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与结构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教化是学校体育的功能体现和价值取向,而如何将这种意义进行有效性的实施,需要诉求于身体教化维度(全面性)和结构(整体性)两个方面,注重引导取向与实施操作的“两手硬”,从而实现学校体育身体教化的最大化效益。
  关键词:身体教化;演进;整体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3-0095-03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扬州会议以来,学校体育身体教化的诉求处于快速地导向转变期,身体在生物改造观、身心一统观和人文体育观的演进中实现着身体教化的维度丰满。“吾人之所谓体育者,乃为人之整个的机体之教育。其所以有别于教育二字者,乃表明其用特殊之方式而已。故体育之意义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不再禁锢于以血肉身躯为指向的狭隘认知和操作体系里,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具备开放性功能的形式,实现教育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功能。从时间和认识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实现了丰满的意向,对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着“身体全面性”的顾及,实现了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作用中的效益释放,这是不可讳言的卓越进展。然而,具体到学校体育的操作和实施方面而言,也就是关乎效力和效果的方面,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轨迹上却显现出对于身体教化不力的口柄。把抓身体维度域面辐射的单方面工作,是不足以解除所有学校体育操作过程中的疑惑的[1]。学校体育身体教化的路径易变是新陈代谢的机制转轨吗?它们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关系,还是一种基于整体操作的部分之间的互洽?身体教化的不同路径之间是否存在优劣的评判依据,是否存在“推倒重来”的客观依据?这些问题的解答是身体教化在时间维度审视路径上所不能解答的问题,而必须将身体教化的具体操作作为考察对象,审视每一种身体教化的路径是否产生效能,是否存在结构组成的不可或缺性,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体系建构的客观必要性?如果存在,应该借助怎样的方法论手段予以构建?这些问题的解答,是任何一种身体教化的路径所无力解答的,而关键在于构建它们之间存在“互洽”的关系体系。
  1 “形式显现”——身体教化的演进轨迹
  身体教化的有效性是学校体育着力的基点,也是这种教育形式得以开展的平台和评判依据,纵观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学校体育对于身体的塑形呈现内涵丰满的演变过程,身体教化的“基点”向全面性方向发展。身体塑形的态势作为学校体育对象的性质也发生着演进,实现着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的多维度建设规划(见表1)。身体塑形的判断,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断丰满的本体开发,身体观在生物-身心一统-人文的路径中实现着教化丰腴的诉求过程。身体教化目标在学校体育中的性状,随着时间的迁移和认识的深入,在统筹兼顾学校体育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个人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判断基础上,呈现出塑形“多向度人”的教化诉求,学校体育身体教化的路径在维度上呈现多元化的指向。
  人文观体育操作路径在内涵的规划上,实现着多维度的顾及,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的目标呈现“文本浓缩”的趋势[2],即在意义上而言,全面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在结构、形态和时间视角上分别对身体教化进行着规划,并可以囊括身体教化的全面意义。那么,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的目标已经在人文体育观的路径文本中实现着把控,其他所谓生物体育观和身心一统体育观取向的身体教化路径存在的理由是否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情景中,完结了其历史的使命。应该说,从维度丰满的角度来审视的话,这种判断应该是正确的。然而,从我国学校体育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体育身体教化的操作路径却被处置于“兼容并蓄”的体系规划中。“从我国国情看,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多元化的。没有任何一种指导思想可以取代另外一种指导思想,相互之间主要还是兼容、并存关系。”造成这种判断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学校体育身体教化在经过了“全面性”顾及的时候,学校体育操作路径还应在“并置”的体系中实现功能化的补足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并置”是动态性的还是静态性的,是横向层次处置还是纵向体系构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身体教化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 功能取向基础上身体教化的整体化诉求
