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喜之年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咸丰年间,北京德胜门内大街有一家红事铺,专门经营婚嫁用品,从胭脂水粉、彩绸红布到吉服被褥无所不有。老板叫冯得喜,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红事铺对面是家白事铺,专营丧葬用品,纸人纸马、白纸白布、寿衣装裹也是一应俱全。老板叫孙得财,为人急公好义,表面大老粗,其实心很细。
  这俩人年轻时曾一起在同一家红白喜事铺当伙计,冯得喜喜欢操办红事,孙得财喜欢操办白事,后来东家去世,子孙又无意承续家业,于是俩人一起盘下铺面,因为业务精通,所以生意更加火爆,但因为处事原则不同时有摩擦。
  俩人合作了几年实在撑不下去,只得又把铺子高价转让了出去,所得五五分账,然后在德胜门内大街,各自依着性子,开了两家针锋相对的店面,算得上北城各自行当里的翘楚。但两人关系更加疏远,虽然只隔一条街,颇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冯得喜总是祈盼王爷家嫁女娶妻,却最怕赶上皇帝、皇后、太后驾崩,因為朝廷会强迫百官和百姓们一起过百日国丧,期间禁止剃头、嫁娶、祭祀、娱乐,还要穿素服,红事铺就只能关门一段日子了。
  咸丰十年冬,冯得喜很是头大,本来往年同期是婚嫁旺季,今年却久久无人上门,反倒是对门的白事铺生意火爆,看得冯得喜直咬牙,不禁喃喃自语:“皇上虽然老有病,但前几天刚露面,也没听说皇宫里有哪位娘娘过世,更没有讣告贴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冯得喜派伙计去打听,不一会儿伙计回来了,冯得喜赶紧问道:“究竟发生了何事?”
  伙计回答:“东家还记得不久前的八里桥之战吗?正黄旗骁骑营与其他各旗的骁骑营在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正黄旗骁骑营打头阵,结果上千大好儿郎无一生还,抛尸荒野。最近朝廷与英法和谈,才通知各家各户领回尸体安葬,成就了对面白事铺的生意。朝廷没有发文抚恤,但北城民众感念英烈功绩,都表示为烈士守孝一周年,期间不娶不嫁,过年连对联都不会贴了!”
  冯得喜顿时呆住,喃喃自语:“这是要绝喜了吗?皇家没死人,我这店怕也撑不住啊!”
  冯得喜正惆怅间,对门白事铺的老板孙得财急匆匆进了铺子,看到冯得喜就赶紧过来拱手道:“师兄,库里还有多少布匹绸缎?无论啥颜色,我全要了,价钱好说!”
  冯得喜没好气地回了句:“兄弟,你白事铺也卖红布吗?”
  孙得财没听出冯得喜话里有话,继续说道:“师兄有所不知,我前些日子得到一个西洋漂白配方,不论何种颜色的绸缎、布匹,只要用这配方浸泡后再经暴晒,便自会漂白得如霜赛雪!”
  孙得财还没说完,冯得喜已经拍案而起:“你这是发国难财啊,不卖,不卖!”
  孙得财大为不解:“师兄哪里话来?八里桥一战,八旗骁骑营惨败给英法联军,正黄旗骁骑营更是全军覆没,上千子弟为国牺牲,为他们送行,我怎么能牟利?我已经是半卖半送了,怎奈白布存货不够,才来找你商量,师兄竟然不明白我心意,那告辞了!”
  孙得财气哼哼转头就走,冯得喜赶紧拉住他,劝慰道:“兄弟,是哥哥不明事理,我这就让伙计给你开库房,布匹绸缎随便拿,事后再算账!”
  二
  孙得财很是感动,向冯得喜深施一礼,带着伙计进后院搬货了。
  孙得财刚走,红事铺门口又走进一个人,只见他身材消瘦,长得獐头鼠目,一步三摇走到冯得喜面前,龇牙笑道:“我说冯老板,您今天可是难得的轻闲啊。”
  冯得喜一看到他,赶紧上前打千行礼:“这不是礼亲王府的赵大管家吗?赶紧后屋里请,伙计,上茶!”
  原来这人就是当今正黄旗旗主、世袭礼亲王家的管家,名叫赵智,为人足智多谋,在礼亲王面前很是吃得开,冯得喜见到他,自然很是恭敬。
  冯得喜把赵智请到后屋,伙计送上茶水点心,冯得喜这才小心翼翼地问道:“赵大人,来我这红事铺有什么事吗?”
