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化教育就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学生就必须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呢?随着不断的探究,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质,是面向未来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都特别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工作。身为数学教师,我研究了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73-01
逻辑推理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以及数学建模等素养的思维基石。因而,发展逻辑推理素养至关重要。何为逻辑推理素养?它是指依循逻辑规则从一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具体有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如果能够养成逻辑推理习惯,学生就具备了探究事物本源、有效对话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那么,如何培植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呢?由于逻辑推理属于思维活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1,疑难求证
所谓疑难,就是学生尚未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的问题。这些疑难问题暴露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疑难问题组织“疑难求证”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求证的思维过程,专门锻炼对比、分析、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以“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内容极其考验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太高。因而,教学内容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鉴于此,我组织了疑难求证的教学活动,通过证明一些逆命题的真假来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
题设:一个数能被10整除。
结论:这个数也一定能被5整除。
逆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数也一定能被10整除,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一道真命题。于是,我们组织了推理求证活动,证明这是一个假命题。具体来说,首先,列举一些数据,如5、10、15、65、55等;其次,分别用5和10除以这些数,发现:有些都能被5整除,但是只有一部分能被10整除。经过推理演绎,学生明自了这一个假命题。在推理演绎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所提升。因此,疑难求证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2.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是三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书本对话。其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在一来一往的群体交流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表关于问题的自我见解,然后再进行争论、批判,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为例,我组织了讨论交流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如: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LA=∠D,∠B=∠E,∠C=∠F,那么,△ABC和△DEF全等吗?△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以及∠A=∠D,∠B=∠E,∠G=∠F这六个条件呢?如果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其次,就问题展开师生、生生对话。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猜想、对比、分析、验证等思维活动,强化了逻辑推理和批判分析的能力。因此,讨论交流是学生培养逻辑推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3.举一反三
何为举一反三?反代表类推。举一反三是指从.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因而,举一反三带有逻辑推理的性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举一反三活动,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意识,那么,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大幅提升。因而,举一反三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面对“点A和点B在反比例函数y=a/x的图象图象上,点G和点D在反比例函数y=b/x的图象上。已经a>b>0,且AC//BD//x轴,AC与BD在x轴的两侧,AC=3/4,CD=3/2,AC与BD间的距离是6,求a-b的值。”这一问题,我组织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其中的隐藏信息,比如,“AC//BD//x轴”是说点A和点C的纵坐标相同,点B和点D的纵坐标相同;其次,综合分析题干信息,提出代数法。根据条件,假设A、C、B、D四点的坐标,然后根据AC和BD两点间的距离是6,将数字带人求解。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代数几何混合法,联系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的几何意义进行了求解。由代數几何混合法,学生进行了作图,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几何求解的途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散思维、推理联想的过程,强化了逻辑推理能力。因而,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综上所述,逻辑推理素养的获取依赖于不间断的思维活动。只有形成逻辑推理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地动脑思考、锻炼思维,学生才能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诚.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能力提升的研究[J].数学之友,2016.
[2]李克强.谈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J].华夏教师,2018.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73-01
逻辑推理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以及数学建模等素养的思维基石。因而,发展逻辑推理素养至关重要。何为逻辑推理素养?它是指依循逻辑规则从一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具体有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如果能够养成逻辑推理习惯,学生就具备了探究事物本源、有效对话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那么,如何培植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呢?由于逻辑推理属于思维活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1,疑难求证
所谓疑难,就是学生尚未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的问题。这些疑难问题暴露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疑难问题组织“疑难求证”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求证的思维过程,专门锻炼对比、分析、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以“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内容极其考验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太高。因而,教学内容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鉴于此,我组织了疑难求证的教学活动,通过证明一些逆命题的真假来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
题设:一个数能被10整除。
结论:这个数也一定能被5整除。
逆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数也一定能被10整除,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一道真命题。于是,我们组织了推理求证活动,证明这是一个假命题。具体来说,首先,列举一些数据,如5、10、15、65、55等;其次,分别用5和10除以这些数,发现:有些都能被5整除,但是只有一部分能被10整除。经过推理演绎,学生明自了这一个假命题。在推理演绎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所提升。因此,疑难求证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2.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是三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书本对话。其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在一来一往的群体交流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表关于问题的自我见解,然后再进行争论、批判,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为例,我组织了讨论交流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如: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LA=∠D,∠B=∠E,∠C=∠F,那么,△ABC和△DEF全等吗?△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以及∠A=∠D,∠B=∠E,∠G=∠F这六个条件呢?如果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其次,就问题展开师生、生生对话。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猜想、对比、分析、验证等思维活动,强化了逻辑推理和批判分析的能力。因此,讨论交流是学生培养逻辑推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3.举一反三
何为举一反三?反代表类推。举一反三是指从.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因而,举一反三带有逻辑推理的性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举一反三活动,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意识,那么,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大幅提升。因而,举一反三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面对“点A和点B在反比例函数y=a/x的图象图象上,点G和点D在反比例函数y=b/x的图象上。已经a>b>0,且AC//BD//x轴,AC与BD在x轴的两侧,AC=3/4,CD=3/2,AC与BD间的距离是6,求a-b的值。”这一问题,我组织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其中的隐藏信息,比如,“AC//BD//x轴”是说点A和点C的纵坐标相同,点B和点D的纵坐标相同;其次,综合分析题干信息,提出代数法。根据条件,假设A、C、B、D四点的坐标,然后根据AC和BD两点间的距离是6,将数字带人求解。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代数几何混合法,联系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的几何意义进行了求解。由代數几何混合法,学生进行了作图,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几何求解的途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散思维、推理联想的过程,强化了逻辑推理能力。因而,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综上所述,逻辑推理素养的获取依赖于不间断的思维活动。只有形成逻辑推理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地动脑思考、锻炼思维,学生才能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诚.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能力提升的研究[J].数学之友,2016.
[2]李克强.谈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J].华夏教师,2018.