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周 中:我有两个感谢:第一个感谢是感谢东风文学的爱好者、创作者、坚守者,尤其在座各位为代表的东风文学群体。因为各位的努力,使我们东风文协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展了一个新的旅程。从今天的获奖作品研讨会来讲,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此祝贺我们已经获奖的和未来即将获奖的各位东风文学创作者。我们也共同期待东风文协能够在以后的每个年度都有更多好作品涌现出来,有更好的文学创作者涌现出来。我梦想着有一天,我们东风的文学创作达到并超越东风公司创办的《汽车城》和《风神》杂志那个阶段的欣欣向荣。从《汽车城》到《风神》杂志,再到今天的《东风文艺》,我们东风的文学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30年里面有无数的前辈老师给我们创造了东风文学的高峰。到今天,我们应该期待也有理由期待第二个高峰的到来。
第二个感谢是感谢东风公司、东风公司文联和工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氛围和条件,感谢《东风文艺》和《东风汽车报》两个编辑部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在他们的培育和支持下,我们东风文学的创作团队和作品有了今天一个大堪期待的局面。
另外我有两个体会: 第一,文学是一种慰藉,一种幸福。
我想讲一个小故事: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父亲去世。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当我和父亲刚刚要成为兄弟的时候,他就走了。父亲走了,对一个男人来讲是一个心理巨变的阶段。作为一个男人,作为父亲的长子,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两个男人变成了一个男人,一个年轻的男人必须肩负起这个家庭,肩负起一个家庭中父亲这样的一个角色。
父亲的离去对我影响非常大,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差不多一两个月就会去扫一次墓,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太频繁了一点,在我,这是跟父亲交流的一种方式。从父亲下葬第一次扫墓起,我就带着年幼的女儿,当时她只有四岁,天真烂漫,不知道人死了意味着什么。我把她带到墓地去祭扫,一起烧纸的时候她都会抢着去烧纸,在冥纸一一点燃火焰缭绕的时候,她非常快乐。但是,对于我来讲,一张张点燃冥纸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洗涤与彼此聆听的过程。
纸烧完了,女儿问我,爷爷是不是住到那个小房子里面去了?我说,是的,他住到那个小房子里了,不过他会常常回来,跟我们在一起。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告诉女儿生与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个她识字的年龄,带她到墓园里,在漫山遍野的墓碑上的文字中去学习汉字,去学会阅读。认识每一块墓碑上的中国文字,阅读每一块墓碑上的一个完整生命的历程,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生。
我女儿的数学加减法是在墓地学会的。我告诉她这个人从墓碑上生于多少年死于多少年,让她算出这个人活着的年龄。我女儿非常开心,她非常简单地学会了减法。她说,这个人活了八十多岁呢,这个人活了十几岁,这个人只活了两岁,比我还小……生命对于孩子来讲,在此时此刻,就是一个数字。无论如何繁茂抑或凋零,如何盛大抑或平淡,人最终会回到简单。是的,我的孩子,每一个数字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历程。而每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在墓碑上最终凝固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我有能力告诉她,能够把我的感受、感知表达给她,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讲,这就是一种幸福,在座的各位有能力都有这种能力,当大家能够表达的时候,这就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一种慰藉,更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幸福。
第二,文学需要坚守,坚守是一种享受。
在刚才大家发言的过程中,我注意到2013年度诗歌类一等奖获得者蔡峥嵘说,诗歌是人生中的一种意外。在这儿,我有一点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不论于文学还是具体到诗歌,对于我们在座各位而言,都不是意外。因为,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讲,我们每一个人跟文学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当我们一旦与文学真的相遇,就注定我们不离不弃。
而更多的时候,我会在手机里面写下一些只言片语。在机场等待的时候,在火车上、在汽车上的时候,在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候,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在相遇和感知生命每一个细节的时候,我都会在手机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我曾经丢过一个手机,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是因为我手机里面写了许多文字,那些短小文字都不是完整的状态,都是片段。也许这些文字永远不会和大家见面,但是这些文字见证了我成长的历程,见证了我在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片段里我刹那间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这对我来讲,我能体会到这是一种幸福,体会到我从来没有放弃,体会到这种不放弃对于我的生命是一种莫大的升华。
