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题中的隐含条件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有机题时,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感觉缺少条件无法做,或者理不清思路,或者看似简单但一做就错。这都是因为没有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所以,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并恰当利用,是揭开不少有机题“盖头”的关键,现举例如下。
  
  1. 有机物组成上的隐含条件
  例1 0.1 mol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得到0.16 mol CO2和0.2 mol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解析 题中没有说这两种烃属于哪一类烃,也不知道它们的分子式和比例,未知量很多,让人感到困惑。实际上,可算出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1.6H4,碳原子的平均数为1.6,必然是一种烃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6,另一种烃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1.6,小于1.6的烃只有甲烷。混合烃中氢原子平均数为4,甲烷分子含4个氢原子,所以另一种烃分子也应含4个氢原子,可能是C2H4、C3H4。混合物可能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物,也可能是甲烷和丙炔的混合物;原混合物中一定没有乙烷和乙炔。
  答案 A、C
  点拨 烃中只有甲烷含一个碳原子。混合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平均数小于2,则必有甲烷,甲烷也是烃中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物质。类似的,如果混合烃分子中氢原子的平均数小于4,则必有乙炔,乙炔是烃中含氢原子最少的物质。这是甲烷、乙炔组成上的特殊性。
  
  2. 有机物球棍模型上的隐含条件
  例2 科学家最近在-100℃的低温下合成了一种烃X,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明其分子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没有区别,其球棍模型如右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分子的分子式为C5H4
  B.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环境有2种
  C.分子中氢原子分布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
  D.分子中只有C-C单键,没有C=C双键
  解析 从球棍模型上容易看出,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碳原子有连氢原子的周边碳原子和不连氢的中心碳原子两种;两个三角形所处的平面相互垂直,中心碳原子连四根棍,一根棍代表一个碳碳单键;周边碳原子上只连三根棍,必有一根棍为碳碳双键。
  答案 D
  点拨 有机物中每个碳原子上都应连4个共价健,不能多也不能少。球棍模型中的一根棍可能代表单键,也可能代表双键或三键。
  
  3.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上的隐含条件
  例3 乙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最多可以产生几种物质( )
  A.6种 B.7种 C.9种 D.10种
  解析 本题虽小,但很容易做错。有人认为乙烷分子中共有6个氢原子,从一氯代烷到六氯代烷各一种,共6种。有人注意到无机产物HCl,认为是7种。也有人考虑到二氯代物、三氯代物、四氯代物分别有两种,但漏无机物HCl,认为是9种。正确答案为10种,分别是:CH3CH2Cl、CH3CHCl2、CH2ClCH2Cl、CH3CCl3、CH2ClCHCl2、CH2ClCCl3、CHCl2CHCl2、CHCl2CCl3、 CCl3CCl3和HCl。
  答案 D
  点拨 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书写同分异构体时不能写分子式,而应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
  
  4. 有机物命名上的隐含条件
  例4 分子式为C6H12,主链上有4个碳原子的烯烃有多少种(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 很多同学只写出了三种:CH2=C(CH3)CH(CH3)2(2,3-二甲基-1-丁烯)、(CH3)2C=C(CH3)2(2,3-二甲基-2-丁烯)、CH2=CHC(CH3)3(3,3-二甲基-1-丁烯)。漏写CH2=C(CH2CH3)2(2-乙基-1-丁烯),该物质最长的碳链含5个碳原子但不是主链。烯烃的命名与烷烃有不同之处,烷烃命名时不能出现“1-甲基”“2-乙基”,导致不少学习者认为烯烃命名也不能出现“2-乙基”。
  答案 B
  点拨 烯烃分子的主链不一定是最长的碳链,而是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的碳链。烯烃、炔烃、二烯烃、醇、醛、羧酸等物质命名时都要优先考虑官能团的位置,官能团应在主链上。
  
  5. 有机物分子结构上的隐含条件
  例5 下列关于CH3-CH=CH-C≡C-CF3的分子结构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A.6个碳原子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B.6个碳原子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C.6个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D.6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解析 该分子中左边的4个碳原子以碳碳双键为中心形成类似乙烯的平面结构,右边的4个碳原子以碳碳三键为中心形成类似乙炔的直线结构,该直线上有两点(中间两个碳原子)在上述平面内,可推出该直线上的各点都在上述平面内,所以6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 B、C
  [≡][H3C][H][C=C][C][H][C][CF3]
  点拨 有机分子中的饱和碳原子类似于甲烷中的碳原子,以该碳原子为中心形成四面体结构,任意3个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任意4个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碳碳双键类似于乙烯,以双键为中心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碳碳三键类似于乙炔,以三键为中心4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苯环类似于苯,以苯环为中心12个原子共平面。
  
