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称形式“您”的来源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第二人称代词敬称形式“您”的来
  源有两种意见:(一)王力先生认为是从近代汉
  语(金元时代)的“恁、您”发展而来;(二)吕叔
  湘先生认为“您”是“你老(=你老人家)”的
  合音,是“你老”脱落了“老”字元音,只剩下
  “l”,而汉语没有“-l”,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
  “-n”。(吕叔湘、江蓝生1985:37)本文从汉语方言和历史文献两个方面来考察敬称形式“您”的来源。
  
  一、敬称形式“您”的共时考察
  
  用“你+老人家/老人/老”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在汉语方言中很普遍。由于使用中的省略、合音,“老人家”往往缩合为一个或两个音节。“老人”也有合音的情况。下举用例没有特别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李荣、熊正辉、张振兴(2002):
  官话 济南 你老人家c?捱i cl?蘅·?拮?觗·?諬ia
   西宁 你老人家c?捱i cl?蘅 ?拮 c?諬ia
   南京 你老人家cli cl?蘅o·?拮?藜n c?諬ia
   武汉 你老人家cni cnɑu·n?藜n·?諬ia,你家cn·?諬ia您,你家们cn·?諬ia·m?藜n您们
  湘语 长沙 你郎家cn·lan·ka你老人家
   娄底 你喃家cn nɑ ka您老人家
  长沙方言的“郎”同娄底方言的“喃”一样,是“老人”的合音形式;“郎家”同“喃家”都是来自“老人家”。武汉的尊称变化很多,“老人家”省略、弱化为“家”·?諬ia、“你家”·n·?諬ia或 ·nia等等,还可以加上表示复数的“们”。
  闽语建瓯方言第二人称的敬称形式是在“你”后加“老人”:你老人ni se nei?耷?蘅你老人家。晋语的山西太原cni clɑu,河南延津方言,中原官话的河南长垣、原阳、封丘、偃师、灵宝、卢氏、登封、新郑、开封、中牟方言,都用“你老”表示第二人称尊称。冀鲁官话天津方言中用“老”也用·l?奕在第二人称代词后表示尊称,后者应该是“老”的弱化形式。(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577)
  此外,很多方言用 “您”加“老人家”或其省略、弱化形式表示尊称。“您家”存在于河南浚县、洛阳、偃师、渑池、栾川、商丘、沈丘、襄城、舞阳、长垣、原阳、封丘、偃师、灵宝、卢氏、登封、新郑、开封、中牟等地(中原官话);河南安阳、林县、沁阳等地(晋语)。“您老”存在于天津(冀鲁官话)、河南延津等地(晋语),“您儿”存在于山西大同(晋语)、湖北襄樊等地(西南官话),可能是 “您”加上“老人家”的弱化形式“儿”构成的。(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577)既然“您”已经表示尊称,为何还要在其后加“老人家”之类表尊称呢?关于这个问题,吕叔湘、江蓝生先生(1985:38)的解释是:“从‘你老人家’缩成‘你老’,又从‘你老’缩成‘您’,省而又省,面目全非,一般人嘴里说到您,心里不再意识到这是跟‘你老人家’同值的”。
  
  二、敬称形式“您”的历时考察
  
  “您”收m尾,是“你们”的合音,产生于金元时代,可以用“恁”代“您”,“您”和“恁”在金元口语中皆读“nim”,元明之际,“您(恁)”已由-m尾转入-n尾。(吕叔湘1984:7-27)金元时期“您(恁)”的用法以复数为主,也可用作单数,但绝对没有尊称的意味,例如:
  (1)不索打官防,教您夫妻尽百年欢偶。
  (董西厢)
  (2)您妻子交来打听消息,你却这里又做女婿。(刘知远14)
  如果我们将反映元代语言的古本《老乞大》和反映明代语言的《老乞大谚解》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您(恁)”在使用上的一个突出变化。①古本《老乞大》中,“恁”的用例约为112例,都表复数或单数:
  (3)恁旣是姑舅兩姨弟兄,怎麼沿路穢語不廻避?(古本5 页右9)
  (4)客人每,恁打火那不打火?(古本6页右8)
  (5)恁是高麗人,却怎麽漢兒言語说的好有?(古本1页右9)
  (6)恁在東京城裏那些箇住?(古本14 页右1)
  但是,《老乞大谚解》里没有出现“恁”的用例,古本中的“恁”在谚解本中一律改用“你”,“你”也可用来表复数,这应是对译表复数的“恁”的结果。今天的北京话不再用“恁”。而在北京地区以外的北方官话区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境内就有好些方言自明至今仍不说“我们、你们、偺们”而说“俺、您(恁)、偺”,这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元代的传统。(吕叔湘1984:1)实际上“俺、恁”只是在金元、明初盛行,明代以后便在北京地区消失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明迁都北京,带去了许多南方人,而南方官话是没有产生“俺、恁”的,所以今天的北京话也没有“俺、恁”。由于明代以后“恁”已不在北京地区使用,因而今天北京话里面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敬称形式的“您”不可能是“您(恁)”的后身,而是另有来源。
  “您”最初有“你能”、“你儜”、“儜”等形式,例见清代中叶以后的《品花宝鉴》、《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状》等书。由于“您(恁)”自明代已在北京话里消失了,而表敬称的“您”是现代才出现在北京话里的,没有可以证明从普通的第二人称代词变为第二人称尊称的文献:《红楼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些书里边都没有“您”字。“您”字早先是人称代词“恁”的异体。“恁”作为人称代词是“你们”的合音。但“恁”又有作“那么”讲的指示代词用法,“不能尽着借用,因而又在你字底下加个心表-m收声。”(吕叔湘、江蓝生1985:81)这个“您”是用形声的办法造出来的。“您”作为第二人称礼貌式的用字出现很晚,恐怕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这个“您”字底下的“心”是出于表敬的考虑加上去的,没有表音作用,可以说是用会意的办法造出来的。两个“您”字,造字方法不同,读音不同,记录的语词不同,实际上是同形字。因此我们赞成吕叔湘先生的意见,现代北京话的“您”由“你老人家”变来,跟金元时期普通的第二人称代词“恁/您”没有关系。
  