对于我来讲,写作就是在路上,写作就是在行程中的片刻宁静。曾经有哲人说:写在边上,写在书页的边上,写在工作与生活的边上,写在每一天灵魂历炼场的边上。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东风文艺的团队,东风文艺的阵地,我们需要更多的创作者,需要更多创作者矢志不渝保持坚守。
坚守,让我们即便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即便苦难也会是一种慰藉。我们来过一次这世上,让我们一起站在灵魂的高处,彼此守望,彼此赠与希望与梦想,彼此给予关怀和温暖。这样,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纯粹,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自己,祝福东风,祝福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 朱小军:获知作品获奖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自己所写的还是稚嫩,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而非常惭愧,非常不安。下面就此,想谈谈此时的想法。
感谢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他们是为我指路的明灯,是为我进步成长而铺就的阶梯,是宽容呵护我的作品的前辈,是甘于奉献于东风文艺花苑的园丁。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和扶持,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文学道路上走到今天。
敬佩东风文学作者。在克服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和世俗偏见压力的同时,这些充满东风事业激情的“守望者”们相互依偎、相互激励用小说、诗歌、散文的形式取暖,并传承了东风文化,传播了东风价值。
感谢东风公司领导的支持。在东风经营的巨大压力下,公司领导从东风文化战略的高度,保留了《东风文艺》的平台,关心、支持东风文学的作者,并以身作则投入东风文学的创作,从而推动了东风文学的发展。 热爱东风,讴歌东风。我对东风文学的投入源于我对东风事业的热爱。1971年进山至今,我在东风十堰基地工作了43年。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一个好的文学作者,一定要是一个称职的员工、一个努力进取的工作者。我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全力履责,也及时吸取工作所带来的文学素材、营养,来进行创作。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坚持始终“吹热风”,传播正能量,始终不忘东风事业责任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自知之明”。
在这个世界上以及东风事业,假如没有我们文学作者,一定会照常运转和发展。但是在这个世界以及东风事业里,会因为有我们东风文学作者的存在与讴歌,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精彩!
■ 傅祥友:首先,我先谈点感觉。从今年第一期的《东风文艺》开始,感觉这本杂志散发出了不少新的气息。首先,是体现在杂志内容的丰富性上,增加的彩页,选刊了公司员工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展示了东风人的风采和人文素质,而且开设专栏,使文艺作品的内容向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贴近。其次,是开辟了“卷首语”。卷首语是一个杂志的眼睛,犹如一篇文章的标题,这个“眸”是否闪亮,关乎着读者是否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无论首期,还是近期的卷首语,可以看出编辑者的别具匠心,不仅诗情画意,而且提纲挈领,都是一篇篇有见解的散文诗。期待这些新的做法在以后能发扬光大下去。
其次,谈点对杂志作用的认识。前不久,集团在北京车展期间发布了公司的“和”文化战略。我个人以为,《东风文艺》是公司建设“和”文化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从“和”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企业文艺类杂志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作为公司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东风文艺》要通过刊发有分量的文艺作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创作、培训等多样性活动,来提升其在公司内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以互联网为母体的新媒体时代,要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地宣传这一国内企业唯一具有国刊号的文艺类杂志的存在价值,真正使其成为公司员工可以享受的一处精神家园。
最后,谈点关于《东风文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杂志能否走得更远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有一支具备创作实力和潜力的队伍,更直接些说,是否有公司员工感兴趣的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个人认为,公司要树立企业员工的文艺创作是企业文化建设标志性平台之一的意识,它是企业产生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载体,不是“不务正业”,要鼓励员工要光明正大地进行文艺创作。当然,我们的作者还要更加扎实地深入到生产经营一线,写出更多的反映企业改革发展的文艺作品,让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感觉很惭愧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尤其是关于工业题材的。