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设想,详细阐述了AHP在评价模型构建中的具体应用,为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能力; AHP; 评价
  
  一、引言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评价,我们一般习惯采用定量评价法,即将各项评价指标赋予数量值,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作出结论性的评价。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评价使用者由于需要经常借鉴并参考别人的各单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的权重,所以对于各指标权重的考虑并不全面,比如没有考虑各课程之间的特点和差异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将人们的理想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笔者结合实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从而为其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AHP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逐步完善的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分析方法。AHP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系统的具体性和目标要求,把复杂的系统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即把问题层次化。然后对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的各因素(评价指标)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得到各因素(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综合专家的判断计算各层各指标因素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到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顺序。通过排序结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流程如图1)。
  2.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并通过调查了解市区中小学校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笔者详细分析了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评价建立具有目标层(A)、一级指标层(B)和二级指标层(C)的三层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功五个部分组成;二级指标层由教学目标、重难点指导等23项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层的某些元素对二级指标层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本身又受到目标层元素的支配。
  3.构造判断矩阵
  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首先将隶属于同一指标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形成判断矩阵。一般地,隶属于指标Ai的指标Bj(j=1,2,…,m),其判断矩阵为一个m维方阵,如表1所示。表中Bij表示在隶属于Ai的诸指标中,指标i与指标j相比,对于指标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一般采用Saa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见表2)。
  
  用此方法可计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判断矩阵A-B(如表3所示),其它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B1-C、B2-C、B3-C、B4-C、B5-C可按同样方法求出,在此略。
  
  4.计算指标单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向量。这里采用方根法求解一级5阶判断矩阵A-B的特征向量。其步骤为:
  
  于是求得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为:
  W(1)=(0.22,0.20,0.10,0.36,0.12)T
  为保证得到的权重的合理性,通常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观察其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应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下列一致性要求为止。随机一致性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5阶判断矩阵RI=1.12。经计算,一级指标判断矩阵A-B的一致性比率CR=0.078<0.1,说明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利用上面同样方法可求得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
  WB1(2)= (0.16,0.25,0.21,0.18,0.20)T
  WB2(2)= (0.17,0.25,0.22,0.18,0.18)T
  WB3(2)= (0.38,0.37,0.25)T
  WB4(2)= (0.09,0.19,0.13,0.17,0.12,0.18,0.12)T
  WB5(2)= (0.38,0.35,0.27)T
  5.合成权重的计算
  二级指标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的计算要自上而下,将指标单权重进行合成,并逐层进行,直至计算出最底二级指标层各元素的权重和总的一致性检验,即:
  W=W(1)W(2)=(0.035,0.055,0.046,0.040,0.044,0.034,0.050,0.044,0.036,0.036,0.038,0.037,0.025,0.032,0.069,0.047,0.061,0.043,0.065,0.043,0.046,0.042,0.032)
  经计算,二级指标判断矩阵CR=0.039<0.1,也同样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6.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
  
  式中, Z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估分数;fi(x)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指导等23个二级评价指标Ci的测试分数;Wi为通过AHP法计算出来的该项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出来的Z值愈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就越强,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7.应用实例
  应用上述评价方法和模型, 随机对常州市某中学8名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计算出的评价结果分值按5个级别划分,即优秀(Z≥90)、良好(80≤Z<90)、 中等(70≤Z<80)、一般(60≤Z<70)、差(Z<60),评审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4号和8号教师评价成绩为“优秀”,说明这两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好,课堂教学效率高;而6号教师被评估为“差”,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应用水平和能力还较差,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尽快加强培训和学习。
  
  三、结论
  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想得到科学、理想的评价结果,必须建立严密合理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并充分考虑专家的代表性和知识结构,精确确定各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等。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科学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合理的权重分配对大量定性指标作量化处理,使主观判断变为客观描述,增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实践证明,本文介绍的评价模型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凤兰.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0-32.
  [2]董艳,丁明明.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J],2005,(12).
  [3]李秀森等.基于因素分析AHP和聚类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
  [4]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乔维德,副教授,江苏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AH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QiaoWeide
  (ChangzhouRadio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ngzhouJiangsu 213001)
  【Abstract】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s,which takes the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as the symbol,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istance teaching becomes more important. W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s with the curriculums effectively, the key is the teachers, which face the challenge in their teach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teacher in the term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s by applying level analytic method (AHP).This article states in detail about AHP in the evaluation model, providing on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eachers in their ability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curriculums .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ability; AHP; Evaluation
  本文责编:陶 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杨玉芹 焦建利/编译    [摘要] 本文首先对综述中用到的关键术语进行界定,讨论了本领域中研究的局限和优势;然后描述了学习困难目前和历史理解的一个更宽泛的情境,并解释为什么将学习困难的社会模型作为本综述的框架;接着对本领域中技术使用的范式进行了论述,共鉴别出三种应用类型:技术用于训练或练习、技术用于辅助学习、技术用来产生学习;最后对本领域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总体看法,同时为开发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
期刊
[摘要]文章以德克萨斯农业与工程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院为案例来介绍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在线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现状、特点与优点,以期对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的信息化和远程学位教育项目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在线研究生培养项目    美国高等农业教育起源于十八和十九世纪美国政府颁布的系列高等学校赠地法令,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法令包括1787年颁布的《西北部法令》(Northw
期刊
[摘要] 各级学校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这门课程带有公共课的性质,多年来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的改革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构建了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
期刊
【荷兰】Jeroen J. G. van Merriënboer1&Liesbeth Kester1  盛群力2 徐 瑞2 译    [摘要] 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认为要实现复杂学习需要借助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和子任务练习等因素。本文探讨运用这一模型设计多媒体学习环境及相关的14条多媒体原理。学习者可以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利用相关的多媒体原理有利于促进归纳学习过程;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网上教学的理解逐渐从借助网络平台传递教学资源,到强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与交流,促使学习社区的形成,而使网上学习社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趋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然而研究现状如何,如何提高现有研究水平,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几个问题。本文以2000-2007年8月期间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的网上学习社区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主题、研究方法和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人们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学习都越来越依赖网络这一快捷高效的通讯载体。而E-learning正成为知识时代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E-learning资源内容筛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文章着重阐述了筛选的意义、原则以及选择模型。  [关键词] E-learning资源;筛选;选择模型    一、E-learning资源筛选的意义 
期刊
[摘要] WebVEP是我们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基于Web的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它不但方便教师合成多媒体教学内容,而且可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可以定位学习和自由组合多媒体教学信息,满足了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中,多媒体教学内容在制作、发布、存储、利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介绍了WebVEP的设计思想,给出了WebVEP实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期刊
[摘要] 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模式。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有效。EDC的实践表明,在大学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网上教学的优势,能帮助学员弥补由于有限的面授教学产生的师生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的不足。在网上学习中,通过互相的学习
期刊
[摘要]利用Analysis Services 、Office Web Components 组件和XML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学生作业考试数据进行OLAP分析。该数据挖掘方案在教学诊断与评价中收集、存储学习者的大量特征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学生诊断学习效果、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 筛选数据;数据挖掘;远程教育    一、前言  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对于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系统回顾教师知识与教师学习本质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技术与教师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主张将数字技术的效用描述为教师学习中有目的的一组活动,即:知识建构、分布式认知、社群与沟通以及约定,通过对五个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教师学习的支持作用。最后指出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学习与数字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