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科技配套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二五”时期,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必将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和发展潜能。
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多年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已引领我国许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俯瞰我国农村大地,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处处呈现出蓄势待发的盎然生机。而农业科技身着盛装,款款而来,恰似一股强劲的东风,势必吹响全面向“三化”进军的嘹亮号角。
“河南农村科技配套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河南省科技厅,记者采访了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公民,真切感受到了肩担粮食重任和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河南省,在鼓舞人心的机遇面前,所呈现出的蓬勃力量和发展潜能。
品种选育,国内领先
徐公民告诉记者,早在“七五”“八五”时期,河南粮食作物品种市场,几乎被山东、山西等外省的种子所占领。为破解农业大省从外省引进种子的尴尬局面,河南加大了品种选育力度,相继出台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前启动,中加力,后补助”等管理措施,有目标地做了一些研究,实现了品种选育的跨越发展。“九五”以后,一颗颗举世瞩目的种子陆续在河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出来。到了“十五”时期,“河南品种”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而且还向其他省份供应。
徐公民说,在品种培育方面,河南已连续有4个小麦、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河南省农科院研究的玉米品种“郑单958”,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这个品种已播种了8年,但播种面积在全国仍然首屈一指;河南培育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是近两年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鹤壁市农科院培育的玉米品种“浚单20”,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此外,“豫麦13”品种也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
“河南在农业方面获得的国家科技大奖数量、质量与其他省份相比,比较靠前。在全国,每年能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只有十几项,而农业方面则更少。”徐公民自豪地说,在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河南绝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此外,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国家发明奖上,河南都是重要得主。“十一五”期间,河南就获得了十四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奖项虽不及一等奖,但每一个奖项都是河南科技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体现了他们为全国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企业运用科技制定多项国家标准
徐公民告诉记者,在农副产品加工、肉食品加工方面,河南也处于全国领头羊位置,先后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河南近几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农副产品加工,先后提出了要求:把河南由“全国粮仓”变成“全国厨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在领导的重视下,河南企业也确实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尤其是速冻食品,目前占到全国市场的60%,方便面食品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肉食品加工产品占到全国的12.25%。河南每年的粮食深加工达到3450万吨,实现销售600亿元的能力。
同时,凭借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河南先后培育出了思念、科迪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除了做好产品、打响品牌外,最高的境界就是制定行业标准。令人振奋的是,河南的双汇、三全、大用等企业,通过高端的科技研发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的运用,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创造了至少30项国家新标准,这都是科技发挥效能的突出体现。
徐公民表示,河南农业通过科技的运用,持续引领着全国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优势之明显不言而喻。
农业科研队伍阵容庞大
采访中,徐公民简要向记者介绍了河南农业科研队伍发展情况。他说,谈到农业科研队伍,河南称得上“人才济济,体制健全”。河南省农科院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综合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前三名。此外,河南建设了一个健全的科研体系,目前河南18个省辖市,甚至包括部分县,都保留着能征善战的科研队伍。
徐公民说,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从来没有放弃这一块。目前,河南有地市级农科院或农科所20多个,县级农科所31个,他们都在为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徐公民举例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浚单20”玉米品种,就是浚县农科所培育的。一个县级农科所有这么高的科研水平,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河南评选上的4个院士中,有3个来自农业方面。徐公民介绍说,特别是安阳棉花研究所,出两个院士都不为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孟山都转基因棉花在国内大肆扩张,正是安阳棉花所培育出的棉花品种把它赶出了中国。如果没有安阳棉花所的努力和奉献,国内棉花市场的状况很可能和大豆一样,完全被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所控制。
河南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河南阵容庞大的农业科研队伍,则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出了重大贡献。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通过培训学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100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有6万多名学员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
用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河南小麦面积8000万亩,玉米面积4500万亩。谈起今年河南农业科技的发展,徐公民说,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当然是乘着农业科技的东风,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背景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大局,以粮食生产为切入点,确保国家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在国家粮食安全上下工夫。
具体做法是,要继续启动一批围绕粮食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品种更新换代常态化的支持,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项目,继续保持河南在全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的优势。徐公民说,今年,针对信阳水稻品种改良的研究项目即将启动。信阳过去种植的籼稻不仅产量低,品质也不好,而粳稻不但产量高,价格也高,每公斤产品大约能多卖1元。河南省科技厅和信阳市合作,打算用3年的时间把信阳籼稻改成粳稻。
同时在品种产业化上,对已经获得生产权的优秀品种,要继续加大推广示范力度,让这些品种的潜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出来。徐公民说,很多优良品种,都是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通过示范、推广,实现了产业化。比如“矮抗58”,刚开始支持它科研时,面积只有700万亩,3年之后推广应用面积就达到了3500万亩。
在栽培技术上,按照粮食核心区建设意见,从科技上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目前,河南承载着黄淮南片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丰产增产高效栽培技术,增产示范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13%,但生产出了河南18%的粮食,真正实现了“高产、高效、节本”,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此外,河南今年的另一个重要事情是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让老百姓享受到科学信息的服务。这个项目实施成功后,通过网络向农村提供惠农政策、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让科技之光散射到农村各个角落。