  注释
  ①古本《老乞大》是1998年在韩国一家私人藏书家的藏书中发现的,它的重新面世,不仅为《老乞大》编撰年代的考证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为元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字资料。本文使用的古本《老乞大》的版本是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影印本,共40页,分左右两面。《老乞大谚解》的版本是奎章阁丛书第九,由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影印。
  
  参考文献
  [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胡明扬《旧本〈老乞大〉序》,《古本〈老乞大〉》,2000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荣、熊正辉、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梁伍镇《论元代汉语〈老乞大〉的特点》,《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6]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7]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示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
  [8]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4
  [9]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96
  [10]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
  
  (通讯地址: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城市佛塔佛寺建筑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然而摄影师没有流连于寺庙,而是捕捉了夕阳下,一位妇女在蒲甘的河流中打水的场景,画面静谧安详,又不失动感。
期刊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许多以“霸”为类后缀的新词语,比如“路霸”、“浴霸”、“词霸”、“钢霸”“考霸”等(以下简称“X霸”新词)。  尽管“路霸”、“浴霸”等新词形式相同,但是其中类后缀“霸”的语义并不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以下两大类。其一,类后缀“霸”的语义为“强横无理、倚仗权力或威势欺压民众的人”。例如“财霸”、“车霸”、“煤霸”、“油霸”、“市霸”、“血霸”、“球霸”等等(此类新词以下简称
期刊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与台湾一水相隔。  惠安女穿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
期刊
在我国璀璨夺目的古代建筑宝库中,有一类特别引入注目的建筑物——中国著名道教宫观,道教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与佛教的佛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样,道教也有自己特有的活动中心和宗教建筑——道观,道观的修建和命名都是十分庄重的事情,所以每一座道观的背后都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每一座道观都是道教文化的承载者,对道观的命名进行语言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道教文化。  从
期刊
先说“不律”。  这里说的“不律”不是指《荀子·非十二子》中“劳知而不律先王”的“不遵循”义,也不是《元史,来阿巴亦传》中“斩之以惩不律”的“不驯顺”义,而是指《尔雅·释器》中“不律谓之笔”的“笔”。《尔雅》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予于有韵之语,初未能研其得失,谙其良栝,又乌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黄而阳秋哉?”指“笔”的“不律”又写作“不聿”,清,周亮
期刊
序言    2004年1月15日,各报晨刊纷纷报道了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审议国语教育方法最终报告的内容。以往小学,每学年所教汉字的数量都有规定,广泛流行把假名与汉字交织起来书写,如把“成长”写成“せい长”,“骨折”写成“こっ折”等等。据说,最终报告提出,停止使用这种交织书写法,而采用汉字一边注上假名的方法,十分强调学生尽早接触汉字。  明治维新以来,在国语教育领域,怎样对待汉字是个争论特别激烈的议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鲞铺》就曾说:“盖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批民俗语汇。我们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语汇系统和语汇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对蕴藏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及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分析,以期用实证的方法来对柴米油盐酱
期刊
我是在1951年在清华大学首次见到陈梦家先生的。1952至1953年我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也是经过陈先生的介绍和指导。我一直认为,陈梦家先生在古文字界有着堪称独到的造诣和成就。在陈先生涉及的学科范围内,他总是能够全面继承和综合前人,又能作出超越前人的开拓和创新。最近,感谢中华书局陆续出版《陈梦家著作集》,使我们不仅有机会重温陈先生的各种论著,而且看到若干以前未经刊布的
期刊
陈梦家先生逝世距今已经40年。此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我们不由对陈梦家的过世深为惋惜,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亲眼看到这些为数众多的出土文物,应该会向世人展示更多他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崭新见解,对此我们毋庸置疑。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日本的大学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开始接触到陈梦家的文章。当时,阅读了陈梦家的《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6月)、《
期刊
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生月”、“生某月”的卜辞,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生月”即“来月”。如:  兹月至生月又大雨(《合集》29995)  兹月又大雨——于生月又大雨  (《下》18.13)  但关于“生某月”指何时,各家的说法不尽相同。  《简明甲骨文词典》对“生一月”、“生二月”、“生三月”、“生四月”、“生五月”、“生七月”、“生八月”、“生十月”、“生十一月”、“生十二月”、“生十三月”分别做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