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700)
20世纪80年代,马原的《虚构》一经发表便给当时的文坛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马原也以此开创了先锋文学的实验,为反抗传统现实主义亮出了自己的武器,对于小说叙述结构的颠覆是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反叛和消解。为先锋文学的开拓立下了一座丰碑。虽然“只是马原无法调和传统小说规范与新叙事探索之间的矛盾的应急之举,现在看起来它是如此生硬,这些形式无法融入故事本身,它看上去就像渴望突破的马原陷入的窘境。但是,新小说正是如此稚拙和执拗地走向新的文本创造。”[1]
马原说:“一场大病会让任何人成为哲学家。面对生死,我会想能不能继续活着,在被迫成为哲学家的过程中,有了《牛鬼蛇神》这部小说。”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告“小说已死”;“归隐”20年后,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这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生命反思大作,融合了马原先锋热情退潮后的对于天、地、宇宙和人的上下求索,渗透着老庄哲学的深刻印记。马原曾经说:“庄子中最出色的一篇我认为是混沌篇。说混沌的两个朋友为混沌发愁,以为混沌没眼没鼻没耳不能视听闻以至呼吸,就商量做做好事,为混沌凿出七窍,’日凿一窍,七日混沌死’。我称此为混沌方法,也是我的方法。”[2]“‘混沌’”指的是生命的自然形态,这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范畴。从马原的创作实践来看,他达到超越逻辑冰冷的理性框架,显示出生命亦苦亦乐亦美丽亦惨淡的‘混沌’真相的时候,也正开始于他的西行探险。”[3]
《牛鬼蛇神》跳出了马原前期先锋作品的“叙述圈套”,故事有了主人公和情节,逻辑上有头有尾,小说不再混淆叙述者、作者、人物之间的界限,消除了元小说的痕迹,这是对前期先锋小说实验性的突破和转变。作品以大元和李德胜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轨迹展开了叙述,从他们的身上体悟人生哲理和反思。但从小说的结构安排上来看,马原似乎又在有意玩弄形式创作,小说的排序以3、2、1、0的倒序方式展开,每一章多了游离于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第0节,这些情节围绕人生三问展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而且小说有明显的拼凑痕迹,部分情节拼接组合了早期作品,小说的卷0就是从《零公里处》的故事情节延续下来的,卷1第3章第1节的部分内容,取自《冈底斯的诱惑》,卷2第2章第3节和《喜马拉雅古歌》颇为相似。
《牛鬼蛇神》以《零公里处》为起点,在结构上以卷0开篇,就如他在“问题的提出”中说:“命题的提出是最紧要的,这是从零到一的伟大,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在讨论进化论的问题中谈到:“物种起源是0走到一,0是无是空,空到有,这是物种起源。进化则是一到万,看上去是隔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但事实上这是很近的,一到万到亿甚至更多,这都不存在障碍。进化容易起源难。万事开头难。面对所有的起源或者开头,第一个难题是生命的缔造。因为之后的所有创造都是基于有了生命这个前提,生命是原初。”关于生命的原初,老庄所开创的道之本根学说可视作万物的生成和起源。《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里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本原,“道”作为宇宙的生生之元,由一而万,由阴阳二气的分合交感,生成了宇宙万有。万物的生成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任继愈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是表明人类认识前进的重要里程碑。”[4]小说通过列举外星人、上帝造人、物种起源和进化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从而得出生命的缔造就如道家所说一样是“有生于无”的过程。
马原也为自然环境的破坏呈现出了深沉的担忧,“我们来地球之前,这个星球的生物是特别多样性的。地球是特别适合生命存在的。人和许许多多与我们相近的其他动物共同繁衍生息,但是仅仅经过了短短的百万分之一的地球寿数,地球上陸路大生物只剩我们自己了,所有其他的大动物都消失了。”造物主自称做到了绝对地公平,认为“我们有强烈情感取向的极丰富想象力的一颗心(我们中有的人的心中藏着一个叫良知的东西),所以我们与其他动物不同。”却没有预料到在千年后人类已经抛却了人性善,走向了“坏”的边缘。“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方向”“人类一直在寻找魔鬼,但最后知道真正的魔鬼就是自己。魔鬼是全人类共有的一个异己力量。”“魔鬼”深植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使人类自然而然的对其他人类和动物产生了抵御力,为了能获得永恒的生存权而进行了野蛮的杀戮甚至绝种。而小说中塑造的“五毒乐园”是马原理想的栖息港湾,那些被认为身有剧毒,能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毒物却在李德胜的培养下与人和自然和睦相处。
