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经典,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来源 :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外语教学商业化和功利主义的强大导向使得英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缺乏思想深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必要的人文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接触深刻的思想。本文旨在探索通过《圣经·旧约》的叙事文本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采取细读原著、解析文本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圣经;叙事文本;思辨能力;人文素养
  1 前言
  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一事实在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实。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满意程度较高,而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和创新思维能力满意程度较低,52%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当今英语教学的商业化和功利趋向使得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思想深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必要的人文知识。要想走出这种只重视技能训练,轻视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狭隘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改革英语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学生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作为构筑了现代西方哲学、法律、文学、宗教、艺术、生活各个方面重要基础的《圣经》,是英语专业学生必读的一部经典著作。本文旨在探索通过《圣经·旧约》(以下简称圣经)的叙事文本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阅读方法指导、细读经典和课上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圣经》的叙事文本进行解读、评析。希望通过细读《圣经》的叙事文本,使学生对其有更为深刻、更为准确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其中的美感。同时,也希望这种方式的教学实践能对外语专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2 《圣经》及其叙事特点
  在正式开始《圣经》叙事文本教学之前,我们首先通过调查简单地了解学生对圣经的认知。调查发现将近有90%的同学只听过或读过一点圣经故事;只有10%的学生曾读过《圣经》中的部分书,如《创世纪》、《出埃及记》等,但读过一些圣经文本的同学说他们只了解字面意思,而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却不得而知。当问及学生不读《圣经》的原因时,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同学说它只是一部神学著作,不研究神学的人没有必要读;有的同学说《圣经》是关于圣人的书,书中会有很多的说教,因此读起来会很无聊;还有的同学说想读《圣经》,但不知如何去读;读过《圣经》中的部分书的同学说他们之所以未能坚持读完主要是被书中不同的体裁,人物的数量所吓倒,人物关系无法理顺,书中的主体叙事常常被割裂,使他们无法了解故事之间的关系,还有他们无法理解叙事的内涵,慢慢地就失去了阅读下去的兴趣。
  学生们的回答能够解释为什么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想阅读《圣经》,或不能把《圣经》阅读进行到底。因此,让学生了解《圣经》的叙事特点和学会阅读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圣经》是怎样的一部著作:希伯来圣经是由39部书组成的选集。它如同一个图书馆,涉猎的题材和体裁种类繁多。这部选集包括关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和道德方方面面的题材。它还是不同体裁的总和,它包括故事、诗歌、箴言、异象、史诗,历史记录性篇章、宗教祭祀仪式篇章等等。叙事是《圣经》中占主流地位的表达形式。
  “人们常以为《圣经》是一部神学纲要,加上一些佐证材料,而《圣经》恰恰不是这样”。从《圣经》叙述其内容的方式上看,就会发现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如暗喻、明喻、双关语、讽刺等几乎出现在《圣经》的每一页,叙事的手法也极具文学特点,常常采用多重反复的原则。因此圣经学者们认为《圣经》的叙事最具有艺术品质。
  《圣经》绝不是讲述有关圣人虔诚的故事。它是关于人们现实生活情景的真实的文学。《圣经》中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善良、正值、勇敢、暴力、下流、叛逆……;他们常常面临现实的逼迫、经历道德的挣扎、心中充满欲望且行为自私、目光短浅,他们像现实中的人一样学习、变化、成长。圣经毫不遮丑地刻画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正如一位学者对《创世纪》中以色列人祖先们评论那样:他们身上都有严重的缺陷,如,Jacob是个骗子,Judah极不负责任,David软弱、优柔寡断等,他们身上的阴影几乎全都多于光明。圣经传达着一种惊人的现实感。无论我们读到那里,我们总能在圣经中看到我们自己或熟人的影子。
  《圣经》很少说教。它总是通过把故事中的人物置于道德环境中来探索道德问题,其结论则由读者推断。
  讲述上述内容时最好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加以佐证,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圣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听过介绍,学生们会对细细品读《圣经》产生兴趣,非常愿意去分享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经历。
