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考、中考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本文作者就如何写好话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审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审提示要求: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
  审题常犯的两种错误:一完全脱离材料而偏离话题;二是过份依赖材料,无法展开思路。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联想,社会将会怎样”。这就强调联想和想像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想像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且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本身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和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溶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溶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像、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之能见其人。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
  
  五、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如贾岛的“推敲”典故的来由。我们现在虽不能做到“著一字而闹翻整个心情”,但也要做到精心于语言的锤炼。话题作文的命题原则:是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倡导个性作文及有创意的作文,分值60分。这意味着作文的成败将决定语文学科的成绩。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习惯写记叙文,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有些作文素材较好,角度也较新,整体结构都不错,但就是因为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为低分,非常可惜。
  写好话题作文,还需要考生的平时厚积而薄发,平时多积累、多练笔,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写好话题作文。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握好这一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学生互批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互批;意义;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批,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激发出他们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并努力探索。    一、互批作文的积极意义    1、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批改过程中,
期刊
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
期刊
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好地图用好地图则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而且是文字中无图也在考查学生的地图掌握程度。这些都表明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地图知识都不懂。下面是这几年对地
期刊
一直有人问想给孩子补作文,我也一直没有应承,一则因为作文这个课比较特殊,不如数学英语那样,补补就会马上见效的,再则三五个学生的作文课我还真没有上过,如果上得不好,家长孩子都不会买你的账的,另外,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今年寒假,又有人问,这次是自己学校的老师,都是比自己大的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平时自己都一口一个老师的叫,所以实在是推不过,只好答应下来。  准备阶段,我下了点功夫,到底该怎么做呢,总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
期刊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
期刊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
期刊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一)、“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二)、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
期刊
小学品德课多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因而,如何组织好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品德课教学实效成为所有品德课教师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以为,在设计和组织品德课教学活动时,除了根据课标、教材确立好活动目标,注意活动内容外,创新活动形式,使其与活动内容尽可能地完美结合,秀外而慧中,以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提高活动的实效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曾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过两个老师上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
期刊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生活,发现数学    大纲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