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饮食里的文化味道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进化史,其实本身也就是一部杂糅的历史。中华饮食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到宋朝已达到了一个高峰。比起其他事物,没有什么比饮食更能勾画出时代的图像了。当宫廷、官场和民间饮食一一展现出来后,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会品出宋朝的富庶、精致、大度、奢华。
  在《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中,刘海永对宋朝各个阶层的宴会、日常饮食等情况进行了一一书写,把宋朝饮食文化的发展背景、品种丰富状况、百姓民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宋徽宗的生日宴会上,有只能看不能吃的看盘、有醒酒的浆水和纯金、纯银的餐具,宴席全部只有二十几道菜肴,只相当于今天普通人家的婚宴标准;宋代高级官员私人饮食却十分讲究,蔡京喜欢吃蟹黄包,请人吃一次饭,仅蟹黄包一项的费用就相当于当时50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宋人经济富裕,习惯买现成的食材或食物,东京城内,市井之家,往往于市店内“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宋:吃货的黄金时代》的考证也极为细致。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现代人所熟知,它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市井生活。这部北宋风俗画通过还原现实的手法,把当时的汴京繁华景象呈现在了纸上。刘海永在介绍宋人饮食所用桌椅时,就轻轻展开画面,指出竹椅与交椅、长凳的不同形象,考证之细致,可见一斑。其他方面,像宋代平民夏季吃冷饮、宫廷和平民储藏过冬蔬菜以及汤饼的由来等,都考证得平实全面。
  把宋朝的饮食与文化元素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述,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从宋朝饮食中的名人菜到《水浒传》的英雄吃什么、唐僧师徒吃的是开封菜等,都是在挖掘菜里的文化元素,名人也与当时的菜品形影相随。名人本身就带着文化气息,这样的勾连使得宋朝的饮食更显意味清远。宋人其实最爱吃的是羊肉,羊肉贵而猪肉廉价。苏轼发明了一味流传至今的佳肴:东坡肉,平民百姓也都喜食这样做的猪肉;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东坡羹”是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粥,陆游曾试着烹制并为此作诗。晏殊在家宴请宋仁宗,有道菜就让仁宗赞不绝口,并被赐名“临川牛杂”。此外,黄庭坚、欧阳修等名人也有作品或轶事被用于介绍宋人的饮食文化和嗜好。从名菜到名人,从名人到名菜,交相辉映,将文化的味道调剂得清爽怡人。
  宋朝的饮食文化是平民文化。研究中华饮食文化,无论以哪个角度,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风俗文化,总是显得浅。在《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中,刘海永采用全景视角,注重历史场景的还原。既对宋代东京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饮食市场和各等级食店进行介绍,又单独成章地对20道宋时菜肴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记录;既有对餐饮盛况的描写,也有对风俗文化的挖掘。宋代饮食业繁荣的一个特点是夜市的兴起,宋时废除了唐朝的宵禁制度,城镇居民有了夜生活后,夜市盛行。东京的夜市往往“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些背景交代,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


  此书借助故事讲饮食,从不同的侧面记述宋朝饮食的特质与魅力。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自己带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深以为然。比如,有位老太守,在京城物色了一位厨娘,宴请宾客。该厨娘的用具精致异常,用刀时丝如缕、片如纸。用料更是考究,羊头只选脸肉,葱也只留韭黄的葱心。食客们虽然对菜肴赞不绝口,吃了个精光,可这位老太守却打发了该厨娘,叹息说用不起!可见当时饮食之精致靡费;还有,宋神宗时期,在一家茶肆用餐的邵武人李生,遗失了内有数十两黄金的包袱。几年后,李生又来到这家茶馆,和朋友说起当年事,被老板听见,领李生到失物存放处辨认,李生见那里失物众多,且每件都详细标有时间与遗失人的形象描述。物归原主后,李生欲以一半分之酬谢,不受,请吃饭也没成功。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老板拾金不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茶馆客人身份三教九流,更说明当时市景生活的繁华。
  在书中,宋朝饮食的千年余味,穿越喧嚣与沉寂,在今天仍然显露风华。随着对宋朝饮食的细致描摹,作者领着读者一起在宋朝饮食里寻找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根叶,浏览与流连间,逐渐感悟到宋朝饮食文化这一条大河,源远流长,值得今天的我们以崇敬的目光回眸凝望。
  責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風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期刊
