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也需要“吝啬”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了,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那么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引领着老师们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提倡老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很好”、“不错”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心稍纵即逝了——难道是表扬出了错?
  其实,当课堂上“好”、“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方式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习惯地作用于孩子的大脑时,孩子们对于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就会显得不在乎,也就提不起精神。学生随之出现的反应将不再是满足,而是感到迷糊,久而久之,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致,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成了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那么,怎样的表扬才是恰当的,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以鼓励呢?经过实践与总结,我发现,要持续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保持长久的和谐,我们必须要“吝啬”地收起一些我们的表扬,给学生一些恰当而具有激励性的表扬。
  
  一、收起无节制的表扬
  表扬如雨露,适时适度的表扬能滋润干渴的心灵,唤醒落寞的情感,但若倾泻而下,必然泛滥成灾。在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的表扬会让学生觉得表扬易得,虽然开始能给学生带来正面的情绪,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表扬的反应必然变得习惯或麻木,当表扬变得庸俗而廉价,还会有多少人希罕呢?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珍视表扬,让表扬能正确地给予每一个经过努力取得成绩的学生,那么,受表扬的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耀感,表扬对于他们的价值将大大提升,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将更强大更持久。
  
  二、收起简单无用的表扬
  简单的赞扬会导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比如朗读课,学生朗读后,有的老师给予赞扬——“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这种赞扬性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学生感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得不到肯定,而自己感觉不知如何处理或处理得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导和纠正,何谈能力的提高?还有诸如“你真棒”、“你真好”这类表扬,棒在那儿?好在哪儿?这种表扬不要也罢。
  
  三、给学生以明确方向的表扬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清楚,自己之所以表扬学生,为的是让他们下一次继续他们良好的行为,也希望其他人学习这一行为,而不只是让他们得到一时的心情愉悦,因此,我们的表扬要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当学生们在我教的课上大声地回答问题时,我不再只是说“很好”,还要说“对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么大声、有力!”对能正确快速回答的学生,我说“看来你很专心地在听老师说,记得真牢”;对很少举手的同学的回答,我说“为他今天敢站起来回答,我们给他鼓励”……这样的表扬让他们真的清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别人认同的,他们其实也十分乐意保持这些别人认可的良好行为。
  
  四、给学生以启迪性的表扬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进而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五、给学生以真诚的表扬
  现在许多教师都明白表扬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真诚地从成全学生出发,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因此,未必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听课中看到和想到的一些问题:
  一天,我听三年级的一节教学公开课。课堂练习时,老师请几位同学板演 ,同学们纷纷举手,热情很高,老师就点了几位同学。之后讲评时,老师特别指着其中一道题问同学们:“这道题是谁做的?”“是王浩做的。”一些同学答道。接着,老师把目光投向王浩,对全班同学说:“王浩同学平日作业经常出错,今天就做得不错,还要努力!”原来,老师是要表扬王浩,但我觉得这表扬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儿变味了。原因就在于表扬前加了“平日作业经常出错”。这分明是在揭丑,让人很不舒服。老师假如这样说:“王浩同学,今天做得特别好,从书写倒算题的准确率都有很大进步,我真替你高兴!”并投以热情的鼓励的目光,那学生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还有一节语文公开课,老师请一位同学讲讲某个自然段说了一件什么事,这位同学一时说不出,经老师让另一位同学帮忙后,这位同学还算顺利地说出来了。但老师却沉着脸,冷冰冰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人帮忙,以后学习一定要用心!”这位同学灰溜溜地坐下。本来这位同学经过同学的帮助讲明了这个自然段所说的事情,应表扬才是,但老师还是不忘教训一下。倘若教师高兴地说:“你接受能力很强!只要用心,学习难不倒你!”这样,学生的感受会大不一样,效果也可能会好得多。
  勿庸置疑,表扬的力量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而做老师的则要敏锐地感知孩子心中的那份期盼,恰当地为孩子们“加油”。
  (作者单位: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委实不小,已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而历年各地语文高考的实践又证明现代文阅读题三个突出特点: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在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国情背景之下,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目的就是淘汰一部分考生。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在本文里,我们试图就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低得分”这
期刊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高于思维,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那么,在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呢?
期刊
最近一年多时间来,我抽空在各大学参与了很多以大学生心灵成长为核心内容的讲座和调研。结果从同学的反应中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精神压力实在是非常大。几乎可以说,很少有精神状态比较正常的。无论是谁,都不得不为家庭的,学业的,经济的,情感的,就业的……等等问题困扰。以至于我们以为自由领土上的臣民应该是快乐的,结果恰恰相反。在大学这块看似自由的领土上,一直生活着一个非常不快乐的族群。  这个族群正在承受着种种压
期刊
均值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是求最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该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变系数、凑项、分离、取倒数、平方”等变形技巧构造定值,下面是笔者总结归纳的一些变形方法和技巧。  一、凑系数  例1、求函数的最大值。  分析:由于不是常数,所以需将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阶段,社会转型的特征就是一切都有所变化。校长在一所学校里领导着变化的发生,而每一个变化的发生都是一次利益的调整。校长必须既解决老问题,又面对新问题,而相当多的问题又是充满悖论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快也不是慢也不是。这时,新时期的校长自然就在风口浪尖上,既要当好传统的守护神,又要吹响未来的号角。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学校。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学校这任
期刊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创新能力的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理》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 课程 教学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期刊
图书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图书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想象的贡献。图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员和传播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使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对某一个人来说,书籍是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晶,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书籍可以说是无说不包,集中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认识,
期刊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期刊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
期刊
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犹如涉水过河,找不到通路;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学生从旧知到新知,好比爬坡登高,感到困难。这时,精心设计好课前的铺垫,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作好铺垫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一、直接利用学过的法则作铺垫    由于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有时要学的知识往往是原来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