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音乐味道回归音乐本真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音”和“乐”的融合,它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又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通过声音元素给人带来欢乐,愉悦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音乐课作为基础阶段的必修课,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就应有音乐的味道,如今一些音乐课缺少音乐味,有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语文、美术等外在元素,冲淡了音乐教学的主旨,使音乐课失去了本真。音乐是情,音乐是美,音乐靠听,音乐靠品,这就是音乐的本真,要使音乐课堂富有音乐味道,音乐教学理当回归本真。
  一、以聆听为主线,品味音乐情感
  音乐是由创作者在灵感与独创思维中精心构思,用心组合声音而诞生的,音乐作品中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依靠声音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因此,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是耳朵的眼睛”。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由各种声音元素组合起来的表现艺术,只有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通过耳朵等听觉器官来接受声音,并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以此拨动人的心弦。听者只有在聆听中品悟,才有可能与创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从而感受声音的美妙,享受音乐的快乐。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耳朵是接受声音的载体,聆听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路径。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以聆听为主线,在丰富多样的聆听中品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我和小提琴》一课中,笔者注重听赏教学,安排了多次聆听活动,引导学生在多层聆听中感受小提琴的美妙,品味音乐的情感。笔者在谈话导入课题后,播放音乐视频,让学生边观赏边聆听,初步接触感知挪威的民族风格与音乐风格。在组织学生学唱歌曲时,笔者分段组织学生聆听,学生通过聆听与哼唱,比较和感悟歌曲表达的旋律和节奏,在自主感悟中改进音乐表现。在教学结束前,笔者又组织学生聆听歌曲,此次播放纯音乐,剥离视觉的依赖,让学生完整地将音乐欣赏一遍,感受小提琴的美妙,用心品味音乐的意蕴。
  二、以审美为主旨,感受音乐魅力
  爱迪生曾经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是音乐的本色,音乐靠音律美、节奏美等美学要素去打动人的心灵。音乐作为一门美育课程,旨在发挥音乐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感。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才能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感知音乐的价值。
  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音乐美的表现媒介是声音,它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艺术感染力极强。音乐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声音的感知、联想、分析、评价等心理过程,小学音乐审美主要通过欣赏、鉴赏、表现、创造等方式体现的,教师要在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自觉,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主旨,创设审美情境,引领学生开展审美活动,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寻找音乐的味道,感受音乐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祖家是歌乡》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民歌的特色,品悟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充分感受台湾民歌的魅力,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台湾风情的纪录片,優美的风景伴随自然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唯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宝岛台湾,美丽怡人的台湾景色,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台湾人民,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歌乡氛围。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歌舞表演,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身体、拍手跺脚,尽情释放自己的美好情绪,同时让歌曲更加富有美感色彩,让学生通过音乐审美活动寻找美、感悟美,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以体验为核心,咀嚼音乐语言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有其特殊的语言,称为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和领悟的。音乐语言是一种抽象符号,包含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要素,它通过综合音乐元素表达特定的情感,而这些要素则需要靠体验才能理解和领会。体验是音乐审美基础而重要的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咀嚼音乐语言,把握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音乐语言的价值。
  音乐体验活动有多种方式,除了用耳朵听,还可以用嘴唱,动手演,动脑思,通过演唱、演奏、想象等方式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通过音乐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体验可以让学生有效领会音乐元素的表现方式与作用,学会用合适的音乐语言抒发情感,甚至形成对音乐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研磨音乐语言,提升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敲起我的小木鼓》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音乐演唱的情绪和节奏,笔者在组织学生学唱歌曲后,让他们利用小木鼓为歌曲伴奏,在演奏中理解和领悟附点节奏的效果,通过演奏来体验歌曲的动感节奏与欢快情绪。在学唱歌曲后十六小节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加入呼号“嘿”,模拟小木鼓的声音,以增强歌曲的体验感,感受小木鼓在音乐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体验,对音乐语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情绪融入音乐中,用音乐传递自己的情感。
  四、以创作为旨归,寻味音乐真谛