  2.2 《圣经》的叙事特点:德国著名学者冈克尔在探讨《创世纪》中的叙事时指出,谁要是没有注意到其中的艺术形式,那他不仅是感受不到极大的赏析乐趣,而且就连叙事中的内涵或意思也不会真正读懂。罗伯特·阿尔特认为文学技巧在圣经的叙事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充分领略《圣经》叙事的本质,理解它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以及探索其深处的世界,我们就要运用文学手段来解析和诠释《圣经》文本。通过《圣经》阅读指导,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其如何通过背景、人物和情节来表达信息的;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析《圣经》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和简洁含蓄的语言。   2.2.1 背景、人物和情节:背景通常为读者提供故事情节的环境信息,为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氛围,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同时,他们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背景读者可以跟随故事的叙述者全面地进入故事中去。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要解读背景和人物及情节到底是什么关系。根据背景的功用可以把它归结为三种类型:自然背景(物理环境),时间背景、文化背景。
  自然背景(物理环境)是指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的物理环境。它有以下作用。第一,自然背景为整个故事定下基调和气氛。如约瑟哥哥们的对他的敌意是发生在一个偏僻、野地宽阔,有深坑,以及一伙商人经过的贸易路线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自然背景起着烘托气气氛的作用;第二,自然背景还担负着主题含义和象征意义。如上帝的启示总是发生在山上;索多玛城是个道德败坏的地方。第三,自然背景为故事提供了结构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如《出埃及记》中许多故事情节中都连续不断地提到旷野、水、火和磬石;在《创世纪》中旷野和帐篷和游牧民族英雄亚伯拉罕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部分表现故事的完整性整体性。
  时间背景是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一年或一个历史时代。时间背景对故事的整体效果也有相当的贡献。如,《约拿书》的故事是否对我们读者产生震动,要取决于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的了解。
  文化背景是指故事所涉及社会的主要信念、态度和习俗。圣经故事的文化背景能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所处时代的信仰环境、态度和习俗。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误读故事的内容。如,雅各用一碗红豆汤买了以扫的长子权,这种做法可行吗?在当时的文化背景里,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古代的胡人文化允许通过谈判和购买来交易长子权的。
  很多读者忽视了《圣经》故事的背景信息,错过了故事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圣经》时,要充分注意叙述者提供的背景细节。如果故事背景对故事的整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分析它们是如何对故事产生影响的。
  圣经文本对人物的细微刻画可谓是惜墨如金。在圣经故事里,很少象其他文学作品那样对人物内心活动和动机做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人物的感情或态度的描述也降到了最低点。那么这么简单的行文是如何把大批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的呢?作为读者的我们被赋予了诠释《圣经》人的任务。
  《圣经》故事是通过直接人物塑造和间接人物塑造两种方式来塑造人物的。
  直接人物塑造是指外貌描写和叙述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行的直接叙述。
  《圣经》叙事几乎没有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清晰、详细地描写。大多数《圣经》人物长什么样,根本不提,只是对少数几个人物的外貌简要的描述一下,轻描淡写,并不描写具体的特征。即使对人物外貌的少数细节所进行描写,也不是想展现人物的个性或体现人物的性情,而是为了“推进情节的发展、解释故事的经过”。
  如,书中对拔示巴的描述“容貌甚美”(the woman was verybeautiful to look upon)这样的描写纯粹是因其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圣经》对人物所穿的衣服也绝不进行详细地描写,对衣服的提及或简单的描写也是为了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或是标明人物的心态。如约瑟的五彩衣代表他在家中的地位,后来被其哥哥撕裂沾血用来欺骗他们的爸爸。
  对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行的直接描写和评价,一般来说由故事的叙述者或故事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来完成。
  如在Genesis6:9叙述者对Noah的描述是Noah个义人,在当时的时代是个完全的人,Noah与神同行.(Noah was a justman and perfect in his generation,and Noah walked withGod)而约伯则是他完全正值,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人(thatman was perfect and upright,and one that feared God and es—chewed evil)。这些都是在道德品行方面对相关人物的直接塑造,还有对其心理特性和其他性格方面的记述。如叙述人告诉读者蛇比耶和华所造的一切动物更狡猾.(Now the serpentwas more cunning than any beast of the field which the LORDGod had made.)。
  还有耶和华发出的评判,对人物的塑造有绝对的效力。如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我现在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for now Iknow you fear God);耶和华对撒旦说“你曾用心观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没有谁像他完全正值、敬畏神、远离恶事”(Has you considered my servant Job,that there is none like himin the earth,one that fears God,and eschews evil)。
  另外一种直接刻画人物的方法就是通过某人的口来描述另外一个人物。作为读者,我们要谨慎对待这种言论,如果发表言论的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描写随着故事的发展得以证实,和叙述者的刻画一致,这样的描述就是人物塑造;而如果说话者只是通过描述另外一个人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态、情感和态度,符合他个人讲话的目的,那么这样的话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人物塑造。如当基拉的儿子示每咒骂大卫是“流人血的坏人”(you bloodyman)。示每是扫罗族的一员,咒骂大卫是因为大卫推翻了扫罗的王朝。他的话语反映的并非叙事者的观点。因此并不是人物塑造。
