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学生的“不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时常会有些理想主义,总希望口干舌燥的上完一节课,学生们能够把所讲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但是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部分学生说不懂,有的学生懂了也常常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两三天以后便全都忘记了。每每这时,我便会火冒三丈,严厉的批评他们:“上课在干什么?下课为什么不复习?”几次三番之后,班级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上课时气氛也沉闷了。
  其实,发生这样的尴尬情境不但老师生气上火,受害的更是学生。对他们来说,不懂的内容没有及时解决,知识越欠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老师的责备加重了学生在学习中害怕做不好的顾虑,同时也拉大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到头来,教学效果当然不佳。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认识的差异和对知识接受的快慢不同,即便再好的老师,要上一堂完美的、让每个学生都能牢牢把握并且合理迁移举一反三的课,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而初涉教育行业的我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常常以自己的学力估计学生。在自己所教的C层次班级里,学生基础差,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高,再加上高中的知识较初中来说更侧重于分析和理解,对于习惯死记硬背的他们来说,着实不好把握。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一味地强调学习结果的不如意,责备他们没有及时合理的复习,势必会更加打击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性。
  对于课上知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发现在学生中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一类学生由于基础差,尚未形成敏锐的认知能力,在讲知识的时候就没有及时的理解消化;一类学生上课时心不在焉,听课无精打采,注意力涣散,组织纪律性差,直接导致了上课时精力没有完全放在教师的讲解上;还有一类学生当时把知识把握了,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地反复和练习,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冷落生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首先让自己学会接受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的“老师,我没听懂”。 对于那些上课没有听懂并且向我反映的学生,我开始尝试着欣然接受,不但不批评,反而对他们的诚实给予表扬。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渐渐觉得攻克一个个学习难题是颇有成就的事,把没有听懂的问题及时反应给老师也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总会问问他们掌握好了没有,再出几个简单的小练习检验一下他们的听课成果。这样不但让同学检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听懂了,而且也让老师对班级的学习情况有了系统的把握。这样也逐渐消除了学生对于老师的惧怕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上课时没有及时将知识消化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个别辅导,讲解配合练习,多次反复直到他们听懂把握为止。记忆是有遗忘规律的,在学习中,定时的巩固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周五,拿出一部分时间帮学生回顾总结本周上课的内容,不仅仅能让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更加系统,更能提醒他们查漏补缺,把脑海中已经模糊的知识涂写清晰。C层次班级的课堂纪律问题总是很让人感到揪心。特别是后排调皮的男生,常常把老师上课时的耳提面命当成耳边风。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在课下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谈,用幽默风趣的口吻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做法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对班级整体纪律的维持造成困扰。在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想法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最后才给他们进行知识上的弥补。这样一来,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下了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也非常集中。学习目标达成了,学习习惯也渐渐养成,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非常得意,老师也再不用为学生的听不懂、不记得或者压根没有认真听而发愁。
  作为一个教师,坚守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身心都还如璞玉一样纯洁而未经雕琢的孩子,需要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去细致雕琢。我时常反思自己:今天的教学是否还有遗憾,孩子们的好习惯是否养成了。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知道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和我的学生并肩作战、一同成长,在平凡的生活中有着不平凡的收获。
其他文献
读大学的时候,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段时间,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学》,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期刊
在语文试卷中,作文60分,占语文试卷总分值的40%。可以说:“胜作文者胜语文,胜语文者胜高考。”我们要重视作文,要写好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肯努力。当然,写好作文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就议论文体写新材料作文开头的技巧的教学设计。  一、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  1.明确议论文开头的一些要求和基本方法。  2.掌握几种议论文开头的写作技巧,力争在引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精彩开头。  
期刊
【考点扫描】  根据2011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的要求,文言文复习一定要对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逐个落实,加强对文言翻译句子的练习,明确三条要求(信、达、雅),掌握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变)。  【高考回眸】  (2011年新课标全国高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原句: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句: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
期刊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学习重点: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副挽联“荷风荷雨荷花淀,文伯文豪文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大家都知道,何止于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这些做法,阅读其他作品也同样需要。阅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在这里,我列举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做法。  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提供足够的参考
期刊
现行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师生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1)放手发动学生,强化参与意识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口说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
期刊
李镇西老师有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  作为班主任,要和许多问题学生打交道,苦累难免。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有许多时候工作太简单,甚至粗暴,没有做到对学生充满爱心,为学生着想。所以工作没少做,心没有少操,气没少生,成绩却甚微。有一件事对我
期刊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司空见惯。一般来讲,他们的存在,对班级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可是,绝大多数学困生,并不是本身的智力问题,也不是基础很差,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要求低,日常行为习惯差。他们是潜力股,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一旦他们觉醒,将会爆发出无穷的能量。  班级中有个叫高镇的学生,脑瓜聪明,多才多艺。但自制力很差,小毛病多多,甚至出现几次顶撞老师的情况。几经批评教育,不见成效。怎么办
期刊
现在时常听一些老师抱怨,我怎样怎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还觉得我是故意找事……其实,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一种真心的交流。高中生不是小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情,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理解和肯定,而不是批评和责备。我一直坚信,人心可以换人心,只要我是真心爱他们,孩子们就会理解,就会明白,就会回报我以真心。  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聪明、活泼、上
期刊
时下的高中校园流行一句话:“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的一切。”就在老师、家长努力“践行”这句话的同时,多少求知少年是“未进课堂头先痛”。这也难怪孩子们,整天带着镣铐在题山题海中跋涉,哪有快乐可言?哪有求知的欲望?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了教师“讲”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