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星医美、齐家网、佳兆业物业、美团点评、华兴资本、同城艺龙、找钢网、宝宝树、沪江教育、51信用卡……一口气集齐以上所有企业的上市招股书,港交所只用了刚刚过去的不到半个月时间。
此外还有已经快要人尽皆知的小米上市之路,“主舞台”也选在港交所。它和融资计划在百亿美元的中国铁塔,都被视为港交所2018年具有标志意义的IPO。
互联网创业公司扎堆宣布赴港上市,也引发了一个新话题—港交所为什么突然就火了?今年4月7日,在一篇名为《我们问对问题了吗—关于香港市场核心价值的思考》的博客中,港交所行政主席李小加在辨析香港市场的核心价值、“同股不同权”等问题之外,还描绘了一个看上去颇具危机感的现状:如果正在考虑上市的内地科技公司、新经济公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香港可能就与这个潮流擦肩而过。
从今年年初开始,港交所便持续在政策层面“开闸放水”—H股“全流通试点”、放松主板及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限制老上市公司再融资。
这些改革措施的释放,实际都是在为引进更多“高增长的新经济公司”铺路。对于小米、滴滴、海底捞等一大批急于在二级市场融资和股权变现的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来说,当然都乐见港交所的上述变化。但是港交所由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而引发出的各种新问题,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多。
求稳心态未变不管是以数量还是市值计算,港交所目前承载的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仍是20世纪就已经建立优势的金融和地产行业,市场整体氛围稳定有余、革新不足。当腾讯及腾讯系企业陆续落地港交所,“主角”看似是一边倒地换成这家占交易所总市值10%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但如果抛开“新经济”的外衣,当下的港股市场与李嘉诚时代在气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以前大家盯着李嘉诚的公司股票买,现在盯着腾讯的公司股票买,稳定逐利心态从未改变。
流动资金压力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前五大新股融资共计268亿元人民币,整体比去年同期的322亿元人民币还减少了17%,这些上市项目的市盈率也多有缩水。而集中在2017年上市的阅文集团、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5家“新经济公司”代表,到今年已经只有阅文集团一家没有破发,原因也在于优质项目供应激增导致的抽血效应。
外部竞争加剧过去几年,全球“独角兽”企业都在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上市计划,这也引发了全球交易所纷纷根据这些新兴产业的特点,对自己的上市规则进行修改。Spotify在纽交所IPO甚至尝试了不需要投行承销、不需要发新股的“直接上市”政策,效果不错。而国内针对优质公司的A股过会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同期酝酿的CDR模式对海外中概股也会有一定吸引力。
尽管港交所的上市流程更简便、市场流动性更好、再融资渠道也更为丰富,但它对于“新经济”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判断力,却不一定比内地市场更强。后者毕竟是这一概念的孵化之地,只是苦于长期没有合适的投资标 的。
旧焦虑与新危机僅以6月的这一轮上市潮,还不足以判断港交所今年的热度,毕竟常规的上市热潮往往出现在9至11月。如果市场传言属实,陆金所、快手、喜马拉雅等体量不小的互联网公司也会陆续宣布赴港上市计划,那么港交所在今年很有可能实现远超2017年总计约164亿美元的融资记录,继续坐稳全球第一大活跃交易所的位子。
热闹归热闹,作为上市公司,港交所的一系列举动,也是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财务表现。过去3年,这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水平,实际都在原地踏步。“新经济公司”集中上市的局面,一方面的确有机会帮助港交所打破经营僵局,但为了“迎新”而在前期允诺的各类让利措施,未来也很可能会让港交所进一步被拖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中。商业就是这样。
此外还有已经快要人尽皆知的小米上市之路,“主舞台”也选在港交所。它和融资计划在百亿美元的中国铁塔,都被视为港交所2018年具有标志意义的IPO。
互联网创业公司扎堆宣布赴港上市,也引发了一个新话题—港交所为什么突然就火了?今年4月7日,在一篇名为《我们问对问题了吗—关于香港市场核心价值的思考》的博客中,港交所行政主席李小加在辨析香港市场的核心价值、“同股不同权”等问题之外,还描绘了一个看上去颇具危机感的现状:如果正在考虑上市的内地科技公司、新经济公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香港可能就与这个潮流擦肩而过。
从今年年初开始,港交所便持续在政策层面“开闸放水”—H股“全流通试点”、放松主板及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限制老上市公司再融资。
这些改革措施的释放,实际都是在为引进更多“高增长的新经济公司”铺路。对于小米、滴滴、海底捞等一大批急于在二级市场融资和股权变现的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来说,当然都乐见港交所的上述变化。但是港交所由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而引发出的各种新问题,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多。
求稳心态未变不管是以数量还是市值计算,港交所目前承载的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仍是20世纪就已经建立优势的金融和地产行业,市场整体氛围稳定有余、革新不足。当腾讯及腾讯系企业陆续落地港交所,“主角”看似是一边倒地换成这家占交易所总市值10%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但如果抛开“新经济”的外衣,当下的港股市场与李嘉诚时代在气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以前大家盯着李嘉诚的公司股票买,现在盯着腾讯的公司股票买,稳定逐利心态从未改变。
流动资金压力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前五大新股融资共计268亿元人民币,整体比去年同期的322亿元人民币还减少了17%,这些上市项目的市盈率也多有缩水。而集中在2017年上市的阅文集团、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5家“新经济公司”代表,到今年已经只有阅文集团一家没有破发,原因也在于优质项目供应激增导致的抽血效应。
外部竞争加剧过去几年,全球“独角兽”企业都在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上市计划,这也引发了全球交易所纷纷根据这些新兴产业的特点,对自己的上市规则进行修改。Spotify在纽交所IPO甚至尝试了不需要投行承销、不需要发新股的“直接上市”政策,效果不错。而国内针对优质公司的A股过会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同期酝酿的CDR模式对海外中概股也会有一定吸引力。
尽管港交所的上市流程更简便、市场流动性更好、再融资渠道也更为丰富,但它对于“新经济”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判断力,却不一定比内地市场更强。后者毕竟是这一概念的孵化之地,只是苦于长期没有合适的投资标 的。
旧焦虑与新危机僅以6月的这一轮上市潮,还不足以判断港交所今年的热度,毕竟常规的上市热潮往往出现在9至11月。如果市场传言属实,陆金所、快手、喜马拉雅等体量不小的互联网公司也会陆续宣布赴港上市计划,那么港交所在今年很有可能实现远超2017年总计约164亿美元的融资记录,继续坐稳全球第一大活跃交易所的位子。
热闹归热闹,作为上市公司,港交所的一系列举动,也是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财务表现。过去3年,这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水平,实际都在原地踏步。“新经济公司”集中上市的局面,一方面的确有机会帮助港交所打破经营僵局,但为了“迎新”而在前期允诺的各类让利措施,未来也很可能会让港交所进一步被拖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中。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