  《圣经》叙事对人物的间接塑造,要比直接塑造多得多,因此人物塑造的任务也就大多落在这种方法上了。人物的间接塑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行为和其他人物对其的衬托来完成的。
  《圣经》中的大多数话语都是信息型的(informative),其目的在于获取和提供信息,除此之外,对人物的塑造常常发挥作用。如,上帝问亚当:“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以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Did you eat the fruit that I told you not to eat?)亚当答到:“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The woman you put here with me gave me the fruit,and ateit.)。这话说明亚当有心开脱罪责,把责任推到夏娃身上,甚至推到赐给他这个女人的上帝身上。   在揭示人物方面,行为的作用并不逊于语言。《圣经》叙事里,人物的行为举止对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亚伯拉罕遵从上帝的召唤,在年迈之时,带着妻子、侄子离开本族,父亲的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在他99岁时,还尊从上帝的旨意,行了割礼;还遵从上帝的指令,要把儿子以撒献为燔祭。这些行为的刻画使一个忠诚于上帝的亚伯拉罕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次要角色的衬托来塑造人物,是文学中常用的塑造人物的另外一个方法。如在拔士拔的故事中,大卫王在方方面面都和拔士巴的丈夫乌利亚形成鲜明的对比。乌利亚所表现出来的诚实坦荡、忠心耿耿的高贵品格凸显了大卫王的阴险狡诈、不够诚实和没有原则的行径。
  在任意一个《圣经》故事中,人物都是关键的一环。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应利用所读到的所有细节,尽可能全面地去解析、评价人物。
  如果说人物是叙事的灵魂,那么情节就是它的躯体,它是由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有组织、有次序地组成的体系。情节就像建筑大厦的钢筋构架,而事件就像是建筑的砖块,在情节的大厦里,没有任何无用的砖块,每一块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情节是将相联系的一系列的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它有开头部分、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换一种说法,它是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
  情节的构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单一的叙事单元或独立的故事构成;另一种是由多个叙事单元组合而成,也可以称作故事系列。叙事单元大小不一,较小的叙事单元中只含一个事件,如该隐和亚伯的故事,而大的叙事单元包含多个事件,事件之间既是按着时间顺序也是按着因果顺序相互衔接,一个事件是上一个事件的结果,也是下个事件的起因。
  故事系列中各个单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因果关系,平行关系和对比关系。如《创世纪》从第37章至50章总体来说是讲述约瑟的故事,但在第38却插入了他玛和犹的故事。这种插入会令很多读者费解。圣经作者正是运用了叙事单元之间的平行和对比关系来突出犹大这个欺骗者的自食其果:正是犹大提出把约瑟变卖为奴,还主谋用沾满动物血的约瑟的衣服欺骗他们的父亲雅各,最终他被自己的儿媳他玛欺骗。
  叙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故事的主人公或主要角建立的。“主要角色给孤立的各个叙事带来了统一,不光是他在其中担当了主角,而且还因为他个性中不变的方面在这些叙述中都得到了体现”。各个独立故事只是主人公的生活片段,而整个故事系列以时间顺序来表现主人公整个生命的篇章。
  情节的核心往往是一个中心的冲突事件,或一系列的冲突事件。在每个冲突事件中,总是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对抗与碰撞。冲突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两个人之间的冲;个人同自己内心之间的冲突;个人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个人同超自然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如上帝或命运。这些冲突将带着故事走向一个解决方案。
  结构简单、完美的故事组合往往具有统一故事情节,而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故事中,会出现多重情节,但是这些情节每一个都必须满足情节单一连贯的标准。如亚伯拉罕的故事就是多重情节的故事组合。
  在读《圣经》叙事时,要充分注意其中的情节冲突部分并确定冲突的类型,分析叙事是如何围绕着冲突展开,还要注意到人物的整体故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评价《圣经》中的人物。
  2.2.2 圣经的写作技巧:圣经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对故事精心谋篇布局。语言简洁含蓄,在阐释故事的主题和寓意的同时展示圣经的文学魅力。
  重复的模式在圣经叙事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故事叙述采用三重反复的原则(threefoldrepetition),即相似的事件连续发生三次,第三次重复引入关键性的转折;第二,故事中的“3+1”的模式也比较突出。如,在《列王记》下(2:1—12)先知伊利亚被接去升天的故事,以利亚和以利沙之间进行了三次类似的对话后,直到第四次,以利亚才真正被接升天。还有《出埃及记》的十灾也是采用这种模式,最后达到关键性转折;第三,情节的重复。如《出埃及记》:危机一老百姓抱怨一通过摩西呼求上帝——上帝救助(上帝供应)一上帝启示(上帝责备)这一情节几次出现;另外一种重复模式就是重复某些词汇或语句,如《创世纪》第一章,上帝每完成一项创造就会重复说“It looks good'’,“That’s good”等。这些重复模式小到贯穿整个故事的某些单词或者意象,大到故事情节(摩西出埃及记)。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察觉这种模式。圣经作者常常对故事的布局进行精心的设计。如《创世纪》的第2章的开始部分提到伊甸园中的两棵树,生命树在先,智慧树在后。而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智慧树成了关注的中心,而生命树直到第三章末尾才重新被提及。这样的谋篇布局常常令读者困惑,而圣经作者恰恰是通过这样的谋篇布局向读者传递了他们所要表达主题。
