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阔的夜空,深邃而充满幻想。你是希望她永远的这般无声无色?还是希望在这宁静中能时常迸发灿烂的烟火,打破寂静,为夜空留下耀眼的火花?我希望是后者。因为夜空的美,不光有明月,有繁星,还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我们的课堂,不光有老师,有学生,还应该有碰撞,思维的碰撞,思维碰撞的灿烂火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早已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学法了,我们倡导活跃、自主、探究的课堂。有同有异,有争有和,心灵的展现,个性思维的张扬,构成了现代语文课的亮点。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他们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在参与学习时,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尊重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启迪思维,产生思维的碰撞。
一、解读教材,确定思维碰撞的点
学生思维的碰撞是体现在认识上的碰撞,知与不知的碰撞,不同理解的碰撞。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题材和内容,确定好思维的碰撞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握好文本的内容,做到对教材心中有数,对学生的理解有所预见。
1、从题目入手。文题即文章的眼睛,这是激发思维的较好途径。例如课文《两幅迥然不同的“画”》一课,就从“迥然不同”入手,针对两个女孩在公共汽车上对母亲不同的态度,所展现出的两幅不同的画面,发表自己对女孩,对女孩母亲的感受、看法。学生借助文中的两个女孩,自由的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仰,对母亲对自己关心、爱护的理解,以及在这种母爱背后渴望独立、渴望长大的心声。不但提出对人物认识,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到了两位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各的实际情况,说法不一,真实、自然,很有启发性。
2、从内容入手。感悟课文的内容是学语文的关键,学生往往会对课文内容的描写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理解“新的生命在颤动”时,就“新的生命”发表自己的认识,有理有据,精彩纷呈。
3、从写法入手。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例文,通过这些例文的学习,感悟写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从写法入手找出思维碰撞点,激发学生对写法的认识。如《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描写了平时及冬天两种不同的景象,通过景物描写的对比更加突出冬天的美丽与生动。学生就写冬天为什么还描写“平时”这一问题提出异议,在交流分别针对不同的方面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边想象边朗读,对松坊溪冬天的景物描写产生深刻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对写法的认识。
二、接纳与合作,延伸思维碰撞的线
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个体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与接纳;在求异思维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习伙伴间共同探究,深化个性理解的过程,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理解连成一条线,从而产生两种或更多的碰撞点,培养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思维。
三、适时的激励,扩展思维碰撞的面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每个人都是有的。但良好思维方式的产生不是只停留在光是有想法就可以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适时或延时的评价,来使学生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进一步扩展,而形成一个“面”,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也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顶碗少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事记叙文,在学生的初读质疑中,学生提问:想知道老者对少年低声说了一句什么?这个问题便于更深入的理解中心,即刻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学生大多数都从正面,老者鼓励少年的方向考虑。这时,一名平时发言较少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老者低声说的话有三种可能:一是鼓励他;二是责怪他,施加压力;三是告诉他动作的技巧。顿时,班上赞同、反对声四起。针对他的发言,同学们讨论起来:“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大。”“我认为不可能是第二种。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即将失去信心,如果再施加压力,他一定会失败。”我鼓励学生讲讲各自的看法,“我不同意。老者一定是少年的师傅,他最了解徒弟。有时候压力会变为动力,也许老者的责怪会使少年重新振作起来。”“我觉得第三种的可能性大。前两次失败也许就是少年动作上的不准确,老者在旁观的位置上看得最清楚,指点给少年让他改进。”我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据,“课文中说‘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动作的技巧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老者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告诉少年那么多话。”……
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想法一一展现出来。他们在自由的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我的评价与意见。而作为他们学习的特殊参与者,我觉得学生的理解是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就一直鼓励他们说。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这是一种极强的宽松气氛,不时有精彩的发言的产生,连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形成了一种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最终达成了共识:少年在老者帮助下,坚定了信心,终于他成功了。延时的评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在相互的补充与否定中一点点扩展开来。
四、多层次理解,展现思维碰撞的景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语文思维交流、理解中,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同时对于一篇文章的感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理解的,它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包括对作者的思考角度也是如此,由于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与心境环境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章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也并不能说明学生或者读者的感悟是错误的。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碰撞点,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从而使学生与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展现出一个、又一个色彩缤纷的绚烂景象。