今后,将振作精神,把笔端伸向生产经营一线,写出一些能体现员工精神诉求、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 陈 宏:当我接到研讨的通知后,心里有些诚惶诚恐,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作品远远够不到能进入研讨的范畴里。但是,在这几年的写作中,有一些心得,也有一些小困惑。也希望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请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先从这篇获奖的小说《大年夜》说起吧。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年夜,妹妹带回一个男友,借住到“我”,一个离婚的姐姐的家,这个事件的引子就是大年夜里喝了酒,因为喝多了姐姐吐了,醒来之后才发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换了睡衣,而换下来的衣服是妹妹的男友帮洗的。姐姐对妹妹是心怀歉疚,但是读者也会觉得是这个男友太轻浮,对姐姐心怀叵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小说的最后的一句话中,真相大白。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姐姐的心理过程,一条是妹妹的行为方式,最后交织到一起。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很多人问我,是不是真实的?是你自己的事还是你朋友的事?或是别人经历过的事?问了这个话的人,我觉得他是写不出来小说的。小说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小说是虚构的,在这篇小说里,您所看到的所有的情节全是虚构,包括我离婚、妹妹带回男友、大年夜借宿等等,全是虚构。但是,它也有真实的部分,就是姐姐为了避让行人在停车场一个陡坡处憋熄火而起不了步,只有这一点是真实的,但是真实性只占50%。因为我自打会开车后,一看到陡坡,就特别担心自己起不了步,就幻想着如果前面突然出来人,自己起不了步怎么办?但是在现实中一直没有碰到,所以就把这个场景借鉴到小说里来。当然,在小说中我安排了英雄救美的情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有人说写小说都是从写自己开始的,或是从写身边的事开始的,这一点我承认。《大年夜》的创作经历就是这样。第一段就是平平淡淡的交代了背景,从第二段开始,就有了小引子,这个引子就是酒,妹妹到家借宿,过年,喝酒是很正常,姐姐因为心里郁闷喝醉了,还吐了,吐脏的衣服不知道谁给换了,不正常的是,居然是妹妹的男朋友在洗姐姐的衣服。由此,姐姐的衣服让谁换了成为此段一个悬念,也算是一个高潮。这是看得见的悬念,还有看不到的悬念,读者会对这个笔墨不多的小卫有想法,于情于理来说,这个人都让人猜不透,又埋下了一个伏笔。到了第四段,又有一个变化,就是妹妹问姐姐,对自己和男朋友的关系的看法,问的人含糊,答的人因为心里有事,不敢答,到这段结束的时候,好像是猜出了大年夜那天给姐姐换衣服的人是妹妹,可是又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第五段的时候,揭晓了一个答案,原来是妹妹雇的男友,本来事情到此就差不多结束了,可是到了第六段又变了,本来读者会想,真相也大白了,妹妹雇的男朋友也散伙了,姐姐该干嘛还是干嘛,怎么妹妹的男朋友又出现了呢?有的读者可能会猜到,是他喜欢上了姐姐,过来找来了。如果就是这样结尾,这个“合”就做得不圆满了,所有的答案全归结于最后一句话,“别掩饰了,我心疼。对了,还忘记告诉你了,我和你老妹的协议里还有一条,当她姐夫。”这句话一出,前面所有的悬念全无,包括换衣服包括和妹妹分手,包括亲自过来找姐姐,让所有的一切,变得合情合理,还倍感温馨。
如果说章法是小说立身之本,那么小说的细节则是吸引读者的法宝。这篇里面的相亲那一段,也就是第三段,只用几句话几个动词,就表现了姐姐的心虚,她的心虚导致了后面的相亲不顺,以致于会让相亲者会有“这人爱喝酒爱逛夜店”的想法。在这段结束的时候,姐姐抚摸别人为自己洗的衣服,一种孤寂感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可能读者也会觉得,赶紧找人婚了吧。第一段时,姐姐因为伤感而在年夜饭上哭了,而妹妹递的纸巾里却放了芥末,由此化解了姐姐的尴尬,从这一点体现出了妹妹的细心。 小说另一个魅力就是小说的语言。记得《红楼梦》里香菱在学诗的时候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我觉得我们写小说,就应该让读者嚼着一个千斤重的橄榄。当然,我现在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我希望我写出的文字,是可以反复去读去念的,更希望它有生命力有延展力。
结合这几年的写作,我认为要想写好小说,一是必须有想象力,合情合理的想象,顺理成章的想象,二是要坚持,坚持就有收获。我从2006年发表小说至今,已经有8年,可以说在小说这条路上,还只是一名新兵,看到身边的人有了成绩的时候,也成为我坚持的动力。三是要静下心来写,想着功名利禄是写不出来小说,至少写不出来有分量的小说的。小说是创作出来的,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创伤,在这个孤独的历程里,因为自己功力不足,只能用笨办法,让自己到角色里去感觉角色。四是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写作范围。对于女性写作,大家通常会质疑两个方面,能写多久,能写多远?这个久是就时间而言,这个远,是就范围而言。我涉及的题材,无外乎感情,面窄,量少,这也是我目前一直想突破的地方。五是写作是一种责任感。现在网络写手很多,爱写的人也不乏其人,经常能看到腹黑、厚黑、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之类的文字充斥在网络,这将给读者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导向?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写作之人,最起码应该让自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字。