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多年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已引领我国许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俯瞰我国农村大地,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处处呈现出蓄势待发的盎然生机。而农业科技身着盛装,款款而来,恰似一股强劲的东风,势必吹响全面向“三化”进军的嘹亮号角。
“河南农村科技配套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河南省科技厅,记者采访了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公民,真切感受到了肩担粮食重任和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河南省,在鼓舞人心的机遇面前,所呈现出的蓬勃力量和发展潜能。
品种选育,国内领先
徐公民告诉记者,早在“七五”“八五”时期,河南粮食作物品种市场,几乎被山东、山西等外省的种子所占领。为破解农业大省从外省引进种子的尴尬局面,河南加大了品种选育力度,相继出台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前启动,中加力,后补助”等管理措施,有目标地做了一些研究,实现了品种选育的跨越发展。“九五”以后,一颗颗举世瞩目的种子陆续在河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出来。到了“十五”时期,“河南品种”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而且还向其他省份供应。
徐公民说,在品种培育方面,河南已连续有4个小麦、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河南省农科院研究的玉米品种“郑单958”,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这个品种已播种了8年,但播种面积在全国仍然首屈一指;河南培育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是近两年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鹤壁市农科院培育的玉米品种“浚单20”,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此外,“豫麦13”品种也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
“河南在农业方面获得的国家科技大奖数量、质量与其他省份相比,比较靠前。在全国,每年能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只有十几项,而农业方面则更少。”徐公民自豪地说,在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河南绝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此外,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国家发明奖上,河南都是重要得主。“十一五”期间,河南就获得了十四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奖项虽不及一等奖,但每一个奖项都是河南科技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体现了他们为全国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企业运用科技制定多项国家标准
徐公民告诉记者,在农副产品加工、肉食品加工方面,河南也处于全国领头羊位置,先后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河南近几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农副产品加工,先后提出了要求:把河南由“全国粮仓”变成“全国厨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在领导的重视下,河南企业也确实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尤其是速冻食品,目前占到全国市场的60%,方便面食品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肉食品加工产品占到全国的12.25%。河南每年的粮食深加工达到3450万吨,实现销售600亿元的能力。
同时,凭借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河南先后培育出了思念、科迪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除了做好产品、打响品牌外,最高的境界就是制定行业标准。令人振奋的是,河南的双汇、三全、大用等企业,通过高端的科技研发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的运用,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创造了至少30项国家新标准,这都是科技发挥效能的突出体现。
徐公民表示,河南农业通过科技的运用,持续引领着全国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优势之明显不言而喻。
农业科研队伍阵容庞大
采访中,徐公民简要向记者介绍了河南农业科研队伍发展情况。他说,谈到农业科研队伍,河南称得上“人才济济,体制健全”。河南省农科院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综合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前三名。此外,河南建设了一个健全的科研体系,目前河南18个省辖市,甚至包括部分县,都保留着能征善战的科研队伍。
徐公民说,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从来没有放弃这一块。目前,河南有地市级农科院或农科所20多个,县级农科所31个,他们都在为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徐公民举例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浚单20”玉米品种,就是浚县农科所培育的。一个县级农科所有这么高的科研水平,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河南评选上的4个院士中,有3个来自农业方面。徐公民介绍说,特别是安阳棉花研究所,出两个院士都不为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孟山都转基因棉花在国内大肆扩张,正是安阳棉花所培育出的棉花品种把它赶出了中国。如果没有安阳棉花所的努力和奉献,国内棉花市场的状况很可能和大豆一样,完全被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所控制。
河南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河南阵容庞大的农业科研队伍,则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出了重大贡献。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通过培训学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100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有6万多名学员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
用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河南小麦面积8000万亩,玉米面积4500万亩。谈起今年河南农业科技的发展,徐公民说,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当然是乘着农业科技的东风,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背景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大局,以粮食生产为切入点,确保国家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在国家粮食安全上下工夫。
具体做法是,要继续启动一批围绕粮食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品种更新换代常态化的支持,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项目,继续保持河南在全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的优势。徐公民说,今年,针对信阳水稻品种改良的研究项目即将启动。信阳过去种植的籼稻不仅产量低,品质也不好,而粳稻不但产量高,价格也高,每公斤产品大约能多卖1元。河南省科技厅和信阳市合作,打算用3年的时间把信阳籼稻改成粳稻。
同时在品种产业化上,对已经获得生产权的优秀品种,要继续加大推广示范力度,让这些品种的潜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出来。徐公民说,很多优良品种,都是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通过示范、推广,实现了产业化。比如“矮抗58”,刚开始支持它科研时,面积只有700万亩,3年之后推广应用面积就达到了3500万亩。
在栽培技术上,按照粮食核心区建设意见,从科技上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目前,河南承载着黄淮南片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丰产增产高效栽培技术,增产示范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13%,但生产出了河南18%的粮食,真正实现了“高产、高效、节本”,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此外,河南今年的另一个重要事情是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让老百姓享受到科学信息的服务。这个项目实施成功后,通过网络向农村提供惠农政策、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让科技之光散射到农村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