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盛宴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场白
  “吃人”主题的表达,是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情与国民性深入分析认识的结果。《狂人日记》便是这一主题的发轫之作: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其实,“吃人”的主题是一直延续在他的小说中并步步深化的。以入选我们中学课文的小说为例,《故乡》是等级观念“吃掉”儿时伙伴闰土的纯真开朗,使小英雄变成迂腐而麻木的人;《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吃人”,使人异化为“用手慢慢走”的动物;《祝福》是“吃人的礼教”“吃”了祥林嫂……至《阿Q正传》中,愚昧麻木的民众更是“吃掉”了自己还茫然无所知。鲁迅先生借“吃人”的主题深刻揭示出:不唤醒民众,不进行思想启蒙,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民众“吃掉”自己卻还愚昧麻木而无所知觉。
  小说《药》也不例外。它展现的不仅是“吃人”,更是展现了一场“吃人的盛宴”,以最苦的一剂药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震颤和思考!
  创作背景
  《药》写于五四运动前夕,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五号。作品以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四年后,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它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民主政治。更确切地说,当时中国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相结合的黑暗统治,人民仍然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处在贫困、愚昧的落后状态。这种情况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即在有共产党深入群众领导彻底的人民民主革命之后,才从根本上开始有逐步的改变。
  华“吃”夏,迫切而安然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 ——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鉴读】
  大家发自内心地替华老栓高兴,并一致认为能找到这味药定是交了好运的,因为吃了这味药,病是包好的。人血象征着生命,那么吃人血馒头自然就隐含着“吃人”的寓意。也就是说,“人吃药”在《药》这篇小说中等同于“人吃人”,且要救命(吃药)就要先残杀他人的性命(夺血做药)。
  当人血馒头成为良药,当吃人血馒头能救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吃人血馒头成为一种被众人羡慕的事的时候,那么吃人血馒头就不再是愚昧残忍的行为,而是交了好运的表现。“吃人”救命就不再是一件恐怖的事,而是一个世人普遍接受的常识。“吃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这种愚昧麻木的程度可想而知。
  康大叔不为自己是一个刽子手而感到羞愧,反而认为是一件光荣的事。旁边的人也不认为杀人是一件残忍的事,即便杀的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夏四奶奶的儿子”,也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康大叔在回答花白胡子的提问时,也表现出“格外高兴”,认为杀人的最大好处是让栓叔得到了人血馒头。在他们眼里,能够得到人血馒头就够了,他们才不管被杀的人是谁,为什么被杀,也就是说他们对当时这个社会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盲从当时的社会意识,这才是当时社会最可怕的事情。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鉴读】
  华老栓能拿到救命的药就好,至于这是谁家的孩子,谁的命,他并不关心。在茶馆里倾听了全过程的小栓虽然知道这药是夏瑜的命换来的,但是除了凑热闹似的咳嗽,小栓也没有表现出对同辈人的哀怜与不安。而民众更关心拿人血背后的八卦新闻,而不是他为什么会死,为谁而死。
  在这里,鲁迅先生看似不经意地就向我们展示出普通民众在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的背后所暗藏的自私、冷漠、愚昧与麻木。而当“吃”人者和被“吃”者分属华、夏两家时,鲁迅先生就为我们揭示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华、夏是中华民族的两支不同的祖先,后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我们因此又称自己为华夏儿女。这样一来,华家的儿子吃夏家儿子的血,就不仅仅是人“吃”人,更是我们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华“吃”夏,吃得迫切,吃得安然,吃得我们可悲可恨,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场吃人盛宴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深度解读
  虽然真正“吃人”的只有小栓一人,但是这并不妨碍这宴席的盛大,因为这宴席惠及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两个,且这宴席的影响力也绝不只是在吃的那一刻。
  刽子手康大叔
  人血馒头是夺他人之血以补自己之血,夺他人性命来延续自己的性命,所以制作这味药的人必须夺人之命以制药。那么作为刽子手的康大叔自然是制药者、卖药人。在这场“吃人”的盛宴中,提供人血的就是刽子手——康大叔。而作为夺人性命的回报,“厨子”康大叔既有沉甸甸的一包银子入账,又有“吃人者”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激,甚至还获得了他人对自己的敬畏。   红眼睛阿义
  每当有人肉宴席摆起便受这宴席恩惠的还有牢头——红眼睛阿义。人如其名,不能直接分一杯羹,那么自然要急红了眼睛榨取最后一点油水。由此可见,阿义不知在多少人被端上宴席前就已经榨干了他们身上最后一滴油。牢中的夏瑜是注定要被“吃”的,但是夏瑜竟然一点油水也榨不出,阿义狠狠地打了夏瑜两个嘴巴出气。虽然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才招致被打,但是只要不能从这“吃人”的宴席中沾到些许的油水,那么阿义打人是迟早的事。也就是说,如果这宴席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阿义就找精神上的满足感或发泄内心的不满。与小栓不同的是:小栓“吃”死人,而阿义不仅“吃”死人,也“吃”活人。
  出卖亲人的夏三爷
  夏三爷举报自己的亲侄子夏瑜,因而得到了赏钱——白银二十五两。出卖自己的亲人,这种为人不齿的行径本该遭受唾弃,但是既然“吃人”的宴席要摆开,就得有人送上肉来。“吃人”既已合理,那么送上“食材”又有何不可?于是出賣亲人的夏三爷不仅没有遭人指斥,反而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不仅送上了“食材”,还因此赚到钱。“吃人”的欲望让人漠视一切,让自相残杀、出卖亲朋等令人不齿的行径,都成为合理的,甚至被人羡慕的。这里,“吃人”主题再次呈现出华夏民族自相残杀的意味——不仅可以吃别人,也可以吃自家人,只要需要,人皆可吃。
  看客——众茶客们
  那些没吃到人的、没能分享到“吃人”好处的人——众茶客们则是在咂摸中想象“人肉”的味道,很想一试。他们替小栓能“吃人”而感到高兴,为老栓能弄到“药”而祝贺。康大叔不同寻常的本领让他们敬畏不已,夏三爷出卖自己的亲侄子居然能得到白花花的银子让他们羡慕眼馋。他们替阿义未能捞到油水而生气,他们想到阿义打了夏瑜两个嘴巴就禁不住高兴,他们想到夏瑜被打的倒霉相就觉得他活该。他们在头脑中摆开自己的“吃人”宴席,咂摸着想象中的滋味,并时刻准备着或直接或间接地“吃人”。
  素养升级
  小栓必死无疑?