  赵智笑道:“当然是照顾你的生意了。我家王爷要娶侧福晋,要我来采买胭脂水粉、彩绸红布,还有王爷和侧福晋的吉服被褥,一应用品,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啊。”
  冯得喜听完沉默片刻,随后不禁摇摇头问道:“赵大人,您没见我这里一个客人都没有,而对门白事铺挤破了门槛吗?”
  赵智毫不在意地回了句:“看到了,但与我家王爷娶侧福晋何干啊?”
  冯得喜有些气恼,加大嗓音回道:“赵大人,您家王爷可是正黄旗的旗主、统领,这死的可都是他旗下的子弟啊。”
  赵智气急败坏,反驳道:“他们都是奴才,当兵吃粮,为国尽忠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他们死了,我家王爷就不能娶侧福晋了?他们又不是皇帝、皇后!这是订金和王爷、福晋的吉服尺码图样,我明天带人来提货!”
  赵智拍下一张银票和一张图样,气哼哼地起身扬长而去。冯得喜望着银票和图样,百感交集。此时孙得财领着伙计,扛着布匹从后院库房出来,冯得喜看到一下子跳起来,拦住了孙得财,大叫起来:“先不要搬走,不要搬走!”
  孙得财瞪大双眼,盯着冯得喜:“师哥,你这是要反悔吗?”
  冯得喜连连摆手,招呼孙得财和伙计们都放下布匹,才把孙得财拉到没人处,长吁短叹对孙得财讲述了刚才的经过,讲完还愁眉苦脸地对孙得财问道:“兄弟啊,我把红布绸缎都给了你,明天赵智来跟我要,我该如何应对啊?”
  孙得财听完也陷入沉思,随后摇摇头说道:“这个礼亲王,我是有耳闻的,京城官民都说他是个平庸之辈,但毕竟出身高贵,怎么也不应该做出如此不得人心的事来。我觉得其中一定有隐情,我这就去替师兄到王府左右打听打听!”
  孙得财说完就出了门,冯得喜站在门口,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傍晚时分,孙得财终于回来了,进屋就对冯得喜说道:“师兄,这其中还真有门道,都是那个赵智捣鬼呢!”
  冯得喜赶紧抓住孙得财的手,让他说说其中原委,孙得财这才娓娓道来。原来八里桥之战后,礼亲王的母亲老福晋听闻噩耗,惊吓过度一病不起,礼亲王很是孝顺,四处寻医问药,可是不见好转。赵智就给礼亲王出了个主意:让他娶一位侧福晋来冲喜。并且,赵智向王爷推荐了自己的堂妹,以求鸡犬升天。   礼亲王不是糊涂人,怕冷了旗民的心,更怕让御史们告到皇上那里,于是没答应还训斥了赵智一顿,继续遍访名医为母亲看病。没想到老福晋的病越发严重,赵智旧话重提,王爷也动心了,先向皇帝递了请罪的本子,自称此次娶侧福晋只是为了给母亲冲喜,一不操办酒宴,二不请客收礼,得到皇帝允许这才敢娶侧福晋。赵智大喜过望,就亲自张罗起来。
  孙得财讲述完事情经过,冯得喜不禁一下无言了,最后问孙得财:“兄弟啊,你说我该怎么办?是拒不发货,得罪礼亲王和赵智,还是昧起良心发货,让英烈们蒙羞、家眷们伤心呢?”
  孙得财笑道:“当然要发货,而且要发最好的货!”
  冯得喜呆呆地看着孙得财,不解地问道:“兄弟,你这是让我遗臭万年吗?”
  孙得财摇摇头,凑到他耳边一阵耳语。冯得喜听了,连连点头,一面派人按照孙得财吩咐的去做,一面亲自去礼亲王府求见赵智,说吉服做起来慢些,请求宽限两日交货。赵智答应了。
  三
  三天后,赵智带着礼王府的家奴,赶着马车来提货了。冯得喜打开铺门,让伙计们把一匹匹彩绸红布搬上了马车。正黄旗牺牲兵士的家眷们听说,都义愤填膺地赶来阻止,奈何王爷家人多势众,把孤儿寡妇都赶散,喜气洋洋回了礼亲王府。
  进了府门,赵智就拿出王府大管家兼未来大舅爷的架势,指挥家奴院工装点起来,一时间红布绕廊,彩绸飘扬,王爷和新人也换上了大紅吉服,倒也高贵雍容。
  老福晋看了确实开心,赵智得意扬扬,王爷也就和侧福晋入了洞房。
  没想到转过天来大清早,整个王府就乱成一团,原来不仅装点庭院的红布彩缎都变白,连王爷和侧福晋的吉服、被褥都变得苍白一片。老福晋又惊又吓昏了过去,新进门的侧福晋大哭大闹,礼亲王怒气冲冲地叫人赶紧把白布白绸都扯下来。正忙活着,赵智跑过来,礼亲王指着赵智就是一阵臭骂:“都是你出的馊主意,结果出现这样的异象,这是老天爷降罪啊!”
