。如何突破现有教学组织制度的缺陷,寻找高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等学科性公司的建立,表明学科公司不但能够为所在学科和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而且可以突破校企结合的瓶颈,在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方面发挥巨大的潜在优势。本文以北京理工雷科公司为个案,探索学科性公司在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以期对校企结合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提供借鉴。
  2 研究回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工程师培养方面,继美国“合作教育”、麻省理工牵头的CDIO理念、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成熟的工程教育模式外,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可以看作是与高校与企业结合培养高级工程师的成功案例。
  北京理工雷科公司成立于2009年底。它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雷达学科50多年发展的资源优势,得益于中关村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致力于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在成立后的短短五年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就雷科公司创办的个案来说,与其说它是当今理工科大学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式,为学科发展寻找创新机遇的结果;毋宁说它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继承本校的高等工程教育传统,将教育、科技与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4]与当今国防需求使命的结合使然。 [5]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年,徐特立在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二任院长时,依据陕甘宁边区创办理工高等教育“一穷二白”的状况,结合自己对科学教育、自然科学研究、科技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构想,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主张,并将其确立为延安自然科学院发展的方向。[6]回顾历史,北京理工雷科公司的创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需求,面对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将科研知识创新、雷达技术成果转化与本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完美结合的大胆尝试。它不但实现了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自主创业的梦想,也使学科专业发展突破了原有的组织制度限制,成为一个集经济效益、知识创新、技术成果项目化以及优秀工程师培养孵化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组织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限于篇幅,本文尝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入挖掘它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经验与做法,以求教于国内外同行。
  3 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
  3.1 研究方法
  以北京理工雷科公司为个案,采取深入访谈与实地观察结合的方法,选取雷科公司依托的学科点——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部分在读大四本科生和参与雷科公司工程项目团队的在校研究生作为观察对象。访谈对象选取学科点责任教授和公司经理各一人:他们是雷科公司科技委主任、雷达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涛和集成电路研发部的部门经理杨柱。学生主要采取实验室观察(雷达实验室和研究生上课的教室)与随机访谈的形式,从雷达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15名学生进行了小组访谈;从两届在校硕博研究生中随机抽取博士生3人、硕士生5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征得师生同意进行了访谈录音。本文主要基于我们对研究对象亲临现场的观察、随访,以及对所选师生的深入访谈而成。
  3.2 分析视角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卓越工程人才素质结构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主要借鉴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对工程人才素质标准的研究,依据CDIO工程人才标准和“美国工程师2000”中工程人才的评价使用标准,结合本领域的已有研究,将卓越工程人才必备的素质概括为五大关键要素:深厚的工程基础知识;熟练的工程操作能力;敏锐的产品市场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持续的主动创新精神。从这五个基本维度,揭示学科性公司通过“课程—项目—产品—市场实现”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的特点与规律。
  4 研究发现
  4.1 课程与项目结合,夯实研究生的工程基础
  宽广深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CDIO大纲和国内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基本工程知识的掌握作为工程师必备的要素,足见它对工程人才成长的必要性。   雷科公司(雷达技术研究所)所属的一级学科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生的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其研究生培养大纲明确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通信科学、信息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根据大纲要求,落实培养计划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夯实学生的工程知识基础,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面向学科领域的前沿。除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外,雷科公司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有6门:近代信号处理、雷达系统导论、多抽样率信号处理、信号时频分析及应用、高速实时信号处理器结构与系统、高性能DSP系统软件技术。雷达学科的责任教授认为,“安排这些课程目的在于引导雷达研发技术领域的学生走向该领域的最前沿”。在研的二年级学生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精专,对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提升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7]
  除注重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外,雷科公司在培养学生方面突出的特点是训练和养成工程人才的技术基础,强调学生接触工程项目必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养成,及其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并在项目中对学生集中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做事的实际能力。
  针对被录取的一年级研究生本科阶段“动手能力差、操作经验少”的特点,雷科公司每年利用暑期对新生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公司负责人称为“补课”)。培训的内容丰富,训练紧凑集中。“芯片开发流程”是专门针对暑期“补课”的硕士新生设计的“小项目”,其目的在于集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由校外具备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项目负责人承担。“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授课形式灵活,与实践紧密结合,更能够引发同学们动手的兴趣,便于快速掌握基本流程的操作技巧”。[8]与原来研究生培养不同的是,雷科公司在高度重视研究生工程基础知识,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了解学科前沿的同时,还十分注重通过真实的项目流程,训练研究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真刀真枪地通过做项目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工程基础是非常扎实的”。[9]