人们常说文学苦旅、孤独之路,希望,对内,我们常相聚,对外,我们多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在这条孤独之路上,相互携手,共同进步。
■ 小 雅:读书和写作,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我觉得,拥有这个爱好是很幸运的,因为,它让我们获得知识,让我们感觉充实,让我们内心安静。
多读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我现在深深感到,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底蕴,是很难写好文章的,即使硬去写也会力不从心。平时,老师们也常教导我们说“多读,多写”,这看似普通的话,确实也是写作“秘诀”。读书,读哪一类书?怎样快速阅读?怎样读后能吸收?这些简单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答案。我觉得,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阅读,能获得书中要义就行。
读经典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哪类书这个问题,每个人各有喜好。但经典书是应该要读的。那些几百年来沉淀下来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的书,是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精力的,何况,真正的好书,真的是会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对于经典,我们也有与之的缘分深浅,就像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与敌意一样,我们与书有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在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当中,从开始的只关注故事情节,富有文采的句子,到关注到文本风格,文章构架,叙述方法,字词的精炼等等。
尽量做读书笔记和记日记。以前,读书人喜欢做读书笔记,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或者写批注、读后感等。自从电脑代替了纸笔,现在大家基本是用微博微信来记录。不管是什么方式,这是一种对书与文章的消化、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同学好多都有一个笔记本,抄写名人名言,美文美句,哲思警句等等。做读书笔记可以累积资料,深化印象,有的作家平常搜集记录的素材往往会成为作品内容和生动细节。所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很好的。
读各类学科的书。作为一个阅读者,作为一个偏向文学创作的写作者,我的阅读还是偏向于文学书籍。其实,真正的优秀作者,那些名家大家,都是涉猎很广的。哲学、科学、历史、生物、心理学,植物学等等书籍其实都是应该阅读的。有许多大家真正是博览群书。即使名作等身功成名就也还没有停止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提高,识别能力提高,知识储备丰富,我们的阅读速度也会相应提高。而长期的阅读积累,不仅会提高阅读速度,也会提高我们辨别优劣书籍的的眼光,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最终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
创作感悟:第一: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无论各种文体,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素材,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作品。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写起,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小至一朵野花,一只蚂蚁,大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件,都是写作的源泉和素材。只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幅图,每一道景,都是一篇意味深长或别有情趣的文章。文章要吸引人,首先就必须反映生活,指出方向,给予读者精神收获。
第二,是随心而写,从不同文体中吸收养分。对于文字的敏感,有天生和后来的勤奋。尤其是诗歌创作,便是用最精炼最合适的字词变成句子,传情达意或逼近真实和本质。每个人各有所长,偏好不一,写自己想写的,能写好的。我自己可能以前读散文类书多,所以,开始试着写作时就写散文。但开始写的东西有细节有内容却缺少灵气,后来在别人的提示下,有意识的读一些诗歌,诗歌讲究词句精炼更善于营造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对散文写作带来了一些帮助,随着阅读和体悟的加深,在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文章有了进步,文章写得不像以前写得稚拙,而变得清丽婉转一些了。
第三,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一个人的所在地域、经历、喜好会主宰或者进入你的文章内容。你所关注的事物往往成为你的主题。一个人的文风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打上了符合他身份的烙印。比如我们看多了某个作家的文章,即使隐去了姓名,我们也会觉得这很像某某的文章,而事实果然如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文风,在吸收别人文风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加工。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情趣,或婉约或豪放,写出真性情,文章,只有真性情才能打动人。
