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靴子的本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还有一处是这样的: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但这个问题却很少被触及。难道作者此处只为标新立异,只求视觉冲击?仅仅是《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所说的“措词出人意料”而已?笔者认为,虽然这只是语言表达的一两处细节,却与整个文本的核心密切相关。与此类似的措辞还有“靴子的灵魂”“靴子梦”“靴子理想”等等,这一切围绕着“靴子的本质”,几乎构成了格斯拉兄弟的生活世界的全部。格斯拉兄弟带着怎样的信条走向人生尽头,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读;他们为何不容于那个时代,也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答。
  一、“靴子的本质”与性格的悲剧:至死坚持手艺人的职业操守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耐心琢磨文本,关于“靴子的本质”,其实不难给出一个基本的回答。先从出现“本质”一词的上下文开始考察。第一处是在开头,描述了橱窗里的几双靴子之后,作者写“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由于此处有“美观”“看了舍不得离开”这样的话语,加之文中“我”这么多年也百看不厌,可以断定这里的“本质”是“耐看”的意思。第二处则是“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很容易推断这里的“本质”是指“经穿”“牢固”的意思。此外,还需要关注格斯拉做靴子的一些独到的地方,例如这样一处特别的描写:“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样细致与贴身的服务令人吃惊,于是又概括出“本质”的第三个要点——“合脚”。
  耐看、经穿、合脚,这就是格斯拉的“靴子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敬业、诚信和对顾客无微不至的体贴。可以说,他们的奋斗、荣誉和价值全部凝结在“靴子的本质”之中。他们追求制作的完美几乎可以用苛刻与刻板来形容,为此他们放弃了效率与效益,固守传统手艺人的本色和气节,终其一生没有走出来。格斯拉兄弟终究死于一种手艺,这种手艺是和某种美感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格斯拉兄弟对这种美感与道德近乎教徒般的执拗与坚守,正是故事成为悲剧的重要前提,这充分印证了鲁迅所谓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论断。
  二、“靴子的本质”与社会性悲剧:徒劳挣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中
  两种阶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不可解决,因此必然地导致其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马克思《致费迪南·拉萨尔》
  当格斯拉兄弟沉浸和困守在对“靴子本质”的内在追求之中,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相关的商业、消费方式已经使靴子的本质发生了蜕变。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渐渐失去了顾客。为什么“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结果却“生意一年一年清淡下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靴子的本质”渐渐难以吸引顾客。他们做的靴子虽然好,却不符合人们的要求。
  我们不妨估量一下格斯拉兄弟眼里的“靴子的本质”对消费者的意义。首先,靴子合脚固然很好,但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却远没有时髦来得重要,文中写“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学会为了时髦而忍受生理上的痛楚。其次,靴子经穿也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点碍事了(重要的是不断拥有新的式样),文中提到的“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耐看也显得不那么必要了。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具备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一般不会长久盯着谁的靴子看,因此只要第一眼吸引住人的靴子就是好靴子。试将格斯拉兄弟的靴子理念和顾客的消费趣味作对比:
  如果格斯拉看重的是靴子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公司看重的是靴子的交换价值,那么消费者看重的是靴子的什么呢?文本中两次提到别人用的“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可见,很多顾客消费的不仅仅是靴子,而是一种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这就是商品的所谓的“符号价值”。而这一切是沉浸在“靴子的本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所不知道的。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无法拥有和大公司竞争的任何优势。所谓“靴子的本质”,是和手工制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机器大生产如日中天的时期,格斯拉的“承做定货”又如何与大公司的批量生产与销售竞争呢?可以做一组简单的对比:
  通过比较,不难确定,批量性的机器大生产与大公司的垄断是格斯拉兄弟悲剧的社会原因。格斯拉兄弟的没落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而是带有某种普遍性与必然性。当年,机器大生产以其规模效益的巨大优势几乎冲垮了所有的手工业作坊,也摧毁了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一些观念、文化和美感。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种观念、文化和美感的“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三、“靴子的本质”与悲剧的价值:过时的手艺与不过时的品质
  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一要求的不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恩格斯《致费迪南·拉萨尔》
  既然手工业的没落是必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与评价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呢?仅仅是无可奈何的悲伤吗?
  两个不可思议的可爱老人以及这么高超的手艺和如此优秀的品质,就这样被时代的潮流吞没,以一句“社会发展的必然”蔽之,怎么掂量也太“轻”了。由此笔者想到上述的恩格斯关于悲剧性的定义。但此处费解的地方是:格斯拉兄弟能够代表“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吗?按照通常的理解,历史的必然要求难道不是毁灭格斯拉兄弟的机器大生产吗?
