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手机里的爸爸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小记者尚意乔

  我爸爸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他被“困”在手机里了,可惜,他还不知道。
  在家中,他几乎是手机不离手,坐着看、躺着看、趴着看、吃饭看,就连去洗手间都带着。若是哪一刻他像丢了魂似的,不用问,肯定是手机没握在他手里。
  瞧吧,晚饭时间到了,熟悉的一幕又上演了——
  妈妈都把菜摆好了,爸爸却依然盘踞在沙发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点点这,戳戳那,完全沉醉在网络世界里。我忍不住大叫:“爸爸快来吃饭,再不吃就要收走了。”可爸爸只是敷衍地答应一声,眼皮都没抬。
  后来在我的多次催促下,爸爸终于有了行动。只见他慢吞吞地抬起了屁股,万分不舍地瞥了手机最后一眼,哎,放下手机搞得跟生死离别似的,咋那么艰难、那么痛苦呢?
  他来到桌边刚吃几口,竟鬼使神差地又摸出了手机。不过这回他有点倒霉:他一边盯着手机看,一边夹着一块油腻的五花肉慢慢地往嘴里送。结果,他光荣地把肉直接按在了脸上。我和妈妈大笑起来,我趁机一把抢过了他的手机。爸爸伸著双手,恳求着:“你就给我吧。”瞧着爸爸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实在忍不住了,笑着把手机还给了他。
  看见了吧,这就是我那位被“困”在手机里的爸爸,无时无刻关注着手机的爸爸,好像手机比自己的亲儿子还重要。我真希望爸爸能从手机里解放出来,要不然,他那双大眼睛可就要小得找不到了。
  (指导老师:牛燕)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乔可可
其他文献
掃地、做饭、擦洗、整理、美化居室环境、倒垃圾、洗衣服,这些不起眼的活儿,是生活最朴素的真理。  家务活,如果天天做,需要娴熟的料理能力,更需要耐心、甘为人仆的心志。尤其是甘为人仆的心志,那可是一个人品格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可以随时让家人和身边人受益的珍宝。  甘为人仆,是人性中可以拥有的最高贵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引导孩子把这种品质种在操练家务的田野上吧。1  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期刊
摘 要:在伍慧明的作品《骨》中,美籍华人对祖国饮食态度的变化,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代华裔对中国饮食为绝对推崇;第二代华裔的态度变成忠实的眷恋;第三代华裔则转为矛盾的接受。思乡情结、落叶归根是第一代华裔对中国饮食绝对推崇的思想原因;推崇祖国饮食,遵循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节导致第二代华裔忠实眷恋中国饮食;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变异以及对唐人街鲑鱼巷的厌弃,形成第三代华裔对中国饮食矛盾接受的主要原因。本文试
期刊
1  一天,我正在心理咨询室回顾当天的咨询个案,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跟着是急切的敲门声,只见钱同学侧着身子进了咨询室,她身上背着鼓鼓的书包,手里还拎着沉沉的袋子。  钱同学留着一頭短发,眉头紧蹙,身板挺直甚至可以说是僵直,双手紧握,语速偏快:“我初中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中考以高出分数线15分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从暑假到现在,我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学习上,可是考试成绩却越来越糟糕,感觉其他人
期刊
Q 孩子目前上三年级。自从上了一年级之后,母慈子孝的幸福时光就不复存在了。辅导作业时,总是忍不住想发火,导致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极为紧张。有没有办法能缓和我们的亲子关系呢?  A 我理解你的烦恼,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下。我想跟你分享的一点是:孩子的成长父母无法代替,想要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有不管教的智慧和勇气。“不管教”不是不教育,而是换一种更加理智、合理的方
期刊
摘 要: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课题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其存在之思是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的。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诗歌中抒写存在,以诗的语言展开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两者间达到了诗与思的高度契合。本文运用中西比较与跨学科比较的方法,从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思想来透视与挖掘陶渊明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存在主义意蕴。  关键词:本真的存在 沉沦 领会 死亡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其思想
期刊
1  春天走到四五月间,就到了它的盛年锦时,一切都是鲜嫩的、簇新的、蓬勃的。漫山遍野的杏梅刚刚开过,桃花、梨花、油菜花又铺锦展绣,攻陷了水村山郭。  母亲打电话来说,院子里的梨花都开好了,再不回就要败了。于是,清明之后,我带女儿回了趟老家,既为看花,也为去梨园里帮父亲干点活。  父亲的梨园在村北。小村外,微雨初晴,远山如屏。视线处,满坡满岭的梨树含烟带雾,开得堆云涌雪一般。  站在树下,父亲先示范
期刊
1  儿子上小班时,每次和小朋友闹矛盾,他都用“送你去医院打针”这句话去吓唬其他小朋友。他还爱玩“医生打针”的游戏,小朋友纷纷模仿他,轮流当医生,将大家不喜欢的某位小朋友摁在地上“打针”。  老师跟我说了这件事,我赶紧给那几位被“打针”的小朋友赔礼道歉,并向老师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事后我反思是不是孩子对打针这件事有了心理阴影。  儿子小时候很怕打针,每次带他去打预防针,总哭得稀里哗啦,为了让他配合,
期刊
1  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看到一辆电动车上,母亲转头冲后座上的儿子喊:“快拿书出来背。人家都会了,就你还不会!”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隔着一米远都能感受到。  儿子慢吞吞地掏出课本,翻开。  “雨停了,天空……”“天上!”“天上有座……”“有一座!”“有一座桥……”“美丽的桥!”一路都是后座的背诵与前座的纠错,火药味愈加浓烈。  我能体会到这位母亲的焦虑,因为我昨晚才经历了一场与孩子的互相折磨。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方悲剧主人公形象演变的梳理与探析,发现悲剧主角由古希腊的神人扮演继而启蒙主义的凡人登场再到现代主义动物般的非人形象出现。这一悲剧人物形象逐渐被矮化的事实一方面受社会时代变迁的影响,一方面又是文学自身发展要求的内在体现。悲剧主人公由最初的英雄形象到后来的非英雄形象的转变,并不代表悲剧英雄主义的消失。  关键词:悲剧 主人公形象 矮化 英雄主义  在世界文学史上,悲剧往往体现某个时
期刊
你出生的那天下午,我焦急地等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妇产科门口,等待你平安降生的消息。一个护士打开手术室的大门,问谁是宗志平家属。我赶紧走上前,“你爱人生了,一切平安!”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感受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  我给你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出生的喜讯,甭提爷爷奶奶听到这个消息有多高兴了;你二伯听说你出生也特别开心,急于把消息告诉其他兄弟姐妹,把自行车都忙丢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