  含蓄而简洁的语言是圣经叙事的另外一突出的特点。作者把细节描写降到最低点,风格简明扼要,这样反而更凸显了语言简洁的力量。如《创世纪》第22章“以撒献祭”这故事是圣经最有力、最吸引人的故事之一。语言的含蓄简洁使得该故事一开始就模棱两可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这个故事也是被解读最多的故事。
  因此,阅读时如果忽略了对叙事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和其简洁含蓄的语言的分析,作为读者的我们将会无法欣赏圣经文学的非同寻常的美。
  3 文本的解析、导读和讨论
  通过以上介绍,学生对《圣经》及其叙事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学生来说,直接阅读圣经文本以领略其魅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及学生课下认真、细致的阅读圣经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探索《圣经·旧约》叙事文本。课堂教学仅贴文本,在细致解读文本的同时,穿插介绍圣经学者们对相关的部分所作出的诠释,并结合英美文学作品介绍圣经对英美文学的主题指引和影响。如《出埃及记》“十诫”规定安息日是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需停止一切劳作,把它奉献给上帝。(《创世纪》第2章:2—3节,上帝完成六天的创造,在第7天休息并把这一天定为神圣日)。这一主题时常会在英美文学中得到回应。如小说《伟大的盖茨比》,主人公Scott Fitzgerald的奢侈、腐化、挥霍和堕落的行为就发生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推销员之死》的Loman一家在星期天洗车。他们的行为违反了圣经中上帝对安息日的规定,表明了他们信仰的缺失。还有John Milton的《失乐园》和William Golding的《蝇王》都是对圣经中“失去乐园”这一主题的回应_。另外,结合圣经叙事文本,我们还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供学生课下阅读。这样的讲解和介绍会大大推动学生对圣经叙事文本和西方文学作品的深刻地理解。   我们对参课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学生必须课前完成所规定部分的文本阅读。一般来说,阅读部分的规定是依据中心人物来划分,如整个亚伯拉罕的故事始于《创世纪》的第12章直到第25章结束,学生的这次的阅读任务就是这个故事系列,共14章。
  为了引导学生的课下阅读,我们将相关部分的讨论题提前发给学生。这些讨论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是的谋篇布局、叙事单元之间的衔接、故事的情节线索、人物的塑造(直接还是间接人物塑造)、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案、故事的主题和寓意,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前面有关圣经叙事艺术的介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会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但对于那些可以发挥的讨论题目,学生阅读文本后,更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这种以问题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下细读文本,学生能够熟悉故事中的人物、和某些情节。然后他们会带着各自的问题回到课堂。课上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课堂讨论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我们授课时鼓励学生对文本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理解我们就《创世纪》第3、4章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二章开始专门提到两棵树,生命树在先智慧树紧随其后,可接下来却只关注智慧树,直到第3章结尾,作者才重提生命树,问作者如此谋篇布局有何用意?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五花八门,最后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们找到了和圣经学者几乎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生命的核心是道德而不是长生不老。
  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小班讨论课的方式让学生就某一可以发挥话题结合圣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课的确定是依据文本的内容而定,时间不固定。如讲完《创世纪》第一部分(1—11章)后,我们给出了学生以下几个话题:社会存在的根本或根基是什么;欲望与毁灭;道德与社会。学生任选其一,课下准备讨论课发言的提纲,课上相互辩驳。
  这种讨论使学生有机会丰富和完善对所阅读文本的理解。在讨论中,学生们就意见不一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举例子、摆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其他同学对文本的诠释来审视自己的观点,借鉴其他人的观点验证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使学生的思辨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已成了当务之急。“读不读经典原著的差别是思考深刻与肤浅的差别”(甘阳2008:8)因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圣经》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通过对经典的细读、解析、讨论,使学生学会深刻思考。学生通过细读圣经原著不仅能获得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还能接触深刻的思想,从而提高提高思辨能力和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0
  [2]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J].外语届,2001.(1):4—8
  [3]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4]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A].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139
  [5]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出路[A].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14—15