  4.2 在项目中学习,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当今,国内外用人单位对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科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训练不足的批评一针见血,校企合作难以落实又致使工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种种压力说明工程人才的培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因此,如何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
  通过观察与访谈我们发现,在设计与训练学生的实践环节方面,雷科公司具有突出的优势。北京理工大学的培养方案规定:指导教师负责讲授或指导学术型硕士生学习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实验等相关技能训练、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并由导师负责考核。这种规定给了各学科以自主设计课程很大空间。据此,参与雷科公司科研项目的学生,其毕业成绩、课程学分与项目设计都与实践密切挂钩,项目实践在培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考核要求非常严格。教学中设计项目类课程,并通过项目培养与考核学生工程能力的做法,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时间与能力训练。这也是学科公司优于传统学科专业封闭式培养的关键所在。
  雷科公司的老师们根据项目产品对于工程师工作能力的素质要求,对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专门设计,并在培养过程中遵循基本的步骤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训练,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这里将这一模式概括为“工程实践能力流程训练法”,见下表:
  “流程训练法”依据工程项目完成的顺序,设计每一步骤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任务,要求学生在做中学习、通过做项目而掌握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将动手实践贯穿全程,由此,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实践训练并最终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这种训练流程突出了工程教育实践性的本质要求,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帮助,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对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起到关键性作用。
  4.3 围绕项目研发,训练学生的产品市场意识
  高素质的工程人才并非仅限于埋首于实验室象牙塔中的科学家,而是更多能够把科技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业成果的工程师。工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工程教育中,除培养学生的知识、技术、实践等基本的素养之外,还必须让学生学会理解市场、把握市场,提高工程师在市场中生存竞争的意识。正如曾兴文等所说:“工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试验操作和验证能力,应该是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实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如此,市场意识对于当代高素质工程人才尤为重要。” [10]
  在产品市场意识的训练培养上,雷科公司发挥了它作为企业的特色和优势,访谈公司项目经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受访的杨柱经理指出:“没有实践经验的学校老师带项目的最大的问题是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和人员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导致学生马马虎虎,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中近乎苛刻的要求”[11],而作为企业的雷科公司,恰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针对学校教育中缺乏工程项目和产品市场等真实环境意识的缺陷,雷科公司在研究生培养中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施对学生的特殊训练:
  第一,给学生分配实际项目任务,让他们参与产品开发实现的流程。雷科公司的研发项目,需要投入市场,并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因此,参与者实际上要考虑的不仅是实验室器材的价格,而是整个开发流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即需要关注“计划开发—评审—质量体系保障—成本意识—市场需求“整个产品流程,它对于训练学生的市场产品意识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传统的学校里,学生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训练。[12]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过度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参与工程师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因此,学生的产品市场意识难以得到训练。
  而在高校创办的学科性公司中,以项目为中心的训练恰恰是公司教学环节必备的实践环节,导师们不但对学生严格把关,还将项目实现的过程与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的奖金补贴挂钩,从而“奖优罚劣”,让学生体验到“好的项目研发与实现”会给公司与个人带来“好的经济回报”,让学生真实地体验 企业项目完成与产品实现过程的乐趣。这种来自工程实践项目全过程的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体验训练,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无法模拟的,因而,它带给学生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其次,加盟雷科公司团队的教师队伍之中,相当数量的教师是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是,他们都有着明确的产品规范和进度意识。在欧美工科院校,工科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工科教师大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他们基本没有经受工程实践体验的机会。这样的教师授课,必然产生“从理论到理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学生的市场产品意识无法得到培养。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中国工程专业教师等效性意识欠缺,工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工程创新能力很弱,工程实践能力被忽视。”[13]而这种缺陷,却在雷科公司得到了充分矫正。
  调查雷科公司教师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可知,仅集成电路研发部门,10年以上工程师1个, 8年以上的工程师3个,2年以上的6个。此外,日常还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解答学生在项目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教学过程是通过有工程经验的老师分层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产品的开发,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而实现的,这对研究生熟悉产品研发流程、建立市场意识,产生了极大的现场效果。