  雨果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音乐中寄寓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不同的听众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理解,音乐会让听者与表演者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音乐是耐人寻味的,音乐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是灵动的、思维着的声音。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情感、是美好、是创造。为了给人类带去更多欢乐,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需要更多的音乐作品。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为了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贝多芬创作了《命运交响曲》。音乐的真谛是创造,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以创作为主旨,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创作能力。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形式一般以创编歌词、创编演奏、创编舞蹈为主。
  例如,在教学《什么结籽高又高》时,笔者在学生学会歌曲演唱后,安排了“对山歌”创编活动,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创编歌词,有的学生创编了:“什么结籽笑开花哎?石榴结籽笑开花哎。”有的学生创编出:“什么开花红又红哎?太阳开花红又红哎。”歌词创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在创作中玩味音乐,感受创作的乐趣,享受音乐创造的快乐。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音乐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以创作为指向,引领学生创造音乐,让他们成为音乐的享受者,同时为更多的人送去欢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音乐的本真课堂,实现音乐的价值,让音乐课堂飘溢音乐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岳 舒)
其他文献
诗词有情。是的,每一首古诗,都有它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透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主旨。阅读古诗,就是要透过那些唯美的诗句,走进诗词所建构的瑰丽世界,感受诗词气象万千的意境,去寻找诗词的灵魂,跨越时空,与作者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  品悟探索诗词的情志,笔者尝试用以下五種方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一、只在此山中——咬文嚼字,会情会意  诗词有情,但需用心体会,这种探究,不妨从字
期刊
随着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出,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是一个弹性课堂、橡皮课堂,可松可紧,可多可少,可快可慢,然而在课改中,学校对教师讲课的种种限制,让很多语文教师盲然,甚至三缄其口,学生放任自流,家长怨声载道。  谈“讲”色变,语文课堂出现了剑走偏锋的奇怪现象。  打仗有兵法,教学有教法。课改中,教师不是全讲,也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养成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较弱,教师要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关注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期刊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也要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在课堂活动中开展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在情境设置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它能让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交流对话中,强化师生和生生间的感情,提升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促进学生开展扩展性的思维活动。因
期刊
兴趣始于对事物的注意,拥有兴趣,自然就会学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根据教学实际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有意无意,适当转换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
期刊
课堂教学依托的是教材,教学活动的进行也要依托教材,教材使用的效果关乎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讲求创造性,英语教学中的文本再构为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指明了方向。就文本再构的本质来说,它依托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迎合的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关乎学生自身需求的文本再构,表达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文本再构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的创造性、对贯彻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大有裨益。  一、
期刊
“猜想”和“证明”作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两大工具,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古希腊数学家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发现写成《几何原本》,这部经典的数学名著通过大胆的假设和缜密的推导,使一个又一个几何发现(定理)得到证明,为后世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种从“猜想”到“证明”的数学逻辑演绎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一、定义  数
期刊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育领域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亟待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逐渐成为一个热词,表达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素质
期刊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我喜欢观察记录校园里的一些画面作为上课的素材,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把看似深奥的道理讲给他们听。本文以一年级下册四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学习《道德与法治》。  一、教材入手,巧设情境  本單元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第一课讲了“小布丁与小蝴蝶”的故事。故事中小男孩的名字叫小布丁,他搬家后没有小伙伴,常常向小蝴蝶诉说心中的苦恼,在小蝴蝶的帮助下,小布丁成功交到了新朋
期刊
写作源于真实生活,教师要营造真实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价值,产生快乐表达、创意表达的欲望。只有关注生活,减少束缚,才会让学生倾听心声、流露真情,从而产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热,倾吐心声的“思维场”  预热,是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寻找新颖话题、为写作埋下伏笔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能引学生入情入境的简短谈话、自我介绍等,从而开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体操的训练。如在想象作文《丛林历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