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改良留置针穿刺法应用于小儿手背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手背静脉穿刺的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穿刺法行静脉穿刺,对照组仍采用常规穿刺法行静脉穿刺。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试验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也就是说:行静脉穿刺时,采用改良穿刺法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穿刺法。
关键词:改良;留置针穿刺;小儿;手背静脉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244-01
小儿静脉穿刺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不言而喻,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2],但因患儿血管细小,隐匿,充盈差,患儿好动、自制力差、拒绝不易配合,哭闹反抗,恐惧心理等特点,给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具有一定风险。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经过半年的探索和求证,即选择了2016年8月-12月间在门诊接受静脉输液,年龄在3-5岁之间的患儿100例,男女不限,并征得患儿或家长同意,以手背静脉穿刺为主,采取两种穿刺手法进行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8月-12月间需要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均在3-5岁。试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两组患儿手背静脉均为可见,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試验组采取改良穿刺法,即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穿刺的手,并拉紧患儿手背部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以300-450 角快速进入皮下,随即降低进针角度顺静脉方向缓慢进针,以减轻患儿痛感[3],左手始终保持紧握患儿手不松脱,仅用左手拇指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退出针芯约0.2-0.5cm,然后松开左手拇指,右手将外套管和针芯一并向血管内推进至一定深度,左手拇指再次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迅速以直线方向连续不断的方式将针芯完全退出,解止血带,嘱咐患儿松开拳头,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管作密闭式以进针点为中心固定,用弹力绷带在外缠绕,用胶布粘住接头处,并在透明胶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时间、日期。根据小儿特点给予心理护理指导家属等综合护理。
(2)对照组按常规法穿刺,操作者用左手固定患儿穿刺的手并拉紧患儿手背部皮肤,右手持针头穿刺,见回血后,左手松脱患儿推进外套管至一定深度,右手退出针芯。再松止血带,嘱咐患儿松开拳头,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管作密闭式以进针点为中心固定,用弹力绷带在外缠绕,用胶布粘住接头处,并在透明胶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时间、日期。两组患儿穿刺操作均由技术娴熟的护士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穿刺过程中外套管前段有无反折、有无针头脱出及刺穿血管等。
1.4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1失败原因分析
对照组见回血后,松开了左手紧绷的皮肤,血管失去固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导致血管活动性增大,易移位或弯曲,血管走向改变,穿过皮肤的阻力增大,痛感增加,这些都易使导管发生折转或穿破血管壁,这是对照组置管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3护理干预
3.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加强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技能更加的熟练规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核对制度,认真正确的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流程,保证护理工作准确无误。对待哭闹情绪不稳定的患儿,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及信心,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稳定患儿的情绪。
3.2选择合适的血管
血管的选择,应避开靠近关节、皮肤破损及表面感染、硬结、瘢痕部位进针。同时评估:手背静脉血管粗、直、弹性好;穿刺部位:皮肤完好无破损、无硬结、无瘢痕。穿刺点应从末梢开始,左右肢体交替进行,避免在血运差的静脉,或在同一静脉上多次重复穿刺。
4结论
根据资料统计数据表明,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得出结论:试验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静脉留置针改良穿刺法是值得临床借鉴的。为小儿行静脉穿刺,能有效制动,当然也离不开家属或其他人员的协助配合,在此我们护理人员也应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陈碧珠,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法的改良[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5:25.
[2]唐莉,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使用中的问题探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2):177-178.
山东省临清市人民医院 252600
关键词:改良;留置针穿刺;小儿;手背静脉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244-01
小儿静脉穿刺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不言而喻,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2],但因患儿血管细小,隐匿,充盈差,患儿好动、自制力差、拒绝不易配合,哭闹反抗,恐惧心理等特点,给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具有一定风险。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经过半年的探索和求证,即选择了2016年8月-12月间在门诊接受静脉输液,年龄在3-5岁之间的患儿100例,男女不限,并征得患儿或家长同意,以手背静脉穿刺为主,采取两种穿刺手法进行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8月-12月间需要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均在3-5岁。试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两组患儿手背静脉均为可见,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試验组采取改良穿刺法,即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穿刺的手,并拉紧患儿手背部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以300-450 角快速进入皮下,随即降低进针角度顺静脉方向缓慢进针,以减轻患儿痛感[3],左手始终保持紧握患儿手不松脱,仅用左手拇指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退出针芯约0.2-0.5cm,然后松开左手拇指,右手将外套管和针芯一并向血管内推进至一定深度,左手拇指再次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迅速以直线方向连续不断的方式将针芯完全退出,解止血带,嘱咐患儿松开拳头,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管作密闭式以进针点为中心固定,用弹力绷带在外缠绕,用胶布粘住接头处,并在透明胶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时间、日期。根据小儿特点给予心理护理指导家属等综合护理。
(2)对照组按常规法穿刺,操作者用左手固定患儿穿刺的手并拉紧患儿手背部皮肤,右手持针头穿刺,见回血后,左手松脱患儿推进外套管至一定深度,右手退出针芯。再松止血带,嘱咐患儿松开拳头,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管作密闭式以进针点为中心固定,用弹力绷带在外缠绕,用胶布粘住接头处,并在透明胶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时间、日期。两组患儿穿刺操作均由技术娴熟的护士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穿刺过程中外套管前段有无反折、有无针头脱出及刺穿血管等。
1.4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1失败原因分析
对照组见回血后,松开了左手紧绷的皮肤,血管失去固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导致血管活动性增大,易移位或弯曲,血管走向改变,穿过皮肤的阻力增大,痛感增加,这些都易使导管发生折转或穿破血管壁,这是对照组置管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3护理干预
3.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加强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技能更加的熟练规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核对制度,认真正确的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流程,保证护理工作准确无误。对待哭闹情绪不稳定的患儿,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及信心,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稳定患儿的情绪。
3.2选择合适的血管
血管的选择,应避开靠近关节、皮肤破损及表面感染、硬结、瘢痕部位进针。同时评估:手背静脉血管粗、直、弹性好;穿刺部位:皮肤完好无破损、无硬结、无瘢痕。穿刺点应从末梢开始,左右肢体交替进行,避免在血运差的静脉,或在同一静脉上多次重复穿刺。
4结论
根据资料统计数据表明,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得出结论:试验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静脉留置针改良穿刺法是值得临床借鉴的。为小儿行静脉穿刺,能有效制动,当然也离不开家属或其他人员的协助配合,在此我们护理人员也应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陈碧珠,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法的改良[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5:25.
[2]唐莉,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使用中的问题探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2):177-178.
山东省临清市人民医院 2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