  赵智也被骂蒙了,但很快清醒过来,想起冯得喜曾来府中求他宽限两日,其中必有缘由,于是大叫:“王爷冤枉啊,是红事铺老板冯得喜从中捣鬼,给您添堵啊!”
  礼亲王问过原委,气得咬牙切齿,立即带着赵智和一队军兵来到德胜门内大街,却远远看到白事铺前,有旗下阵亡兵士的家眷们在等着买白布白绸,但白事铺关着门,门上挂着通告:本店存货售罄!但人们都不愿意离开,看到礼亲王的仪仗近前,也都没有过来行礼,有的怒目相对,有的把脸侧了过去。礼亲王心里不禁一颤,脸上发烧,心说:我是他们的主子,平素看到我都恭敬得很,如今却对我如此,看来我这时候娶侧福晋,是真伤了他们的心啊!
  再看白事铺对门的红事铺也是乱作一团,冯得喜正在门里对着一匹匹白布白绸大哭。礼亲王不解,叫来冯得喜询问。冯得喜跪在礼亲王身前哭道:“王爷啊,我卖给您家红布彩绸后,家里还剩下很多存货,没想到一日一夜后都变成了白布白缎,这是上天降罪啊。我曾劝说赵管家,王爷在这个当口娶侧福晋不妥,可他不听啊,结果就招来了天谴。这下可让我怎么活啊!”
  礼亲王这下无话可说了,又怕事情闹大,传到御史言官耳朵里,跑到皇帝太后面前给自己穿小鞋,于是对冯得喜好生安慰,又拿出钱来如数赔偿给冯得喜。
  冯得喜得了好处,顿时来了精神,站起来大声招呼:“伙计们,王爷把咱们的白布白绸都买了,赶紧套骡车,把白布白绸都给王爷家送去!”
  礼亲王赶紧拦住冯得喜,说道:“冯老板,我家不要这些玩意儿,你自己随意处置吧!”
  冯得喜赶紧行礼:“谢王爷,那我就把它们以您的名字,赏给您旗下为国捐躯的死者家眷吧?”
  礼亲王点头同意,冯得喜马上招呼在白事铺门前等货的死者家眷们过来,免费领取白布白绸,一时间又是跪倒一片,对着礼亲王一阵感恩称颂,倒弄得礼亲王哭笑不得。
  礼亲王回到府里,对着赵智大骂一顿,骂他还不如冯得喜会办事,府里是不能留他了。随后吩咐把赵智打了一顿,连同他堂妹也剥夺侧福晋名号,一并赶出了王府,民众听说都拍手称快。
  其实冯得喜这么做,是孙得财出的主意。
  孙得财让他把所有卖给王府的红布和彩缎连同库存,都用西洋配方漂白过。但卖给赵智的是阴干,在礼王府放置一天后都变成了白色。其余的就是直接暴晒漂白了,等着礼亲王来看,演一出“苦肉计”。此后冯得喜关了红事铺,去做别的生意,倒真是绝喜了。
其他文献
一  这天,青石村的何老汉发现自己房间里的柜子坏了,就让会做木匠活儿的儿子何大岭给修一下。正忙活着,何大岭忽然惊叫一声:“爸,这是啥?”  何老汉探头一看,在柜子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只小小的桶状物体,通体白色,上面还雕刻着花草。他淡淡地说道:“这是一只用玉做成的笔筒,几十年前就被我放在这个柜子里,我都忘了。”  何大嶺拿起那只玉笔筒,好奇地说:“爸,这该不会是一件古董吧?如果是,那咱们家可就发大财
期刊
早年间,河南开封府有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叫金来,眼看祖上的财产坐吃山空,不由焦急起来,想做点儿生意重振金家。  金来在外面观察了很久,发现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锡制品,什么烧水用的锡壶、喝酒用的酒杯、装茶叶的茶罐、渔网上的坠子,就连官家造钱也需要加入锡料,日常生活中对锡的需求很大,偏偏北方不产锡,如果能从南方运来,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金来想到南方去贩锡,但他没经验,就找寄居在他家的老头冯升讨教。  
期刊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了非常多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和鸟兽鱼虫的奇书,里面的记载都非常的奇特,有很多是神话故事。其中记载的凤凰,是传说中和龙齐名的一种神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这段记载讲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
期刊