  6. 有机物质量分数上的隐含条件
  例6 甲醛和单烯烃的混合物含碳的质量分数为a,则其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
  A.[34a] B.[6-a7]
  C.[6-7a6] D.无法确定
  解析 题中两种物质、三种元素,只给了一个数据,似乎缺少条件,用心观察会发现甲醛(CH2O)和单烯烃(CnH2n)的碳、氢原子个数比都是1:2,碳的质量分数为a,则氢的质量分数为[16a],氧的质量分数为[1-a-16a=6-7a6]。
  答案 C
  点拨 甲醛与单烯烃中碳氢质量比相同,知道了碳的质量分数,也就知道了氢的质量分数。类似的,甲醛、冰醋酸、葡萄糖、果糖、甲酸甲酯的混合物中不管谁多谁少,碳的质量分数总是[1230=0.4],因为这几种物质的最简式都是CH2O,碳的质量分数相等;乙炔、苯、苯乙烯的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总是[1213=0.923],也是因为这几种物质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7. 有机物燃烧上的隐含条件
  例7 将1 mol CH4和适量的O2在密闭容器中混合点燃,充分反应后,CH4和O2均无剩余,且产物均为气体,质量为72 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物通过碱石灰能被完全吸收
  B.产物通过浓硫酸能被完全吸收
  C.反应中消耗 56 g O2
  D.产物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4 g·mol-1
  解析 同学们往往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1 mol CH4燃烧生成2 mol H2O和1 mol CO2,产物质量应为36 g+44 g=80 g,而题中只有72 g,容易在此“卡壳”,甚至怀疑题目错误。实际上,根据质量守恒,产物质量减去CH4的质量就是O2的质量:72 g-16 g=56 g,O2量不足。CH4没有完全燃烧,会生成CO,CO和CO2共1 mol,水蒸气为2 mol,共3 mol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72 g3mol=24] g·mol-1。
  答案 C、D
  点拨 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燃烧不一定全部生成CO2,O2量不足时会生成CO或C(如冒黑烟),要注意题中“足量”“过量”“适量”等信息。
  
  8. 有机物除杂时的隐含条件
  例8 下列除去乙烷中的乙烯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B.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C.通过足量高锰酸钾溶液
  D.通过足量溴水
  解析 乙烷和乙烯都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项错误;通入氢气,很难使氢气和乙烯恰好反应,B项错误;高锰酸钾溶液虽然可以除去乙烯,但会把乙烯氧化成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碳,出现新杂质,C项错误;溴水与乙烯反应生成液态的CH2BrCH2Br,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
  答案 D
  点拨 除杂时不能“顾头不顾尾”,除去杂质时确保不引入新杂质,也不能把不该除去的除去,并且操作尽可能简单,即“不增、不减、易操作”。
  
