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社会上的人或事物是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如何使学生把这些生动的素材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题材,这是小学作文教学指导中的难题,让学生见物想言、见物敢言、见物能言、见物会言、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是作文能力培养的重点。
一、见物想言
见物想言,前提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话过程中,学生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指导和基础,“从说到写”、“从述到作”,这是小学生作文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因此,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的,有内向型的,有中性型的。学生性格不同,指导随之有别。口头语言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教学中,给每个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话的内容不拘多少,只要肯发言就好。在这方面,适时的鼓励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内向型的学生,在鼓励中鼓舞学生说话的勇气,使学生有话可说。
说话指导,应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说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说说爸爸、妈妈,说说见到的东西、人或事、听过的儿童故事等。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请同学们把看过的动画片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让几个同学把看过的节目表演一下,以此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或者把同学们熟悉的动物、植物模型拿到课堂上,让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说出它们的形状、颜色。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像什么,什么东西像它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对“说”有了兴趣,自然就想“说”了。
二、见物敢言
许多同学在跟熟人聊天时,会滔滔不绝,可是一站到讲台上,就会前言不搭后语。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就是因为“说”者有思想顾虑,如怕讲不好被学生笑话等。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顾虑,让他们学会不过多的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反映。增强学生敢想、敢说意识,老师应以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群堂言。
如我以班内一件熟悉的小事为题说话,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总不爱说话的牛敬同学也悄悄地举起手,我抓住机会鼓励牛敬大胆发言,并给予表扬,现在牛敬是我班有名的“辩论员”。由此可见,锻炼口语交际,促进了学生作
文能力的发展。
三、见物能言
见物能言,应该对“物”特别熟悉,最起码是对该事物有感性的体验。让学生写不熟悉的事物,比如,让没有去过海边的学生写航海的经历,让南方的小学生写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学生的脑中一片空白,那只有无话可说了。
从身边事物写起,学生有东西可写。比如:让学生写写爸爸、妈妈、自己,写班里的事情,路上的见闻或听到的故事。学生就会有物可言,言之有物,如让学生写《文具盒》,有的学生写到,我已看到自己精美的《文具盒》,里面装着我的学习用品,促使我好好学习,我也感到很高兴。这个同学已看到自己的《文具盒》,他就能联想到很多事可写。
离开了观察,学生对事物陌生,写作便存在严重的障碍。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去观察、勤观察,在观察中熟悉事物的点点滴滴,熟悉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本质部分。学生的作文素材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四、见物会言
学生能否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除有表达的材料外,还要具备一定语言素质,以及对表达材料进行重点认识的能力。
教学中应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作文指导练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作文基本能力之后,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什么是作文,你准备写什么,你选择好材料了吗?选择的材料有多余的吗?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安排恰当吗?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作文时随意和有意相结合,作文质量会有所提高,不但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且能写出个性的色彩来。
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忌讳的是把老师的意愿强加在学生头上,用成人的思想去禁锢学生个性的发挥。用某个格式去框住学生的创作天分,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表达是基础,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全方位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想像就会更加丰富,写作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实践是学习,欣赏是学习,吸收也是学习。写作教学中,保护学生“我”的成分,并不排除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的权利,如教《扫雪》一课时,正碰上下大雪,我教完这课后,组织学生上三楼观察雪景,学生看到美丽的雪景,个个都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课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也白了……”,这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把课文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此时我抓住机会把视线转移到远处,观察一座座青山变成什么颜色,雪景如何,学生回答说,远处的青山变成白色,有的说这座山像骆驼。有的说,那座山像只大绵羊,那座山像骏马……像……景色真是太美了,学生通过观察把说的话整理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宝贵的财富,教学中,把保护学生的个性成分和积极吸收大家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会更快地趋于成熟。
教学中,要围绕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进行说话和写作指导,进行观察和体验指导,进行阅读和创作指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写作要领,写出好文章来。
一、见物想言
见物想言,前提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话过程中,学生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指导和基础,“从说到写”、“从述到作”,这是小学生作文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因此,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的,有内向型的,有中性型的。学生性格不同,指导随之有别。口头语言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教学中,给每个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话的内容不拘多少,只要肯发言就好。在这方面,适时的鼓励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内向型的学生,在鼓励中鼓舞学生说话的勇气,使学生有话可说。
说话指导,应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说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说说爸爸、妈妈,说说见到的东西、人或事、听过的儿童故事等。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请同学们把看过的动画片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让几个同学把看过的节目表演一下,以此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或者把同学们熟悉的动物、植物模型拿到课堂上,让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说出它们的形状、颜色。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像什么,什么东西像它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对“说”有了兴趣,自然就想“说”了。
二、见物敢言
许多同学在跟熟人聊天时,会滔滔不绝,可是一站到讲台上,就会前言不搭后语。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就是因为“说”者有思想顾虑,如怕讲不好被学生笑话等。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顾虑,让他们学会不过多的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反映。增强学生敢想、敢说意识,老师应以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群堂言。
如我以班内一件熟悉的小事为题说话,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总不爱说话的牛敬同学也悄悄地举起手,我抓住机会鼓励牛敬大胆发言,并给予表扬,现在牛敬是我班有名的“辩论员”。由此可见,锻炼口语交际,促进了学生作
文能力的发展。
三、见物能言
见物能言,应该对“物”特别熟悉,最起码是对该事物有感性的体验。让学生写不熟悉的事物,比如,让没有去过海边的学生写航海的经历,让南方的小学生写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学生的脑中一片空白,那只有无话可说了。
从身边事物写起,学生有东西可写。比如:让学生写写爸爸、妈妈、自己,写班里的事情,路上的见闻或听到的故事。学生就会有物可言,言之有物,如让学生写《文具盒》,有的学生写到,我已看到自己精美的《文具盒》,里面装着我的学习用品,促使我好好学习,我也感到很高兴。这个同学已看到自己的《文具盒》,他就能联想到很多事可写。
离开了观察,学生对事物陌生,写作便存在严重的障碍。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去观察、勤观察,在观察中熟悉事物的点点滴滴,熟悉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本质部分。学生的作文素材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四、见物会言
学生能否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除有表达的材料外,还要具备一定语言素质,以及对表达材料进行重点认识的能力。
教学中应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作文指导练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作文基本能力之后,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什么是作文,你准备写什么,你选择好材料了吗?选择的材料有多余的吗?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安排恰当吗?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作文时随意和有意相结合,作文质量会有所提高,不但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且能写出个性的色彩来。
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忌讳的是把老师的意愿强加在学生头上,用成人的思想去禁锢学生个性的发挥。用某个格式去框住学生的创作天分,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表达是基础,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全方位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想像就会更加丰富,写作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实践是学习,欣赏是学习,吸收也是学习。写作教学中,保护学生“我”的成分,并不排除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的权利,如教《扫雪》一课时,正碰上下大雪,我教完这课后,组织学生上三楼观察雪景,学生看到美丽的雪景,个个都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课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也白了……”,这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把课文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此时我抓住机会把视线转移到远处,观察一座座青山变成什么颜色,雪景如何,学生回答说,远处的青山变成白色,有的说这座山像骆驼。有的说,那座山像只大绵羊,那座山像骏马……像……景色真是太美了,学生通过观察把说的话整理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宝贵的财富,教学中,把保护学生的个性成分和积极吸收大家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会更快地趋于成熟。
教学中,要围绕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进行说话和写作指导,进行观察和体验指导,进行阅读和创作指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写作要领,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