  [6]来肯,里兰.认识圣经文学[M].李一为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32—33.33—34.39.39—41
  [7]来肯,里兰.圣经文学导论[M].黄宗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26—27.37
  [8]Hayes,Christine.耶鲁大学的公开课.http://v.163.corn/special/ntroductiontotheoldtestament/
  [9]巴埃弗拉特.圣经的叙事艺术[M].李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43—44.47.77—78.96—99.146
  [10]阿尔特,罗伯特.圣经的叙事艺术[M].张智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3—16
  [11]The Holy Bible[M].New York:The Random HousePublishing Group,1991:2 Samuel11:2.Genesis 6:9.Job1:1.Genesis 3:1.Genesis 22:12.Job1:8.2 Samuel16:7.Genesis3:11.Genesis 3:12
  [12]Tischler,Nancy M.Thematic Guide to Biblical Literature[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7.18—25
其他文献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所“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589)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方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在语文
期刊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被教育界和社会所重视,作为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被放在了教学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位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明确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要明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初中教学;学习能力;自主学习  一年一度的中考已经结束,社会在关心考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有六个方面要求:一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二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三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四是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五是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六是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认真倾听”、“简要表述”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
期刊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
期刊
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玩“贴鼻子”的游戏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现代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是落实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的重点。而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又是现代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的基础,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无法及时捕捉身边转瞬即过的材料,即使记得,不过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看图写话能帮助学生从图中获得最直接的感性材料,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目标、途径、策略、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的展现,探询中国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深层问题,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理念,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营
期刊
【摘要】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需求与发展背景下,高等成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更为凸显。在高等成人教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英语是一门分量非常重的主干必修课程。成人英语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新观念,积极组建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严把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成人英语教学的水平,促进高等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成人教育;成人英语教学;以人为本  在新的
期刊
想象是人们根据对生活的耳濡目染和感受体验构想出未见过或未出现过的情景。它是在对生活或作品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更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寓言、童话、科普幻想文章;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永恒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动力和不竭的开发主观世界的重大发现。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优化民族创新精神永不枯竭的重要手段。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