这和庄子所提倡的“天”论不谋而合。《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本来的、自然而然的就是天,而经过人工斧凿的便是人,庄子的“天”也就具有了“自然”、“无为”的涵义。《老子》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达到自然状态就是要“无为”,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依自然而为,按规律办事。“自然”就是指“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而如何达到“自然无为”,便如《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可见,庄子所坚决反对的就是“人为”,这违背了庄子“天人一源”的意旨,這就必然要回到“回归”的源头。就要超然物外、返璞归真,归本返极,回归自然。《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庄子.刻意》:“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为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为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老庄所表达的就是以自然去契合自然,听从老庄的召唤,那将进入一个未经雕琢、无有意识、至真至极的绝对之境。这一绝对之境,是人与道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合一。
马原的人生哲学不仅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上,而且也充分体现在对自身的认识。《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引退,才是安身立命的大道。马原便是如此,他现在隐居于云南南糯山姑娘寨原中心小学,没有了尘世的纷扰,正如老子的理想之国“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天的马原大概不会再激进地喊出“我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不会再像80年代的先锋一样锋芒毕露了,可能是生了一场大病的缘故,也可能是年过花甲、心境沉浮。金庸的《神雕侠侣》塑造了“灵台明净,少受物羁”[5]的小龙女形象,马原似乎也已经超然出世了,一场大病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冷静的思索和感悟,尤其参透生死,这种达观知命、乐天好性的生活态度,这当然离不开老庄哲学的影响。
马原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中的大元颇为相似,但是李德胜却是他人生的参考系,他倾心于李德胜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达观的生命态度,循着“自然无为”的态度生活于自然中,是老庄思想的阐发。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说过:“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忘于江湖”吧。
注释:
[1]陈晓明:《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重读马原的<虚构>》
[2]马原:《马原文集》卷四《百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4]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5]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0世纪80年代,马原的《虚构》一经发表便给当时的文坛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马原也以此开创了先锋文学的实验,为反抗传统现实主义亮出了自己的武器,对于小说叙述结构的颠覆是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反叛和消解。为先锋文学的开拓立下了一座丰碑。虽然“只是马原无法调和传统小说规范与新叙事探索之间的矛盾的应急之举,现在看起来它是如此生硬,这些形式无法融入故事本身,它看上去就像渴望突破的马原陷入的窘境。但是,新小说正是如此稚拙和执拗地走向新的文本创造。”[1]
马原说:“一场大病会让任何人成为哲学家。面对生死,我会想能不能继续活着,在被迫成为哲学家的过程中,有了《牛鬼蛇神》这部小说。”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告“小说已死”;“归隐”20年后,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这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生命反思大作,融合了马原先锋热情退潮后的对于天、地、宇宙和人的上下求索,渗透着老庄哲学的深刻印记。马原曾经说:“庄子中最出色的一篇我认为是混沌篇。说混沌的两个朋友为混沌发愁,以为混沌没眼没鼻没耳不能视听闻以至呼吸,就商量做做好事,为混沌凿出七窍,’日凿一窍,七日混沌死’。我称此为混沌方法,也是我的方法。”[2]“‘混沌’”指的是生命的自然形态,这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范畴。从马原的创作实践来看,他达到超越逻辑冰冷的理性框架,显示出生命亦苦亦乐亦美丽亦惨淡的‘混沌’真相的时候,也正开始于他的西行探险。”[3]
《牛鬼蛇神》跳出了马原前期先锋作品的“叙述圈套”,故事有了主人公和情节,逻辑上有头有尾,小说不再混淆叙述者、作者、人物之间的界限,消除了元小说的痕迹,这是对前期先锋小说实验性的突破和转变。作品以大元和李德胜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轨迹展开了叙述,从他们的身上体悟人生哲理和反思。但从小说的结构安排上来看,马原似乎又在有意玩弄形式创作,小说的排序以3、2、1、0的倒序方式展开,每一章多了游离于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第0节,这些情节围绕人生三问展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而且小说有明显的拼凑痕迹,部分情节拼接组合了早期作品,小说的卷0就是从《零公里处》的故事情节延续下来的,卷1第3章第1节的部分内容,取自《冈底斯的诱惑》,卷2第2章第3节和《喜马拉雅古歌》颇为相似。