  4.4 通过团队合作,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多学科以及复杂性,大部分工程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成为工程人才必备的素养与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工程项目的实施,从设计研发,到投入生产、最终投放市场,环环相扣的复杂环节都需要团队力量的协调合作。如果工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与沟通能力,无论对工程人才自身还是对工程建设将是巨大的缺憾。然而,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就业市场都将毕业生的“团队意识”要求放在了首位。因此,雷科公司实行“合作式互动机制”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
  所谓“合作式互动机制”是指以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通过构建交叉团队、课程团队、项目团队等多样性的学习团队,利用课题调研、案例分析、混合讨论等学习方式,在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与导师之间展开的互动沟通、及其通过共同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所形成的互动关系[14]。
  以不同的学习任务构成的团队,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并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实现项目产品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不再拘泥于书本和个人实验,学生与导师、队友的互动范围得以扩大、互动形式更加频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研究生不断积累经验,调整态度,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合作品质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成员基于一定的环境共同学习,共享学习资源,分享成功体验和团队创造的乐趣,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与科研任务,建立起相互促进、积极和谐的人际联系,进而形成了较强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氛围对研究生自身和团队的共同成长都极为有利[15]。访谈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在雷科公司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沟通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这一点在我们对毕业生的电话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
  4.5 鼓励创新与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性公司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科教学“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薄实践”的偏颇做法,形成了一种“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向传输与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沟通互动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科技成果的享受者,而是参与知识创新和项目实现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者,是自我开拓与主动发展的主人。因此,学科性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吸引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平台与基地。
  学科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公司的任务远不止于创造经济效益与培养人才。创新、发明并将成果成功地推向市场,服务于国计民生,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而将创新收益回馈学校与所在的学科,用于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再创新,永远是公司寻求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由此可见,在学科公司的氛围中,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动接受新知识,并致力于产生新成果、主动践行企业目标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而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是工程师最可贵的品质之一,这是当今学校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部分。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深入观察和多次访谈,我们认为学科性公司最大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它将“产”、“用”、 “学”、“研”紧密结合,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从而实现了四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研发和工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学科发展和工程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首先,实现了“产”的功效,利用生产过程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将实践过程与效益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分享产品收益,并将收益用于学生的奖金和津贴补助。其次,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导师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训练,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而学生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书本知识的运用范围与基本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第三,提供了“学”和“研”的平台。在研究方面,理工雷科公司主要依托于学校在本学科深厚的科研实力而不断取得科技创新。因此,它一方面在“研—产—学—用”中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又通过此过程寻找人才培养的不足,发现学生潜在的创新与发展动机,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北京理工雷科公司成立五年来,除了在科研成果、新产品研发以及产品增值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外,她在工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首先,它为工科研究生设置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各种参与科研开发项目的机会,提供了完备齐全的实验设施,以及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导师团队。它主要从企业对工程师使用的角度强化了工程人才的核心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与训练步骤,对于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市场意识训练、创新能动性激发,以及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具有奠基之功,对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此外,学科公司主要借鉴了现代产权经济制度的安排并强调学科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是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优势学科探索实施“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是在当今校企合作难以实施的状况下,高校主动创办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功实践。