  “夏”的革命本来是要救“华”这些劳苦民众的,但结果却是民众不需要他的革命,需要的是他的血、他的命。于是华“吃”夏不仅展现出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更揭示出“病人吃医生”的愚昧荒谬。“病人”(广大民众)因愚昧的想法,“吃”掉了“医生”(觉醒的革命者),“病人”因此无药可治,革命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夏瑜的革命不是救治社会的良药,夏瑜的鲜血也同样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救命良药——人的死亡成就了一味药,而吃了这药的结果仍是死亡;愚昧中诞生的药,吃了只会愚昧到死;无药可救时“吃人”,“吃人”后更是无可救药。
  再结合《狂人日记》,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吃了人血馒头的小栓必死无疑。《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日记末尾发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而《药》中的小栓则是吃过人血馒头的孩子,他“吃”了别人的性命,是“吃过人”的孩子,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他是无可救药的孩子。
  至此,小说《药》以一剂苦口良药启发人们尤其是革命者,去探究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切实有效的良药。
其他文献
“恕我不能站起来了。”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墓碑上刻着的自撰墓志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还不到19岁,就以志愿兵身份参加抗击法西斯的欧洲远征军。在殊死的战斗中,他身上中了200多片弹片,一条腿的膝盖骨被打得粉碎。伤好后,他用站着的姿势写作,以减轻伤腿的痛苦。渐渐地,他养成了站着写作的习惯。曾有记者采访他:“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站着写作!”海明威脱口答道,“我站着写,而且是用一
期刊
我曾想,如果真的有时光机,历史有机会变为童话吗?  穿过高楼大厦,乡间小路,穿过紫云英花丛与密密的桃花林,岁月的湖泊泛起层层涟漪,连亘的岁月被狠狠地劈开……睁开眼睛,看看那些时光,那些少年——  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孤儿,生得眉清目秀,器宇轩昂。十四岁那一年,他当上了个小官,却未能改善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依旧一个人独来独往。后来有一天,他路过京师,看到一座古老的祠堂,也许是心念一动,便进去祈神
期刊
曾与一位洛阳女子清谈,我说我极为羡慕她游牡丹园的经历,那姹紫嫣红绽开的荣华,一定美不胜收。她却笑了笑说,牡丹看多了会腻。沉默许久我才明白,原来,“极致”并不是最好的。  荷在泥上,清洁寡欲,是因为没有喧哗的必要,可那亭亭玉立的一支,却让人一点都不能忽视。想来人也是一样的,光华太盛之人,尽管让人不禁仰视,然而那耀眼的光总会灼伤了他人的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人总要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讦,正可谓“高
期刊
读初中那会儿,我最怕写作文。每次考试我的作文成绩都是很差,经常被老师打不及格,这可急坏了我。后来我就开始慢慢找办法,最先找老师喜欢的作文的类型,然后试着去模仿,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老师说:“你这样模仿的东西没有一点功底,要想得高分,就得练到下笔挥毫,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于是我就买了一堆笔记本,开始记录名句,废寝忘食地看名家的散文……  用了这些方法,结果我的作文在老师眼里还是下等。老师说:“你这样
期刊
今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格外冷,才11月,絮状的雪花便懒懒地在空中飞舞着。  我昏昏沉沉的,几年前的场景如梦境般环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乞丐,他还好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04年,正逢过年,那时我八岁,刚记事。他一个人住在村子的拐角。  农村里过年,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的。大人们东家串西家,拜年、打麻将,小孩子们则沿着小路想方设法放鞭炮。我们姐弟俩在田间小道上疯玩一阵子后回家时,必会经过他家门口—
期刊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叙述到这里,你希望下面有一个数学的继续,还是愿意得到一个文学的结局?但不管怎样,数学和文学都将在这里分手了。  数学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这个好心的侍者开始动手为这对老人解决房间问题。他叫醒旅馆里已经
期刊
作文开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能体现作者对文题理解的深入程度,而且能为行文奠定独特的基调。高中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开头,往往要通过纵深开掘,做到情理兼具,如果直接呈现论点或通过抽象的道理阐释引出论点往往难以脱颖而出。积极探索作文开头感性与理性兼容的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方法一 一喻一追  【示例】如果时间是一条记录生活的纸,我把它划出好几段,撕下睡觉和琐事的时间,猛地发现,
期刊
十八年如梭,它一面剥落了墙粉无力的雪白,抹去窗框喜人的朱红,一面催老了双开木门吱呀的闷响。后院的池塘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池边的杂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这时候,想必我该来了。  自从那一天我离开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未曾靠近她。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一下子思念起她的美好来。  老屋总是爷爷住着,逢年过节我们就会到这里重拾一些几乎被遗忘了的温暖。低矮的院墙在金灿灿的阳光里斜切下一溜阴凉,屋前是一片田地,在温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
期刊
黑人计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  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很多种颜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到了目的地,計程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资。他说:“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一等。若当时母亲可以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不同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我们的肤色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