  虽然身体教化路径在时间上实现着丰满的轨迹,并最终实现着多维度审视的全面性,但是这种全面性在学校体育实际实施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漏洞,从而造成学校体育在身体教化方面的效力弱化,诸如淡化运动技能的趋向,使学生在体能改善上造成力不从心的新瓶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泛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趋向,造成“学生中心”的教育效力下降。因此,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非此即彼的理念是要不得的,而应该在审视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时,注重隐匿于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进行统筹兼顾的路径指向把握。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诉求的实现,必然要求其在运作体系上的成熟和连贯,不可想象,目标取向的深厚在缺乏驱力引导和操作材质的基础上,会有效地实现,这是很吊诡的事情。因此,身体教化的目标达成是在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体系的组成部分就隐藏在身体教化生物观、身心一统观和人文观的主张之中。
  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的效益不仅仅是维度多元化诉求可以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身体教化路径的“同室操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体育效能的释放,在经过对于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文本的审视中,可以发现,学校体育思想文本中包含的对于身体塑形的目标是存在层次和功能差别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体系构建的必然性(见表1)。学校体育的教育效果是通过身体实现的,抛离身体的操作,学校体育教化的目标将无所立足,因此,生物观的身体教化路径为学校体育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着“器物”指向的基础;而身心一统观的身体教化路径,则更注重的是将教育的作用力体现出来,即促使主体进行积极的反应,这种驱力的强调,将身体教化的效果置于动力充足的情境之中,提供着身体教化“驱力提供”的发动机;人文观的身体教化路径则将人视为鲜活的生命体,彰显着生命的本体范畴,要求按照人之为人的特性来规范教育的形式,提供着身体教化的“目标导向”。有鉴于此,身体教化诉求的实现是在“器物”、“驱力”和“目标”要素所组成的体系中予以完善的,这种整体化路径的构建,是学校体育实现身体教化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性诉及和整体性构建的基础上,身体教化的目标才能在效益、效力和效果的性质上予以展现,实现身体教化的有效性要求。   3 学校体育身体教化有效性最大化取径建构
  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之间在“横向比较”上,存在两种关系,一是由于对象的同一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它们之间存在“指向交叉”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确证了路径之间部分意义的一致性,如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教育等身体路径的内涵也包括三基、体质教育路径的教化内容和实施举措,反之亦然。二是由于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象的性质在不同的教化路径中又有突出的不同,任何路径的内涵都不可能将其他路径的主张包括在内,它们之间存在互不僭越的特殊指向区域。由于这两种关系的存在,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兼容并蓄的处置方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之间关系的厘定,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的反映出来,但是,这种“静态并置”关系的处理,只是对于理论之间互相补足关系进行的一番厘定,至于它们在身体教化中的具体作用如何发挥,它们在身体教化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的界定,还需要就它们进行功能性的分鉴,实现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诉求的具体操作程序(见图1)。
  身体是学校体育的物质载体、价值目标和评判依据,如何将教育效能施加于身体上,实现身体教化的最优化效益,这是学校体育理论规划与实施践行的最终诉求。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质量的提升应该在两个方面进行谋划,一是学校体育对于身体教化的维度方面应实现全面的顾及,促进身体教育的人本理念,另一方面则在于将理论的结构进行功能化的建构,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整体化,完善身体教化的路径。因此,身体教化路径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动态、纵性并置的状态,对于学校体育身体教化效益的构建,应该在文本比较和文本功能全面甄视的基础上,科学的彰显学校体育在身体教化中的作用,在注重学校体育建设的“横向域度”拓延的同时,实现“纵向连结”的操作延伸,即在理论丰满与操作效益方面实现身体教化诉求的结构化体系构建。
  4 结论
  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诉求的实现,是一种复杂的工程体系,既要充分尊重时间绵延带来的指向丰满的意义,又要重视历史节点造成的侧重点的差异,在对学校体育身体教化路径进行处置时,应该兼顾内涵全面性和结构整体性的处置策略,在理论丰满与操作效益方面实现身体教化诉求的结构化体系构建,避免指导意义失于导向不力或实施泛泛的某一端。
  参考文献:
  [1]江文奇,李勋,刘广路.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解释力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88-92.