  其实,只要认真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手工业在当时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到了现在又有了复苏的迹象,如今很多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商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对于手工业,经过一个曲折的阶段之后,人们重新又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
  这种价值具体是什么呢?仍可以通过“靴子的本质”来回答。在提到“靴子的本质”之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想说明橱窗里的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的靴子……这段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格斯拉那里没有样品,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抽象的靴子,也没有抽象的脚。“合脚”乃是靴子最为重要的本质,格斯拉兄弟做的每一双靴子都属于不同的脚,他们的每个顾客的靴子都会和别人的不一样。而标准化和批量性生产的靴子是绝对不可能体现每个人的独特性的。从这一点来看,手工业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贴身的个性化服务”。
  据此,我们不难设想如果格斯拉兄弟活到现在他们的生意会怎么样!
  当然,我们不能断定高尔斯华绥是否洞见了物质世界的进退和人的精神异化与复归的复杂纠葛,但一位忠于现实的作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趋势。在他的那个年代,大工业生产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富足,也给更多消费者带来诸多好处,但也牺牲了手工业时代的艺术和美感,同时抹杀了消费者个人化的特殊体验。时至今日,商品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泛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开始厌倦和拒斥这些齐一性、无个性、千篇一律的消费体验,那种贴身的制作和个性化的服务重新受到推崇和青睐,大有与机器流水线生产并行不悖之势。而历史,也许正是这样沿着“正——反——合”的轨迹螺旋式上升的。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问题:个体手工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低效的,但其负载的一种观念和品质,只会暂时被遗忘,却远未过时,因为其蕴含着对人性的呵护、对个性的肯定。而格斯拉兄弟身上的那种诚朴敬业、坚定执拗的人品也同样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恒久的光芒。这也大概应了恩格斯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因此,当人们怀抱着优胜劣汰的进步主义雄心大步前行时,请同时审慎和宽容地对待那些准备抛弃的东西,替未来多留一些美好!这是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通联:南京市中华中学]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这几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深受浪漫璀璨的湖湘文化影响。从去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今年的“踮起脚尖”,都是一种文化的挥洒与泼墨。并且这种姿态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她一直处于一种高昂的精神之中,处于一种脱颖而出的态势之中,可以说,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更是湖湘人人性美的折射与辉映。  众所周知,《踮起脚尖》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湖南首创。流行歌曲《一千零一个愿望》里就有这样的一句歌
坚守童真 教材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其中不少文学作品借助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经典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思索和追问。身处异域,眷念故土(韩少功《我心归去》);自身困窘,心怀社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家们或以自己为主体形象,或浓墨刻画主要形象,可谓主题多元、形象纷繁,都可提升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细加思索之下,笔者觉得教材中至真至纯的童真形象欠缺。  儿童是纯真的,他们没有经受世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赞美》是其力作。该诗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是“寂寞的诗人”(邵燕祥语)穆旦之幸,也是广大学子之幸。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其他白话诗作,这是一首虽不艰涩然而较为“难懂”的诗作,也是一首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内涵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诗作。这首并不很长的诗歌给予我们这样的艺术直觉:它不是一首单纯的短歌,也不是一首轻盈的圆舞曲或优雅的小夜曲,而是一部在复调与变奏的
鉴赏评价是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意象是后者的基础和指南针,如果鉴赏诗歌的意象出现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其在评价以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也会出现偏差。  遗憾的是,两类传统的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误导。一类是我们在教辅材料上看到的大量关于诗歌意象的传统内
顾先生走了!噩耗传来,我正在课堂上,顿觉心慌意乱,手脚冰凉,真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我与顾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的1月18日。那天,我们一行驱车去上海沪闵路南方城看望他老人家。听说我们要来,先生早早穿戴整齐,坐在客厅迎候。看得出来,那天,他十分开心。慰问、交谈、合影,……一切都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临行前,顾先生还让我把新近发表的文章发送到他的邮箱里。  回扬后,我立刻照办。不几日,就收到顾先生的
被收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父母的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贫穷夫妇打算送一个孩子给一位无后的财主夫人,作为她的财产继承人。但是在送的过程中,他们觉得送走哪个孩子都不合适。最终,穷人家的父母还是要回自己的孩子,全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读后却撼动人心。细细把玩,小说中大量心理留白、矛盾设置的多层性、着墨不多却有非凡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开头短短的几句话,就散发着早春清新活泼的气息,作者热爱生活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心旷神怡,一下子进入春天的节奏。  《春》这篇散文,朱自清运用了“小清新”的笔调,书写了一篇“春的赞歌”,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主题简洁明朗,贮满了诗情画意。这篇文章是作者写于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和谐时期,心情较为平静恬淡,笔调也清新自然。作者不是单一的去描写春天的景色,而是把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晋人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赞颂道: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的人物,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吧。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力,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  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里去,所以,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① 
杜郎口现象给人们的启示是多元的,而笔者感触最深的则是他们在学习方式变革方面的独特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高度自主、高效合作、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杜郎口中学在新课改实践中创立了“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其思想核心是“相信学生、依靠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一个针对小学生的作文辅导班上听了半节课,“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郑渊洁觉得,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对孩子讲的几乎全是让人今生今世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话,“就好比给孩子注射了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疫苗。”  郑渊洁回到家,找出一些出版社近年寄给他的连信封都没拆过的作文类书刊,仔细研读,读完毛骨悚然。在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上,专家们在文末写几十个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