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 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副组长:王永平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
组员:王莲、王蜀苏、李波、曹琼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 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副组长:王永平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
组员:王莲、王蜀苏、李波、曹琼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