《牛鬼蛇神》以《零公里处》为起点,在结构上以卷0开篇,就如他在“问题的提出”中说:“命题的提出是最紧要的,这是从零到一的伟大,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在讨论进化论的问题中谈到:“物种起源是0走到一,0是无是空,空到有,这是物种起源。进化则是一到万,看上去是隔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但事实上这是很近的,一到万到亿甚至更多,这都不存在障碍。进化容易起源难。万事开头难。面对所有的起源或者开头,第一个难题是生命的缔造。因为之后的所有创造都是基于有了生命这个前提,生命是原初。”关于生命的原初,老庄所开创的道之本根学说可视作万物的生成和起源。《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里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本原,“道”作为宇宙的生生之元,由一而万,由阴阳二气的分合交感,生成了宇宙万有。万物的生成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任继愈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是表明人类认识前进的重要里程碑。”[4]小说通过列举外星人、上帝造人、物种起源和进化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从而得出生命的缔造就如道家所说一样是“有生于无”的过程。
马原也为自然环境的破坏呈现出了深沉的担忧,“我们来地球之前,这个星球的生物是特别多样性的。地球是特别适合生命存在的。人和许许多多与我们相近的其他动物共同繁衍生息,但是仅仅经过了短短的百万分之一的地球寿数,地球上陸路大生物只剩我们自己了,所有其他的大动物都消失了。”造物主自称做到了绝对地公平,认为“我们有强烈情感取向的极丰富想象力的一颗心(我们中有的人的心中藏着一个叫良知的东西),所以我们与其他动物不同。”却没有预料到在千年后人类已经抛却了人性善,走向了“坏”的边缘。“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方向”“人类一直在寻找魔鬼,但最后知道真正的魔鬼就是自己。魔鬼是全人类共有的一个异己力量。”“魔鬼”深植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使人类自然而然的对其他人类和动物产生了抵御力,为了能获得永恒的生存权而进行了野蛮的杀戮甚至绝种。而小说中塑造的“五毒乐园”是马原理想的栖息港湾,那些被认为身有剧毒,能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毒物却在李德胜的培养下与人和自然和睦相处。
这和庄子所提倡的“天”论不谋而合。《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本来的、自然而然的就是天,而经过人工斧凿的便是人,庄子的“天”也就具有了“自然”、“无为”的涵义。《老子》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达到自然状态就是要“无为”,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依自然而为,按规律办事。“自然”就是指“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而如何达到“自然无为”,便如《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可见,庄子所坚决反对的就是“人为”,这违背了庄子“天人一源”的意旨,這就必然要回到“回归”的源头。就要超然物外、返璞归真,归本返极,回归自然。《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庄子.刻意》:“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为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为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老庄所表达的就是以自然去契合自然,听从老庄的召唤,那将进入一个未经雕琢、无有意识、至真至极的绝对之境。这一绝对之境,是人与道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合一。
马原的人生哲学不仅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上,而且也充分体现在对自身的认识。《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引退,才是安身立命的大道。马原便是如此,他现在隐居于云南南糯山姑娘寨原中心小学,没有了尘世的纷扰,正如老子的理想之国“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天的马原大概不会再激进地喊出“我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不会再像80年代的先锋一样锋芒毕露了,可能是生了一场大病的缘故,也可能是年过花甲、心境沉浮。金庸的《神雕侠侣》塑造了“灵台明净,少受物羁”[5]的小龙女形象,马原似乎也已经超然出世了,一场大病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冷静的思索和感悟,尤其参透生死,这种达观知命、乐天好性的生活态度,这当然离不开老庄哲学的影响。
马原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中的大元颇为相似,但是李德胜却是他人生的参考系,他倾心于李德胜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达观的生命态度,循着“自然无为”的态度生活于自然中,是老庄思想的阐发。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说过:“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忘于江湖”吧。
注释:
[1]陈晓明:《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重读马原的<虚构>》
[2]马原:《马原文集》卷四《百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4]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5]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