关于文学写作,我自己也是在写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我不是个勤奋的人,但读书和写作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的,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我也许走得不够高,但我会走得很远。前方有什么对于我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读书和写作中感觉充实,宁静和快乐!这便是我生命中的彩虹。
第二个感谢是感谢东风公司、东风公司文联和工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氛围和条件,感谢《东风文艺》和《东风汽车报》两个编辑部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在他们的培育和支持下,我们东风文学的创作团队和作品有了今天一个大堪期待的局面。
另外我有两个体会: 第一,文学是一种慰藉,一种幸福。
我想讲一个小故事: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父亲去世。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当我和父亲刚刚要成为兄弟的时候,他就走了。父亲走了,对一个男人来讲是一个心理巨变的阶段。作为一个男人,作为父亲的长子,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两个男人变成了一个男人,一个年轻的男人必须肩负起这个家庭,肩负起一个家庭中父亲这样的一个角色。
父亲的离去对我影响非常大,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差不多一两个月就会去扫一次墓,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太频繁了一点,在我,这是跟父亲交流的一种方式。从父亲下葬第一次扫墓起,我就带着年幼的女儿,当时她只有四岁,天真烂漫,不知道人死了意味着什么。我把她带到墓地去祭扫,一起烧纸的时候她都会抢着去烧纸,在冥纸一一点燃火焰缭绕的时候,她非常快乐。但是,对于我来讲,一张张点燃冥纸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洗涤与彼此聆听的过程。
纸烧完了,女儿问我,爷爷是不是住到那个小房子里面去了?我说,是的,他住到那个小房子里了,不过他会常常回来,跟我们在一起。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告诉女儿生与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个她识字的年龄,带她到墓园里,在漫山遍野的墓碑上的文字中去学习汉字,去学会阅读。认识每一块墓碑上的中国文字,阅读每一块墓碑上的一个完整生命的历程,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生。
我女儿的数学加减法是在墓地学会的。我告诉她这个人从墓碑上生于多少年死于多少年,让她算出这个人活着的年龄。我女儿非常开心,她非常简单地学会了减法。她说,这个人活了八十多岁呢,这个人活了十几岁,这个人只活了两岁,比我还小……生命对于孩子来讲,在此时此刻,就是一个数字。无论如何繁茂抑或凋零,如何盛大抑或平淡,人最终会回到简单。是的,我的孩子,每一个数字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历程。而每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在墓碑上最终凝固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我有能力告诉她,能够把我的感受、感知表达给她,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讲,这就是一种幸福,在座的各位有能力都有这种能力,当大家能够表达的时候,这就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一种慰藉,更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幸福。
第二,文学需要坚守,坚守是一种享受。
在刚才大家发言的过程中,我注意到2013年度诗歌类一等奖获得者蔡峥嵘说,诗歌是人生中的一种意外。在这儿,我有一点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不论于文学还是具体到诗歌,对于我们在座各位而言,都不是意外。因为,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讲,我们每一个人跟文学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当我们一旦与文学真的相遇,就注定我们不离不弃。
而更多的时候,我会在手机里面写下一些只言片语。在机场等待的时候,在火车上、在汽车上的时候,在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候,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在相遇和感知生命每一个细节的时候,我都会在手机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我曾经丢过一个手机,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是因为我手机里面写了许多文字,那些短小文字都不是完整的状态,都是片段。也许这些文字永远不会和大家见面,但是这些文字见证了我成长的历程,见证了我在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片段里我刹那间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这对我来讲,我能体会到这是一种幸福,体会到我从来没有放弃,体会到这种不放弃对于我的生命是一种莫大的升华。
对于我来讲,写作就是在路上,写作就是在行程中的片刻宁静。曾经有哲人说:写在边上,写在书页的边上,写在工作与生活的边上,写在每一天灵魂历炼场的边上。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东风文艺的团队,东风文艺的阵地,我们需要更多的创作者,需要更多创作者矢志不渝保持坚守。
