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的产生》教学设计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ha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依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4
  第二章机械波第一节机械波的产生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得出物理规律,使学生理解“物理来源于生活”。
  2、設计理念
  从高效课堂理念出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从生活实例入手,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试验,让学生主动问为什么?主动去分析原因,从而理解知识。
  3、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在上一章简谐运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质点是如何传递振动的形式和能量的。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机械波知识兴趣的第一课。教材编写时没有由振动直接引入波动,而是构建实验探究、讨论与思考、分析论证的思维链,让学生在观察后思考、思考是分析、分析中求证,从而揭示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机械波传播及波动的本质。教材的编排体现形象与抽象、事实与概念的有机统一。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声波,只知一些现象和事实,未知其究竟。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波的实例,学生只知道是波,但是对其原理却并清楚。所以从这些实例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应用让学生明白波的形成原因及实质,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用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的需求。通过对绳波形成的动态演示和准确分析使学生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机械波的产生和分析机械波的特点。根据不同波的比较使学生会对波进行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认识横波和纵波及其区别,学会用质点模型分析波的形成,通过解释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感受波传递的是能量和信息。
  2、方法与途径观察水波、绳波的传播过程,掌握局部代替整体的思想。
  3、情感与评价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科学的价值,理论联系实际,体会“物理来自于生活”的意义。
  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用投影仪
  四、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实质,机械波的特点和分类
  五、教学难点用质点模型分析波的形成,明确波的实质
  六、教学准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扣教材,结合教辅资料,通过网上查找信息,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前准备绳子,水及盛水的容器。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过向水塘或水池扔石子的经历?水塘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小时候上体育课玩跳绳,有没有捉住绳子一端抖动的经历?绳子上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
  1、打开投影仪用容器盛水放在投影仪下面,让学生水中投入小石子,观察现象;2、把绳子一段固定,让学生握住绳子另一端并上下抖动,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水波、绳子上的波图片,引出问题)
  问题:水波和绳上的波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进行新课
  2.1机械波的产生
  一、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展示绳波图片,以绳子上的波为例研究波的形成)
  问题:为什么绳上各点都能动起来?凹凸相间的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自己分析,老师加以适当指导)
  分析:一根绳子把绳子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可以看成一个质点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课件依次展示,使学生体会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及质点模型解释波的形成)
  设想,把绳子分成很多小段每一个小段可以看成一个质点
  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动画演示各质点依次振动形成绳波)
  学生讨论分析:
  ①、绳子各部分看成是相互之间存在弹力的质点;②、沿波传播方向,前一质点依次带动后一质点,后一质点延迟振动;③、把质点的振动状态向前传播,从总体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物质中的
  传播
  传播机械波的物质称为介质。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称为波源。老师提问:刚才同学做的两个实验中,水波的波源在哪?绳子上波的波源在哪?学生回答:水波中,石子落下处振动的水就是波源;绳子上的波,波源是手中随手上下振动的一小部分绳子。
  2、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动画演示:①、只有绳子,不让绳子一端振动(即无波源),无波产生;②、手握一小段绳子振动,没有后继的绳子(即无介质),无波产生。)
  老师提问:要有机械波产生,需要满足那些条件?
  学生讨论并总结:
  只有同时存在波源和介质时,才会产生机械波。
  注意:1、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有波一定存在振动;2、机械振动是产生机械波的必要条件;3、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无介质)。
  【讨论与思考】分析图2-7探究机械波的形成,思考下列问题:
  ⑴波源质点1后的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刚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和波源质点1的起振方向一样吗?
  ⑵波传播过程中,质点能随波而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吗?⑶波在形成过程中传播的是什么?⑷绳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
  ⑴波源质点1后的介质中各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是向上起振,和波源质点1的起振方向相同。
  ⑵波向右传播,而介质中各质点都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只是后一质点比前一质点有一个“滞后”并没有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⑶波在形成过程中把波源质点的振动形式依次向外传播,介质中原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相继振动起来,这表示它获得了能量,则波向外传播即向外传播振动的形势和能量。⑷绳波中质点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上下振动,而波是水平传播的,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树立科学饮食的意识。  2.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搭配饮食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采访、交流、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学习掌握科学饮食的有关知识,认识吃零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了解并尝试调查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零食宝宝,相信同学们对我都不陌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  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组成员:苟智红、刘玉兰、冉少萍、张慧慧、杨琼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以“吟咏诗韵”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策略。以诵读为基础,品味语言,理清词作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羁旅思乡之情。进而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最终让学生找到独立分析诗词作品的突破口,实现“服务型课堂”中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  结论;  (2)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增加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学
【辅导内容】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试用)《生活·生命与安全》二年级(下)  【辅导目标】  知识目标:明白观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观察
一、知识方面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Words and phrases生词和短语:  job, company, around, foreign, worker, news, be interested in, translate into, communicate with  2.Key sentences重点句子:  Would you like to transl
一、教学建议:(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72-73页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72-73页《数字的妙用》一课。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类集合的数量,可以用来表示测量的结果……特别是在数字化的现代社会,数更是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大至国际军事情报、经济信息、科技动态的密码传递,中至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辆牌号、
在整个建设项目过程中都会进行工程变更,有效控制工程变更以降低工程造价对于防止施工延期至关重要,并且对项目管理有利.本文着重于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研究
教材依据:  《一夜的工作》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设计理念:本课是这一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根据本文简短、内容具体充实等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