  9. 有机物反应类型上的隐含条件
  例9 过氧乙酸([CH3—C—O—O—H] [O] )是一种高效消毒剂,能迅速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可以由反应CH3COOH+H2O2[→]CH3COOOH+H2O制得,该反应属于(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加成反应 D.取代反应
  解析 不少同学都会背“加氧是氧化反应,去氧是还原反应”,从乙酸到过氧乙酸正好加了一个氧原子,所以该反应是氧化反应,这是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如果加氧引起了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升高,那才是氧化反应,但在本反应中化合价没有任何变化,乙酸中“—OH”被“—O—O—H”取代,1个-2价的“O”换成了2个-1价的“O”,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 D
  点拨 不论是无机反应还是有机反应,氧化反应是指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可以通过计算去判断化合价的变化,写出有机物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氢为“+1”价,氧为“-2”价(-O-O-中氧为“-1”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去计算碳的平均化合价。如乙醛(C2H4O)中碳的平均化合价为“-1”价,乙酸(C2H4O2)中碳的平均化合价为“0”价,乙醛转化为乙酸就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10. 有机物反应原理上的隐含条件
  例10 1 mol HO— —[CH] [Cl]—CH2COOH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
  A.1 mol B.2 mol
  C.3 mol D.4 mol
  解析 本题中的物质含有三个官能团:羟基、羧基和氯原子。与NaOH溶液反应时可分两步:第一步水解,生成HO— —[CH] [OH]—CH2COOH和HCl;第二步中和,酚羟基(—OH)、—COOH和HCl各消耗1 mol NaOH。反应方程式为:HO— —[CH] [Cl]CH2COOH+3NaOH[→]NaO— —[CH] [OH]CH2COONa+NaCl+2H2O。
  答案 C
  点拨 不仅酚羟基(—OH)和羧基(—COOH)会与NaOH溶液反应,氯原子水解产物HCl也会与NaOH溶液反应。同学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机物上,忽视无机小分子“HCl”的存在。
其他文献
一、研究目的  滇池和抚仙湖构造条件基本相同且处于相同的气候区,自然沉积环境差别不大。但目前两湖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受污染程度相差较大,这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差异密切相关,这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性,但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其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近20年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两市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出两个湖泊沉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滇
期刊
人,往往就是这样,不知道珍惜拥有,一旦失去才知珍贵。于是,漫漫人生路,有多少人喟叹:年华不在,覆水难收。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知道如何珍惜拥有。  其时在这个世上,我们都是富足的,但欲壑难填,多数人在追寻所谓的功名利禄,其实是在舍本逐末。我们能闻到的花香,听到的鸟鸣,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能感受到的亲人那无私的爱。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去珍惜的。不要说这太寻常,当你真正失去它们时,你才会深深地体会
期刊
校园文化是什么?它是每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气质,掩映在校园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间,洋溢在课堂师生一言一语、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内嵌在一人一课表、一课一优师的社团课程里,它如一片香茗在书香浸润中慢慢沉淀,沉淀在师生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它是校园的精气神,是学校风格的DNA。校园文化是软实力,但这种软实力的凝聚需要多年的硬功夫。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
期刊
一、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工程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精细结构和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按人类的需要定向改造天然的蛋白质分子,甚至创造新的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蛋白质分子。天然蛋白质是通过漫长进化过程,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而蛋白质工程对天然蛋白质的改造,好比在实验室里加快了进化过程,能更快、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
期刊
湖北,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腹地,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荆楚历史文化,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荆楚精神。一个“敢”字,可以说是荆楚精神的本质内核。敢为人先、上下求索的行为范式,浸润了一代又一代荆楚儿女。  在荆楚大地上生长的湖北教育,会天然地受到荆楚精神的熏染。西汉年间,湖北就诞生了问津书院;唐宋以降,荆楚书院迅猛发展;张之洞督湖北后,教育更是兴盛一时;到当代,刘道玉、章开沅、杨叔子、李培根等教育名
期刊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有变化就有感应电动势. 具体来讲有三种情况:  (1)磁场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磁场)而闭合电路的整体或局部在运动,这时的感应电动势为动生电动势;  (2)磁场随时间变化而闭合电路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动,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感生电动势;  (3)磁场随时间变化且闭合电路也有运动,这时的感应电动势是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叠加.   现简单证明第三种情况. 设[
期刊
有机推断题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类题目:给出一定的限定范围,确定该范围内有机物的分子式或结构简式,有机物的不定推断题。我们可用等效转换的思想加以解决。    1. 根据质量守恒进行等量代换  例1 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根据以下条件回答问题:  (1)若该有机物只由碳、氢组成,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2)若为含氧衍生物,且分子中有—CH3,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期刊
类型一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特点:要求定性判断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考查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例1 如图1甲所示,金属环[A]用轻线悬挂,与长直螺线管共轴,并位于其左侧. 若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则金属环[A]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并有 (填“收缩”或“扩张”)趋势.   甲 乙 丙  图
期刊
采访吕向东,很愉快。  一无官腔,二无架子,儒雅中英气迸发,谈吐中金句不断。  与吕校长交流,更像是听一位学者在讲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教学模式探讨。  尽管包括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曾试图去揭开吕向东在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创造的教育奇迹背后的秘密,但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四十九中的发展、管理、规划和教学的创新,是吕向东的五年“哲学实验”让这座坐落在长江之滨、青山脚下的校园充满
期刊
自感现象与交变电流都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延伸.  一、关于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的实质是产生了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仍在变化.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跟自身电流变化的快慢有关.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电动势越大,所以自感电动势大小与电流的变化率[ΔIΔt]成正比关系.即[E=LΔIΔt].自感电动势与电流[I]、电流的变化量[ΔI]无关.要正确区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