坚守,让我们即便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即便苦难也会是一种慰藉。我们来过一次这世上,让我们一起站在灵魂的高处,彼此守望,彼此赠与希望与梦想,彼此给予关怀和温暖。这样,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纯粹,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自己,祝福东风,祝福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 朱小军:获知作品获奖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自己所写的还是稚嫩,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而非常惭愧,非常不安。下面就此,想谈谈此时的想法。
感谢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他们是为我指路的明灯,是为我进步成长而铺就的阶梯,是宽容呵护我的作品的前辈,是甘于奉献于东风文艺花苑的园丁。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和扶持,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文学道路上走到今天。
敬佩东风文学作者。在克服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和世俗偏见压力的同时,这些充满东风事业激情的“守望者”们相互依偎、相互激励用小说、诗歌、散文的形式取暖,并传承了东风文化,传播了东风价值。
感谢东风公司领导的支持。在东风经营的巨大压力下,公司领导从东风文化战略的高度,保留了《东风文艺》的平台,关心、支持东风文学的作者,并以身作则投入东风文学的创作,从而推动了东风文学的发展。 热爱东风,讴歌东风。我对东风文学的投入源于我对东风事业的热爱。1971年进山至今,我在东风十堰基地工作了43年。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一个好的文学作者,一定要是一个称职的员工、一个努力进取的工作者。我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全力履责,也及时吸取工作所带来的文学素材、营养,来进行创作。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坚持始终“吹热风”,传播正能量,始终不忘东风事业责任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自知之明”。
在这个世界上以及东风事业,假如没有我们文学作者,一定会照常运转和发展。但是在这个世界以及东风事业里,会因为有我们东风文学作者的存在与讴歌,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精彩!
■ 傅祥友:首先,我先谈点感觉。从今年第一期的《东风文艺》开始,感觉这本杂志散发出了不少新的气息。首先,是体现在杂志内容的丰富性上,增加的彩页,选刊了公司员工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展示了东风人的风采和人文素质,而且开设专栏,使文艺作品的内容向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贴近。其次,是开辟了“卷首语”。卷首语是一个杂志的眼睛,犹如一篇文章的标题,这个“眸”是否闪亮,关乎着读者是否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无论首期,还是近期的卷首语,可以看出编辑者的别具匠心,不仅诗情画意,而且提纲挈领,都是一篇篇有见解的散文诗。期待这些新的做法在以后能发扬光大下去。
其次,谈点对杂志作用的认识。前不久,集团在北京车展期间发布了公司的“和”文化战略。我个人以为,《东风文艺》是公司建设“和”文化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从“和”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企业文艺类杂志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作为公司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东风文艺》要通过刊发有分量的文艺作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创作、培训等多样性活动,来提升其在公司内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以互联网为母体的新媒体时代,要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地宣传这一国内企业唯一具有国刊号的文艺类杂志的存在价值,真正使其成为公司员工可以享受的一处精神家园。
最后,谈点关于《东风文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杂志能否走得更远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有一支具备创作实力和潜力的队伍,更直接些说,是否有公司员工感兴趣的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个人认为,公司要树立企业员工的文艺创作是企业文化建设标志性平台之一的意识,它是企业产生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载体,不是“不务正业”,要鼓励员工要光明正大地进行文艺创作。当然,我们的作者还要更加扎实地深入到生产经营一线,写出更多的反映企业改革发展的文艺作品,让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感觉很惭愧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尤其是关于工业题材的。今后,将振作精神,把笔端伸向生产经营一线,写出一些能体现员工精神诉求、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 陈 宏:当我接到研讨的通知后,心里有些诚惶诚恐,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作品远远够不到能进入研讨的范畴里。但是,在这几年的写作中,有一些心得,也有一些小困惑。