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皆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电话则是语言的延续;犁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长。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在《凯撒大帝和克雷奥帕特拉》一剧中,萧伯纳曾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中心。书便是记忆,此外,还是想象力。什么是对往事的追忆?还不是一系列梦幻的总和吗?追忆梦幻和回忆往事之间有些什么差异呢?这便是书的职能。  
期刊
1990年底,一位中国女作家赴日本交流,会场上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她:“你从满洲国来?”这句话令她错愕,更感到羞辱。  她来自中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那里属于中国,从来都不是日本人的故乡。  01  一件小事在普通人心中,是一个结。引到作家笔下,就成为一篇旷世大作。  迟子建怀揣着这件事,一直想写点什么,为她土生土长的这片东北土地整理那段幽暗的历史。一旦动笔,这将是她写作生涯中最艰巨的考
期刊
76年前的夏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敌人的经济、军事封锁下,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在重重困难中诞生。  整风运动的学习风气提供了有利的氛围  1941年至1942年间,中央书记处编辑出版了大型文献集《六大以来》和《六大以前》,前者收录文件500多件,后者近200件。1943年10月,又编辑出版了《两条路线》(上下册)。以上这些文献集的出版,对整风运动中帮助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
期刊
“科技应当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应成为摆布人类的暴君。如果人类无法摆脱技术的专制,如果可以容纳一切的芯片惟独不能容纳梦想,如果人们尚不能全然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行为方式,那么,真正的现代化,就还没有到来。”随手翻开某作家的书,读到这段写于新千年来临之际的话,竟不自觉地联想到了时下的大众阅读。  现在的我们,早已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然而,诚若那位作家所担忧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
期刊
1637年的冬天,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怀着梦想来到了美国,成为了查理斯镇教堂的助理牧师,他的名字叫约翰·哈佛,那一年他29岁。约翰和新婚妻子住在查尔斯镇(今马萨诸塞州),河对面的剑桥镇,有一所新成立的学院。  约翰的梦想就是在这里好好当一名牧师。只可惜,他在1638年因肺结核去世,临死前,他立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的图书(约400本)捐赠给了那所新成立的学院。  这是
期刊
1  父亲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送书。他是家电工程师,带很多学生,学生毕业后从事家电维修行业。  学生们未必都是爱看书的,可他不仅喜欢聊书,还喜欢送书。我大抵可以想象,并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被老师送书的感觉。然而多年来,父亲执迷不悟。有时我会跟他说:“书非爱,不要随便送。”  “不送,爱的机会更少了。”他倒是想得通透。  我和父親有一样的坏毛病,也喜欢送书。公司不少同事未能幸免被我送书的遭遇。反正无
期刊
“直播带货”的兴起,起于疫情。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湖北的农副产品滞销,于是央视主播、知名网红、明星、当地领导纷纷出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网络上助力湖北,将湖北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通过网络直播把货卖出去的行为被人们称为“直播带货”。这种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销售奇迹。“直播带货”也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  这种看似新潮的“直播带货”,其实根本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不少名人早
期刊
01  天净沙·饿了  剁椒鱼头烤鸭,糖醋排骨对虾,水煮肉片凤爪。肉串鸡架,溜肥肠炒豆芽。  02  如梦令·宵夜  吃着干锅牛蛙,眼盯葱爆腰花。抽两口中华,干掉啤酒两扎。老板,老板,再拍一盘黄瓜。  03  咏鹅  鹅,鹅,鹅,  曲项让我捉。  拔毛再卤水,  成盘摆上桌。  04  相见欢·吃吧  腰花豆皮猪红,多放葱,无奈冬天易冷,还有风。  蛋煎饼,要薄脆,热烘烘。自古会吃的人,最轻松。
期刊
红裙宽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头巷尾,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古代服饰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成了时代潮流的元素。穿汉服,更要懂得服饰文化,我国服饰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制衣的?  “华夏”名称与服饰相关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饰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这里将帽子、衣服的华美叫作华,将人口众多的国家称为夏。《春秋左传正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