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其思考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怀化学院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和半年后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以及就业区域等数据分析及其思考,对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四点建议即高校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融合;促进第三部门成熟发展,政府实行适度政策倾斜等。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怀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5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 after the fifth year,and the nature of the employment unit, and the employment area of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Major for Huaihua College, we have four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at 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ractice innovation; the team of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teachers should be built, and theoretical curriculum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practice teaching; the third sector mature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policy to help them.
  Keywords: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majo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Huaihua College
  自1999年秋季由東北大学、云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走过18个年头,也算“成年了”,但一路走来,对该专业的“质疑”声音未曾停过;更为警惕的是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2014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连续5年被列为黄牌专业进行预警,但2015和2016年该专业不再出现在红牌和黄牌专业预警的名单之列①,说明近2年来的该专业办学质量、学生竞争力、社会认可度、毕业生就业率等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的“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量最大的前50位专业的就业率变趋势”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27位,2013、2014及2015届就业率分别达到90.6%、92.3%与92.0%[1]。那与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比,地方本科院校中的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到底怎么样?文章基于怀化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5届毕业生的数据分析,探究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而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提高该专业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以及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5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5年9月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到2017年6月已有9届毕业生。为真实呈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对2012-2016届的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半年后就业率
  资料来源:根据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2016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表整理而成。
  从表1可知,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5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9.93%;但半年后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即5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3.86%,而且怀化学院该专业2013、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34%、96%,高于全国的90.6%、92.3%近4个百分点,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91.75%略低于全国的92.0%。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毕业生就业去向
  表2可知,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5届毕业生平均68.06%以上去了企业单位,2014届高达76%,而去事业单位、考上公务员、升造留学、去基层发展的平均分别为8.62%、2.13%、5.62%、2.75%;另外该专业学生2010、2011、2012级都有学生在校期间参军入伍,同时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多,这俩项加起来5届毕业生平均为6.48%。根据表2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专业对口率问题,去企业单位是不是会冲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与该专业设置的初衷相违背?同时更值得警惕的是,没有一位毕业生选择到非政府组织或公益性组织工作;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去企事业单位、考公务员和升造留学外,还去了基层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另外还包括参军入伍和自主创业等,这是否说明该专业毕业生是宽口径的就业选择?   二、毕业生就业区域
  从表3和表4可知,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地区主要是湖南省,以2012年(2016届)和2016年为例,该专业在湖南省的招生计划分别为76和68,分别占当年招生人数的76%和75.56%,而2012-2016届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人数平均为52.04%,占一半以上,就业省份第二的是广东省,5届平均占了23.47%,其余省份和地区5届平均不足15%。从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和访谈可知,就业省份或区域选择主要影响有两个:一是父母希望子女的工作单位离家近点便于照顾,或者是毕业生想呆在父母身边,不想去竞争激烈或就业压力的大城市;二是选择机会多、具有竞争力的沿海发达城市,给自己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
  三、对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一)去企业单位就业是不是专业不对口
  目前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各具特色,比如云南大学是“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而东北大学是“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领域从事管理或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怀化学院是“能胜任党政机关、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区、公用行业等公共部门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以及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初衷是培养公共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但中国的现实是:一是中国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二是公务员或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实行的“凡进必考”机制;三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因此,对于招生规模较大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毕业生选择人才需求较多的企业是现实必然,从而只要培养社会需求和能被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就不存在专业对口不对口的问题。
  (二)升造或留学的毕业生比率多大才合理
  怀化学院该专业5届毕业生升造或留学平均只有5.62%,这个比率确实是比较低。曾经随校领导在云南某高校调研时,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招生规模100人左右)所在学院的院长在介绍办学经验时认为,他们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一进校就目标明确--考研,实行专任教师负责制且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重奖(根据所考上学校的层次),据介绍该专业每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17%左右,同时该学院连续七年获得学校“考研工作”第一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本科教育应是大众化教育之中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才算得上是精英教育,因此该专业部分本科生继续升造留学既有利于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功利化”考研既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与学生的访谈及对每届学生理论学习成绩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届毕业生的升造留学比例为10%~15%较合理。
  (三)进事业单位或考公务员或去基层的毕业生比率多大才合理
  怀化学院该专业5届毕业生进事业单位、考上公务员和去基层的平均分别为8.62%、2.13%、2.75%,总和为13.5%,这个比率同样比较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单位工作不可厚非,但该专业设置的目的还是在寻求突破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效应”,实现政府由“善政”升华到“善治”,促进非营利性组织或民间组织的充分健康发展过程中培养公共事务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2],否则跟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界在哪里?根据对毕业生当初选择攻读该专业的初衷分析和该专业学生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或社区专业实习见习情况反馈来看,一是该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主要还是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二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和基层组织迫切需要专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所以我们认为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和去基层的毕业生总人数比率应为40%~60%为佳。
  三、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设