  然而, 这种探索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因其出现的问题而遭受了一些质疑。例如关于学术资本主义的讨论。反对者将学校参与盈利活动的行为视为对大学神圣使命的背离, 认为在市场导向的引导下高等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会发生改变。本文认为, 这种质疑之声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人们对工程教育领域的密切关注, 反衬出学科性公司创业成功之后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学科性公司无论作为公司运行还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历史尚短。但并不因为如此,其探索就会失去现实价值。相反,这一模式值得工科院校中成熟的学科去学习与借鉴,因为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致命缺陷,解决了校企结合的现实难题,它将教育、经济与科技三位一体整合到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实现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与激励人的内在动机与创新兴趣的结合,培养了研究生技术创业及其经济价值实现的激情,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北京理工雷科公司所在学科责任教授曾涛和杨柱经理的大力支持,他们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并安排研究生干事提供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等相关文献;派研究生助理带我们参观了公司的项目训练基地与研究生实验室,并提供了各年级学生的访谈名单。特别是杨柱经理在口头访谈后,专门就访谈提纲以电子邮件回复作答。他对雷科公司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负责和严谨高效的企业家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向雷科公司的曾涛教授、杨柱经理、研究生干事和接受访谈的同学们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Diana Farwell and Andrew J. Grant.China’s Looming Talent shortage.[EB] The McKinsey Quarterly, 2005 Number 4.http://www.docin.com/p-2133424.html
其他文献
华夏传统社会的一大弊端,就是封建礼教思想长时间浸淫毒害着鲜活亮丽的女性。极其严酷的专制制度下衍生的神权、君权、父权、夫权,成为禁锢妇女身心健康发展、美好人性释放的罪恶桎梏。直到帝制瓦解坍塌的时代背景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震撼爆发,被启蒙、被唤醒的一代青年女性渐渐地走入新文学作家的宏大视野,猛烈地批判压迫妇女、束缚妇女、剥夺妇女社会地位权益的呼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则是那
由财团法人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与文讯杂志社合作共同推动的“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票选活动已于日前完成。作为“小说引力:华文国际互联平台”中的首发活动,台湾长篇小说推荐作品的产生是相当慎重的,它先由《文讯》审慎地统计整理出2001~2015年间出版的404部小说资料,提供五位学者专家就此初步筛选出101部作为票选基础,再由各世代作家、学者、编辑、出版专业人士共同投票,循此产生最后的推荐
摘要:在SSCI的文献数据中,同一专著或文集类在被引用时题名、版本年份及作者名拼写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使其具有一致性,本文提出了对引文数据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对文献数据进行文献和作者共被引分析,分别获得重要文献和作者的列表;对文献名和作者名按字母排序,找出同一文献不同的题名和出版年份以及同一作者名的不同拼写,利用“搜索”和“替换”功能对引文数据进行修改。经过对引文数据的预处理,共被引网络中的重要
“岛屿”是个非常独特的名词,既非僵硬的国族符号,亦非泛政治化的情感动员。“岛屿”作为一种历史地理的指称,潜藏了在地思考的逃逸路径,跳脱省籍,无关统独。  《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是今年台湾纪录片的一大“奇迹”,原本以为是诉诸小众的文学家影像传记,却出乎意料地引起热烈回响,放映档期一延再延。六部纪录片,选择了六位年过六十的文学大家,由五位优异的纪录片导演拍摄:杨力州的《两地》拍林海音,陈
摘要:现今校企合作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界合作案例,探明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对未来校企合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重要期刊上的学术文献,从国家、作者、关键词、学术机构等多个方面对文献样本进行计量研究,并以表格和可视化网络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多处于教育与科技领域,国际上的研究则主要分布在
摘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性技术知识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体系建设关注热点。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理论分析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与国立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型高校知识协同创新、与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创新链上的断裂带,以地方综合科研机构的视角构建出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以中试熟化为核心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服务体系;全链条 
2020年8月29—30日,第三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在浙江长兴召开,大会紧扣国家战略“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链接、共生、成长”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时代科普场馆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新格局,促进科普场馆服务、功能的创新转型升级,助力推动长三角率先发展、高质量發展、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来自联盟成员单位近百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交流和圆桌会议两项活动,并围绕“疫情时期的科普
摘要:探索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为正式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提供决策支撑。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从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主题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结果揭示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已拥有一批高产机构和高产作者;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围绕着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创新绩效、经济增长和专利战略、专
放一条糖包搅拌咖啡  装罐,收起城市喧嚣  回溯水草浅溪  原乡的大肚鱼群游来游去  其中一只是你吧  过了平交道  糖厂还存几分风貌?  远处的五分仔火车是回不来了  近处残存的轨道  草写两条平行的荒凉  看蔓藤篆写空屋四壁  风撒野  亂读你伫足的沉思  一尊观音流露母亲的神采  泛起曙光在眼中荡漾  默立心上  相伴就学就业的长途  秋来借问萧瑟厚几尺?  和式宿舍的门柱宫灯  还要沉睡多
摘要: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企业不断扩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当前学界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硬件开发,技术革新方面,而对于其给一线工人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本文以湖北省东风汽车制造集团乘用车公司为例,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对工业机器人对一线工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案例分析;工业机器人; 一线工人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