也希望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请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先从这篇获奖的小说《大年夜》说起吧。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年夜,妹妹带回一个男友,借住到“我”,一个离婚的姐姐的家,这个事件的引子就是大年夜里喝了酒,因为喝多了姐姐吐了,醒来之后才发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换了睡衣,而换下来的衣服是妹妹的男友帮洗的。姐姐对妹妹是心怀歉疚,但是读者也会觉得是这个男友太轻浮,对姐姐心怀叵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小说的最后的一句话中,真相大白。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姐姐的心理过程,一条是妹妹的行为方式,最后交织到一起。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很多人问我,是不是真实的?是你自己的事还是你朋友的事?或是别人经历过的事?问了这个话的人,我觉得他是写不出来小说的。小说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小说是虚构的,在这篇小说里,您所看到的所有的情节全是虚构,包括我离婚、妹妹带回男友、大年夜借宿等等,全是虚构。但是,它也有真实的部分,就是姐姐为了避让行人在停车场一个陡坡处憋熄火而起不了步,只有这一点是真实的,但是真实性只占50%。因为我自打会开车后,一看到陡坡,就特别担心自己起不了步,就幻想着如果前面突然出来人,自己起不了步怎么办?但是在现实中一直没有碰到,所以就把这个场景借鉴到小说里来。当然,在小说中我安排了英雄救美的情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有人说写小说都是从写自己开始的,或是从写身边的事开始的,这一点我承认。《大年夜》的创作经历就是这样。第一段就是平平淡淡的交代了背景,从第二段开始,就有了小引子,这个引子就是酒,妹妹到家借宿,过年,喝酒是很正常,姐姐因为心里郁闷喝醉了,还吐了,吐脏的衣服不知道谁给换了,不正常的是,居然是妹妹的男朋友在洗姐姐的衣服。由此,姐姐的衣服让谁换了成为此段一个悬念,也算是一个高潮。这是看得见的悬念,还有看不到的悬念,读者会对这个笔墨不多的小卫有想法,于情于理来说,这个人都让人猜不透,又埋下了一个伏笔。到了第四段,又有一个变化,就是妹妹问姐姐,对自己和男朋友的关系的看法,问的人含糊,答的人因为心里有事,不敢答,到这段结束的时候,好像是猜出了大年夜那天给姐姐换衣服的人是妹妹,可是又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第五段的时候,揭晓了一个答案,原来是妹妹雇的男友,本来事情到此就差不多结束了,可是到了第六段又变了,本来读者会想,真相也大白了,妹妹雇的男朋友也散伙了,姐姐该干嘛还是干嘛,怎么妹妹的男朋友又出现了呢?有的读者可能会猜到,是他喜欢上了姐姐,过来找来了。如果就是这样结尾,这个“合”就做得不圆满了,所有的答案全归结于最后一句话,“别掩饰了,我心疼。对了,还忘记告诉你了,我和你老妹的协议里还有一条,当她姐夫。”这句话一出,前面所有的悬念全无,包括换衣服包括和妹妹分手,包括亲自过来找姐姐,让所有的一切,变得合情合理,还倍感温馨。
如果说章法是小说立身之本,那么小说的细节则是吸引读者的法宝。这篇里面的相亲那一段,也就是第三段,只用几句话几个动词,就表现了姐姐的心虚,她的心虚导致了后面的相亲不顺,以致于会让相亲者会有“这人爱喝酒爱逛夜店”的想法。在这段结束的时候,姐姐抚摸别人为自己洗的衣服,一种孤寂感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可能读者也会觉得,赶紧找人婚了吧。第一段时,姐姐因为伤感而在年夜饭上哭了,而妹妹递的纸巾里却放了芥末,由此化解了姐姐的尴尬,从这一点体现出了妹妹的细心。 小说另一个魅力就是小说的语言。记得《红楼梦》里香菱在学诗的时候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我觉得我们写小说,就应该让读者嚼着一个千斤重的橄榄。当然,我现在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我希望我写出的文字,是可以反复去读去念的,更希望它有生命力有延展力。
结合这几年的写作,我认为要想写好小说,一是必须有想象力,合情合理的想象,顺理成章的想象,二是要坚持,坚持就有收获。我从2006年发表小说至今,已经有8年,可以说在小说这条路上,还只是一名新兵,看到身边的人有了成绩的时候,也成为我坚持的动力。三是要静下心来写,想着功名利禄是写不出来小说,至少写不出来有分量的小说的。小说是创作出来的,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创伤,在这个孤独的历程里,因为自己功力不足,只能用笨办法,让自己到角色里去感觉角色。四是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写作范围。对于女性写作,大家通常会质疑两个方面,能写多久,能写多远?这个久是就时间而言,这个远,是就范围而言。我涉及的题材,无外乎感情,面窄,量少,这也是我目前一直想突破的地方。五是写作是一种责任感。现在网络写手很多,爱写的人也不乏其人,经常能看到腹黑、厚黑、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之类的文字充斥在网络,这将给读者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导向?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写作之人,最起码应该让自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字。
人们常说文学苦旅、孤独之路,希望,对内,我们常相聚,对外,我们多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在这条孤独之路上,相互携手,共同进步。
■ 小 雅:读书和写作,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我觉得,拥有这个爱好是很幸运的,因为,它让我们获得知识,让我们感觉充实,让我们内心安静。