  基于怀化学院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以及目前全国高校该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共性瓶颈,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大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拥有“信念坚、品德优、知识丰、本领硬、责任重”五种优秀素质,兼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潜质[3],成为奉献于公共服务事业、具有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公共管理类卓越人才。因此,对如何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高校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相对而言都较低,换句话说,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要弱于一本院校的学生。高校应正视该专业学生真实的境况,一是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培养实践能力活动(包括竞选学生干部和社团活动等);二是学生专业相关学术书籍阅读量过少,死记硬背应付式考试泛滥;三是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学分,没有学术思维和研究兴趣等,如此大学毕业生肯定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而且考研人数及录取率肯定得不到保障,故高校在该专业新生入学时就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举办学术性活动且减少形式性的行政集会或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强化学生考研深造的动力,进而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从表2和表3可知,怀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去了企业单位,同时就业区域主要是本省和沿海发达城市,所以应加强建设与就业挂钩的校地(公共部门)校企(企业单位)校社(社会组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針对性地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与省内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建立长效校地合作机制,既实现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又能锻炼培养这些部门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同时与省内和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联合培养和专业实习等方式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专门性管理人才。   (三)专业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融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素养提升和就业能力增强,绝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据我们所知,目前高校该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是: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因国内现在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授予点,故专任教师所学专业十分宽泛,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等,换句话说,目前该专业师资缺乏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训练并且实践教学能力薄弱,从而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高校联盟对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实行专门化培训,强化其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素养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突破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割裂的瓶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融合。
  (四)促进第三部门成熟发展,政府实行适度政策倾斜
  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不成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學生就业尴尬的主因。虽然党的十八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务服务方式;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但政府职能还在逐步转变过程中,第三部门力量薄弱和发展不成熟等,这是不争的事实,故政府部门在切实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并促进第三部门成熟发展;另外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实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即不是要照顾该专业毕业生,而是在公务员招考和公共事务部门招聘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实现该专业设置的初衷和促进该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10-2014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整理而成;红牌专业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为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郑代良,杨吉兴.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反思[J].怀化学院学报,2007(6):109-111.
  [3]李燕凌,胡扬名,张云英,等.培养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3):30-33.
  [4]余芳,李永恒.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契合度的调查分析——以广东省五所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5(08):78-79.
  [5]邓润生.浅谈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学刊,2016(01):144-145.
  [6]牛家丛.试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力内涵与提升策略[J].高教学刊,2016(14):39-40.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认真审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和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扬州大学商学院为例,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总结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根据研究性教学实践结果和大数据时代特色,从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考评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大数据相关知识;将统计学教学工作与暑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及加强统计学实验室与教学网络平台建设这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提高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上海电机学院得到广泛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落实,并且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交往沟通能力,职场适应,人文修养等有促进作用。目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功利化,表面化的状况,部分专业项目又有精英化的趋势,最后统计分数出现了随意化的状况。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如下建议:加强宣传,使每一位同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调整社会实践要求,强调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模式,通过构建“5+3+4”体系,着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五支队伍,形成全员育人、抓好三个阶段,形成全过程育人、搭建四个平台,形成全方位育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立
期刊
摘 要: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本研究深入分析部分国外政府及高校关于海外高端人才引育机制的政策措施,以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为切入点,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育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海外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51-03  Abs
期刊
摘 要: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为例,分析了国贸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贸易新业态为切入点,构建创新创業能力导向的国贸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为国贸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地方高校;国贸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形势又十分复杂、严峻。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历来是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关注和重视的工作,文章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为例,探索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应如何推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教师发展服务工作的内容与能力,运用问卷的形式对一所高校教师开展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教师获得培训机会较少;教师教学培训需求意识比较强烈;培训专家选择外校者占主流倾向;希望培训方式多样化;教学培训时间上不赞成占用法定休息时间等。该调查中,也体现相互两方面矛盾,一是供需矛盾,二是教师们的被动要求与主动诉求的矛盾。几点建议:更新教师发展中心的服
期刊
摘 要: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的研究成果,实践表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型应用人才;化工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
期刊
摘 要:毕业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华盛顿协议认证体系下本科与专科学生毕业要求的显著区别,也纳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5版的毕业要求。当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路线仍处于探索之中。文章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通过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7个特征在本专业的定位,明确了毕业要求对教学环节的指引,制定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渐进培养路线。按照这一思路,开设了以智能制造实验室为依托的面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