早些年,凤凰山下有个叫田各庄的小村子,村子里有个田员外。田员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田有根,老实本分,做事勤勤恳恳;小儿子田有梁,奸懒馋滑,凡事都爱耍个小机灵。  这天,田有梁听说老爹准备把家产交给哥哥打理,他心下不服,就找田员外理论。田员外想了想,就把哥俩叫到一起,说道:“我年岁大了,精力不济,准备把家产交给你二人中的一人打理。为了公平起见,不偏不倚,我就给你们哥俩出个题吧,谁赢了谁来当家。”  哥
期刊
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呼风唤雨测算阴阳,为世人熟知,但他一生从未收过一个徒弟,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相传有个得道老和尚的出窍灵魂云游回到寺庙,发现原所住寺庙已被烧毁,自己肉身也没了踪影。找不到自己的肉身躯壳,老和尚的灵魂无法入窍,只能在外四处飘荡。这时,意外入了刘伯温的窍,安身在他的躯壳里,使刘伯温得了双灵才干,更具神机妙算。后来刘伯温追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了不少功。得意之际,刘伯温想算一下自己的
期刊
张明自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回来后,就像变了个人,最主要的变化是爱上了买彩票,从最初的十元八元,到后来的百八十元,竟然一次性还买过三百多元的。  后来,老婆小倩私下才了解到张明聚会时受到了刺激。那几个同学现在个个腰缠万贯,住洋房开豪车,天天下酒店,一个比一个混得好。只有张明,还是一个小小的科长,聚会骑着电动车去,兜里揣点AA制凑份子钱,没承想几个同学却没让他凑钱,还说他们几个以后年年轮流做东,张明只负责
期刊
这天,市电视台记者苏云带学生去面包房实践体验做面包。就在老板娘教学生搅拌鸡蛋液的时候,初一男生江小陶忽然单腿跪在一个女生面前,举着一枚钻戒说:“请嫁给我吧!”  现场顿时像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锅。苏云十分生气,才多大点儿孩子,就求上婚了,哪还有点儿学生的样。她觉得自己既然带人出来就要负责,便一把夺过戒指,感觉就像小店里那种玩具,随手就扔进垃圾桶里。  江小陶不服,对苏云说:“电视剧里,总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鲁南海曲县知县名叫张晋文,此人刚正不阿,是出了名的清官廉吏。这天一大早,海曲县衙门口的鸣冤鼓被敲响了,张晋文就命人把鸣冤人唤上堂来。  鸣冤人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后生,自称叫王一箭,说自己陪娘子中午去光明寺上香时,有歹人垂涎他娘子的美貌,上前调戏,王一箭阻止时,歹人不但不停手,还把他狠狠打了一顿,张晋文气不过,就来官府告状,求大老爷主持公道。  张晋文很生气,说:“你且说来,是哪个吃了熊
期刊
旮旯村有一个叫肖谷冬的单身汉子,一条腿先天残疾,再加上他没什么技能却又眼高手低,因此成了村里的老大难。村里乡里为了扶他,时不时地照顾他,可是,每次上面给了他救济款,他就拿去喝酒打牌搓麻将,很快就耗个精光。后来上面又买些种羊和种兔让他饲养,可人前脚走,他后脚就把种羊和种兔贱价转卖,变成现钱花了。时间长了,对这样扶不起的人大家都没了信心。  这年,从城里来了个驻村干部,名叫夏建国,村里直接把他领到了肖
期刊
镇政府微信群发布重磅消息,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大后天验收,这可急坏了阳澄村的老支书。虽说破旧的村卫生室翻修好了,但新设备还没有着落。老支书和村卫生室韩大夫商量许久,认为只有找本村的、在外地混得风生水起的能人化缘这一条路了。  这些年,村里一共走出三个能人:一个是在市委宣傳部混的张三华,出了好多书,整天和市长、部长在一起做检查、搞调研;一个是李四太,在省城开家大公司,员工好几百人;最让老支书引以为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