多读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我现在深深感到,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底蕴,是很难写好文章的,即使硬去写也会力不从心。平时,老师们也常教导我们说“多读,多写”,这看似普通的话,确实也是写作“秘诀”。读书,读哪一类书?怎样快速阅读?怎样读后能吸收?这些简单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答案。我觉得,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阅读,能获得书中要义就行。
读经典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哪类书这个问题,每个人各有喜好。但经典书是应该要读的。那些几百年来沉淀下来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的书,是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精力的,何况,真正的好书,真的是会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对于经典,我们也有与之的缘分深浅,就像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与敌意一样,我们与书有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在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当中,从开始的只关注故事情节,富有文采的句子,到关注到文本风格,文章构架,叙述方法,字词的精炼等等。
尽量做读书笔记和记日记。以前,读书人喜欢做读书笔记,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或者写批注、读后感等。自从电脑代替了纸笔,现在大家基本是用微博微信来记录。不管是什么方式,这是一种对书与文章的消化、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同学好多都有一个笔记本,抄写名人名言,美文美句,哲思警句等等。做读书笔记可以累积资料,深化印象,有的作家平常搜集记录的素材往往会成为作品内容和生动细节。所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很好的。
读各类学科的书。作为一个阅读者,作为一个偏向文学创作的写作者,我的阅读还是偏向于文学书籍。其实,真正的优秀作者,那些名家大家,都是涉猎很广的。哲学、科学、历史、生物、心理学,植物学等等书籍其实都是应该阅读的。有许多大家真正是博览群书。即使名作等身功成名就也还没有停止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提高,识别能力提高,知识储备丰富,我们的阅读速度也会相应提高。而长期的阅读积累,不仅会提高阅读速度,也会提高我们辨别优劣书籍的的眼光,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最终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
创作感悟:第一: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无论各种文体,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素材,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作品。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写起,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小至一朵野花,一只蚂蚁,大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件,都是写作的源泉和素材。只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幅图,每一道景,都是一篇意味深长或别有情趣的文章。文章要吸引人,首先就必须反映生活,指出方向,给予读者精神收获。
第二,是随心而写,从不同文体中吸收养分。对于文字的敏感,有天生和后来的勤奋。尤其是诗歌创作,便是用最精炼最合适的字词变成句子,传情达意或逼近真实和本质。每个人各有所长,偏好不一,写自己想写的,能写好的。我自己可能以前读散文类书多,所以,开始试着写作时就写散文。但开始写的东西有细节有内容却缺少灵气,后来在别人的提示下,有意识的读一些诗歌,诗歌讲究词句精炼更善于营造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对散文写作带来了一些帮助,随着阅读和体悟的加深,在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文章有了进步,文章写得不像以前写得稚拙,而变得清丽婉转一些了。
第三,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一个人的所在地域、经历、喜好会主宰或者进入你的文章内容。你所关注的事物往往成为你的主题。一个人的文风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打上了符合他身份的烙印。比如我们看多了某个作家的文章,即使隐去了姓名,我们也会觉得这很像某某的文章,而事实果然如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文风,在吸收别人文风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加工。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情趣,或婉约或豪放,写出真性情,文章,只有真性情才能打动人。
关于文学写作,我自己也是在写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我不是个勤奋的人,但读书和写作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的,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我也许走得不够高,但我会走得很远。前方有什么对于我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读书和写作中感觉充实,宁静和快乐!这便是我生命中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