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文就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和形式、理论和实践方面谈谈实施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寻求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实施综合性学习要紧紧围绕课堂这个中心,依据教材,挖掘教材,抓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空,组织指导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1.指导课前预习,奏响综合性学习的序曲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认认字、解解词、分分段、查查字(词)典。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课前依据课文特点,了解课文有关背景及相关内容。其一应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名家、名著。比如要了解冰心(《只练儿童多处行》的作者)、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作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西游记》(课文《三借芭蕉扇》)、《水浒传》(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的内容、主题、人物、故事情节等。其二学生应了解课文主人公的生平、事迹等信息。像《孔子游春》的主人公孔子、《军神》的主人公刘伯承元帅、《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主人公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其三是在习作教学中,课前就要布置学生去观察、搜集、整理作文素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自己搜集素材,课堂上作文就会得心应手。通过课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当然,在课前预习中学生针对课文,能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己去探讨那就更好了。
2.指导课堂确立主题,唱响综合性学习的主旋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比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课文着重写了金字塔宏伟的外观和精巧的结构以及建筑方法。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怎么没写金字塔内容结构呢?”学生议论纷纷,作了许多假想。教师这时相机引导学生以《神秘的金字塔》为主题,让学生课外去搜集信息、探究学习,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就诞生了。
3.指导课后完成探究性主题,结好综合性学习的尾声
对于课堂上学生确立的主题,教师要加强指导,使之在课外顺利完成,得出结论,展出成果,说出体会。这种综合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资料解决问题,而且在过程体验中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课堂上确立了这样几个主题:“对于海底建设城市的设想”、“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对策”等。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与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来探究。
二.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抓实综合性学习的着力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1.依据教材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较丰富。教师一要依据课文特点,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演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比如通过学习《学会合作》、《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进行演讲活动;通过学习《天安门广场》、《莫高窟》、《九寨沟》、《西湖》等描写名胜古迹的课文,开展小导游活动;学习《负荆请罪》、《半截蜡烛》、《嫦娥奔月》等课文进行编演课本剧活动。二要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二度开发,切实利用好教材专门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使之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三要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多思考,勤练笔,写出观察日记、生活日记。要把指导课上成交流生活、交流材料、交流感受的生活课。
2.突显教育资源亮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谓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时空,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其一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如开故事会、辨论会、朗诵会,出黑板报,做主持,访名师,写稿件等。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一是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商场、广场、电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变换角色、体验生活、搞调查、说见闻、谈感受、写报告等。二要开展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如我们在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中开展的“啄木鸟”寻找错别字活动、春节学生义务写春联活动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突出小课题研究重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爱追根求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对感兴趣的现象,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做有心人。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筛选、提炼,确立一些有价值的课题,去调查研究。比如从小学生课余都干些什么的问题中确立课题《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从小学生喜欢读什么书的问题中确立课题《小学生最喜欢读的书的调查研究》。在小课题确立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注重研究方法、过程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突出其自主性,注意培养他们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三.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找准综合性学习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装载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与品德、社会、科学等学科相联系,还与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有关系。加强与这些学科的融合是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必然。这也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和实践。比如学习课文《秦兵马俑》时,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秦始皇陵与兵马俑》联系,全面了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做兵马俑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的总体概况,初步感受长江的宏大。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请音乐老师教唱《长江之歌》这首歌曲,举办长江诗歌朗诵会,继而形成长江文化。加强语文与这些学科的融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舞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尊定了基础。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思想的集中体现,只要我们教师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切入点,抓实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着力点,找准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结合点,实施综合性学习就会得心应手。只要我们老师善学习、善实践、善总结,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一定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刘涛,教师,现居江苏丰县。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寻求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实施综合性学习要紧紧围绕课堂这个中心,依据教材,挖掘教材,抓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空,组织指导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1.指导课前预习,奏响综合性学习的序曲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认认字、解解词、分分段、查查字(词)典。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课前依据课文特点,了解课文有关背景及相关内容。其一应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名家、名著。比如要了解冰心(《只练儿童多处行》的作者)、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作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西游记》(课文《三借芭蕉扇》)、《水浒传》(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的内容、主题、人物、故事情节等。其二学生应了解课文主人公的生平、事迹等信息。像《孔子游春》的主人公孔子、《军神》的主人公刘伯承元帅、《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主人公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其三是在习作教学中,课前就要布置学生去观察、搜集、整理作文素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自己搜集素材,课堂上作文就会得心应手。通过课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当然,在课前预习中学生针对课文,能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己去探讨那就更好了。
2.指导课堂确立主题,唱响综合性学习的主旋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比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课文着重写了金字塔宏伟的外观和精巧的结构以及建筑方法。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怎么没写金字塔内容结构呢?”学生议论纷纷,作了许多假想。教师这时相机引导学生以《神秘的金字塔》为主题,让学生课外去搜集信息、探究学习,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就诞生了。
3.指导课后完成探究性主题,结好综合性学习的尾声
对于课堂上学生确立的主题,教师要加强指导,使之在课外顺利完成,得出结论,展出成果,说出体会。这种综合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资料解决问题,而且在过程体验中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课堂上确立了这样几个主题:“对于海底建设城市的设想”、“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对策”等。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与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来探究。
二.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抓实综合性学习的着力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1.依据教材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较丰富。教师一要依据课文特点,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演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比如通过学习《学会合作》、《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进行演讲活动;通过学习《天安门广场》、《莫高窟》、《九寨沟》、《西湖》等描写名胜古迹的课文,开展小导游活动;学习《负荆请罪》、《半截蜡烛》、《嫦娥奔月》等课文进行编演课本剧活动。二要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二度开发,切实利用好教材专门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使之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三要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多思考,勤练笔,写出观察日记、生活日记。要把指导课上成交流生活、交流材料、交流感受的生活课。
2.突显教育资源亮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谓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时空,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其一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如开故事会、辨论会、朗诵会,出黑板报,做主持,访名师,写稿件等。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一是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商场、广场、电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变换角色、体验生活、搞调查、说见闻、谈感受、写报告等。二要开展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如我们在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中开展的“啄木鸟”寻找错别字活动、春节学生义务写春联活动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突出小课题研究重点,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爱追根求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对感兴趣的现象,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做有心人。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筛选、提炼,确立一些有价值的课题,去调查研究。比如从小学生课余都干些什么的问题中确立课题《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从小学生喜欢读什么书的问题中确立课题《小学生最喜欢读的书的调查研究》。在小课题确立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注重研究方法、过程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突出其自主性,注意培养他们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三.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找准综合性学习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装载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与品德、社会、科学等学科相联系,还与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有关系。加强与这些学科的融合是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必然。这也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和实践。比如学习课文《秦兵马俑》时,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秦始皇陵与兵马俑》联系,全面了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做兵马俑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的总体概况,初步感受长江的宏大。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请音乐老师教唱《长江之歌》这首歌曲,举办长江诗歌朗诵会,继而形成长江文化。加强语文与这些学科的融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舞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尊定了基础。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思想的集中体现,只要我们教师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切入点,抓实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着力点,找准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结合点,实施综合性学习就会得心应手。只要我们老师善学习、善实践、善总结,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一定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刘涛,教师,现居江苏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