美丽的烟火,转眼即散,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从表面看也是转瞬即逝的。学生充满个性化的阅读,激烈动人的感悟就这样随着下课的铃声真就悄然消失吗?不,不是的。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阅读、思维习惯,使每个孩子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碰撞,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并努力让这美丽的火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使美丽的夜空更加绚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早已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学法了,我们倡导活跃、自主、探究的课堂。有同有异,有争有和,心灵的展现,个性思维的张扬,构成了现代语文课的亮点。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他们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在参与学习时,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尊重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启迪思维,产生思维的碰撞。
一、解读教材,确定思维碰撞的点
学生思维的碰撞是体现在认识上的碰撞,知与不知的碰撞,不同理解的碰撞。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题材和内容,确定好思维的碰撞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握好文本的内容,做到对教材心中有数,对学生的理解有所预见。
1、从题目入手。文题即文章的眼睛,这是激发思维的较好途径。例如课文《两幅迥然不同的“画”》一课,就从“迥然不同”入手,针对两个女孩在公共汽车上对母亲不同的态度,所展现出的两幅不同的画面,发表自己对女孩,对女孩母亲的感受、看法。学生借助文中的两个女孩,自由的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仰,对母亲对自己关心、爱护的理解,以及在这种母爱背后渴望独立、渴望长大的心声。不但提出对人物认识,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到了两位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各的实际情况,说法不一,真实、自然,很有启发性。
2、从内容入手。感悟课文的内容是学语文的关键,学生往往会对课文内容的描写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理解“新的生命在颤动”时,就“新的生命”发表自己的认识,有理有据,精彩纷呈。
3、从写法入手。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例文,通过这些例文的学习,感悟写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从写法入手找出思维碰撞点,激发学生对写法的认识。如《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描写了平时及冬天两种不同的景象,通过景物描写的对比更加突出冬天的美丽与生动。学生就写冬天为什么还描写“平时”这一问题提出异议,在交流分别针对不同的方面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边想象边朗读,对松坊溪冬天的景物描写产生深刻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对写法的认识。
二、接纳与合作,延伸思维碰撞的线
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个体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与接纳;在求异思维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习伙伴间共同探究,深化个性理解的过程,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理解连成一条线,从而产生两种或更多的碰撞点,培养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思维。
三、适时的激励,扩展思维碰撞的面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每个人都是有的。但良好思维方式的产生不是只停留在光是有想法就可以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适时或延时的评价,来使学生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进一步扩展,而形成一个“面”,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也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顶碗少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事记叙文,在学生的初读质疑中,学生提问:想知道老者对少年低声说了一句什么?这个问题便于更深入的理解中心,即刻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学生大多数都从正面,老者鼓励少年的方向考虑。这时,一名平时发言较少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老者低声说的话有三种可能:一是鼓励他;二是责怪他,施加压力;三是告诉他动作的技巧。顿时,班上赞同、反对声四起。针对他的发言,同学们讨论起来:“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大。”“我认为不可能是第二种。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即将失去信心,如果再施加压力,他一定会失败。”我鼓励学生讲讲各自的看法,“我不同意。老者一定是少年的师傅,他最了解徒弟。有时候压力会变为动力,也许老者的责怪会使少年重新振作起来。”“我觉得第三种的可能性大。前两次失败也许就是少年动作上的不准确,老者在旁观的位置上看得最清楚,指点给少年让他改进。”我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据,“课文中说‘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动作的技巧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老者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告诉少年那么多话。”……
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想法一一展现出来。他们在自由的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我的评价与意见。而作为他们学习的特殊参与者,我觉得学生的理解是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就一直鼓励他们说。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这是一种极强的宽松气氛,不时有精彩的发言的产生,连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形成了一种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最终达成了共识:少年在老者帮助下,坚定了信心,终于他成功了。延时的评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在相互的补充与否定中一点点扩展开来。
四、多层次理解,展现思维碰撞的景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语文思维交流、理解中,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同时对于一篇文章的感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理解的,它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包括对作者的思考角度也是如此,由于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与心境环境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章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也并不能说明学生或者读者的感悟是错误的。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碰撞点,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从而使学生与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展现出一个、又一个色彩缤纷的绚烂景象。
美丽的烟火,转眼即散,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从表面看也是转瞬即逝的。学生充满个性化的阅读,激烈动人的感悟就这样随着下课的铃声真就悄然消失吗?不,不是的。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阅读、思维习惯,使每个孩子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碰撞,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并努力让这美丽的火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使美丽的夜空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