  [2]江文奇,冯峰,等.学校体育思想要素分析与生态构建试析[J].山东体 育学院学报,2012,(6): 108-112.
  [3] 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M].苏德超,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3-72.
  [4]沃克,索尔克.弹性思维: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M].彭少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1-125.
  [5]乔治·贝克莱,关文运译.人类知识原理[M].商务印书馆,2010:5-9.
  [6]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27.
  [7] 张洪潭.体育教学思想起论、互补原理与技术健身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9-96.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对跑酷和体操的关系进行梳理,从项目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和项目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跑酷与体操在发展历程中均与军事结缘。跑酷是青年时尚亚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而体操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跑酷符合体操的定义、内容分类和项目特征,因此,可以视跑酷为体操的一个亚项。由于跑酷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运动形式,而显得另类。  关键词:跑酷;体操;另类  中图分类号:G8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体育教师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亚文化,上承学校体育文化主流意志,下接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中的主体性要素。为了探究山东省不同地域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特尔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了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指标体系,对山东省不同地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现状进行了诊断。研究表明:1)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的总体现状得分偏低,并且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总体
期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冠军李金哲为研究重点,与门科夫、卢瑟福德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助跑、起跳、腾空等关键性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李金哲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成绩呈逐年增长趋势,提升空间大;2)李金哲助跑节奏稳定、频率快,踏板准确性高,步幅频数稳定,水平速度发挥充分;3)起跳阶段适当增大着板角,控制起跳腿膝角,可优化起跳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从肌力的视角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综述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机制、损伤时的姿势及其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和男运动员相比,ACL损伤频率较高的女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弱,容易形成膝外翻。对于ACL损伤的预防来说,运动中保持充分的膝关节屈曲和躯干前倾非常重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预防;损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此在、共在、沉沦和异化是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活境况的高度概括。人们生活于一个平均的世界和工具的围城当中,不断通过压平自己来融入非本真的他者。通过对空中极限运动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当人们突然处于悬空状态时,经验的世界和工具性围城就会被这一状态所打破,同时,运动所带来的强烈畏惧感和可能发生的死亡,使从事此项运动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人之本真。  关键词:空中极限运动;本真;非本真;此在;畏  中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法、逻辑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进行质化研究,主要探讨其学科本源与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是从养生文化碎片收集而来,成就于农耕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具备独特的“竞寿”品质。进一步通过“养生”文化对狭义的养生体育和武术文化进行解读,以期为中国传统体育事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生文化;传统体育;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龙舟运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体育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维系民族情感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龙舟运动文化是对自然的敬畏衍生出的龙图腾崇拜;是对英雄的礼赞升华而来的爱国情怀;是对立与统一相融合的体育精神。本研究从“文化四层次理论”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龙舟运动文化的现代流变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现代龙舟运动文化是祭祀文化向纪念文化的流变,是民俗文化向体育文化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变,实现体育价值的回归进行分析讨论。从体育政策的制定向执行的转变,从体育行政部门权力集中的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体育协会等机构的服务职能转变;锻炼内容由单一的竞技优势项目向普及休闲的多样项目转变;资金投入从政府计划投入为主向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投入的市场投入转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从大型向小型多样转变,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通过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根据上海市、杭州市和南京市的调研数据,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旅游经历、到旅游目的地便利性、体育旅游的偏好、锻炼习惯对体育旅游的影响、家庭或工作事务繁忙程度、接待能力的需求、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外出旅游可接受的车程距离及成本和旅游预期效用的考量对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意
期刊
摘 要:2014年南京青奥会是继成功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后,中国成功举办的又一盛大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大型赛事的组织运行模式进行总结,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完善,以期为我国再次举办大型田径赛事时在田径团队组织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2014青奥会;大型赛事;田径团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3-0054-03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